2024年3月1日 星期五

志工情──愛心臉小狐狸

四年難得一度的229 ,下定決心報名了無尾香蕉學校第一梯次志工後(報名動機:喜歡動物和繪本,認同以教育、藝術創作、體驗等活動先認識再認養,不過訓練時間無法配合,只能先抱下一梯次),原本早上09:00就要出門去當收容所志工,結果出門前中華電信打來說:「小姐,請問是下午有申請報修機上盒嗎?你現在在家嗎?我在你家樓下需要看被鎖起來的主機,你有沒有鑰匙?」嗯,我正要出門,公共空間的鑰匙住戶當然沒有。只好先問隔壁家的副主委,他不知道,只好打電話問主委,前任沒交接,請我直接叫鎖匠來開,順道重配。

嗯,鎖匠加中華電信換新的主機(真的是很舊機型)前後大概花了2小時,我家的網路終於在10:50通順,但也沒時間去壽收了,只好下午開園再去。

以前當志工發生的事情都一併寫在教學網誌裡,現在教課時數少了一半,華語教學學程也停開,多了很多自己的時間,所以就寫自己的志工網誌吧!

上週因為剛開學,又剛把兩個貓兒子從台北帶回高雄,還要處理大兒子壓力大的泌尿道問題,費心費神,轉眼一週就過,沒去到收容所。基本上現在是一週一次一小時(疫情前是兩小時),上午多半都會是10:30-11:30左右,下午就是15:30-16:30前後。

今天決定13:30開園就出門上山去。一小時就是14:50離開,設好鬧鐘,開心地帶小木屋的黑白瘦瘦吉娃娃和混傑克羅素,以及一隻新面孔的幼幼黃色米克斯,一次帶三隻其實不鼓勵,不過因為吉娃娃和傑克羅素,我已經和他們相處了至少一個月以上,他們不會爆衝,基本上都會跟著我走。新朋友黃幼幼不太親人,不過喜歡狗狗,一直黏著吉娃娃走。帶他們回去小木屋的時候,剛好看到一隻鬆獅被一對夫妻(吧)帶出來,毛生長得很瘋狂,把黃幼幼和傑克羅素送回房,捧著吉娃娃小王子出來剪指甲,順便拿梳毛刷幫鬆獅先梳掉一些舊毛,但打結真的很嚴重啊!先生問我最近的獸醫院在哪裡?嗯,對我來說也很難,因為不是我家附近,我說我先把狗送回去等一下再幫查,原來他們是從嘉義過來領養的啊啊啊!所以在回「嘉」前,現在附近獸醫院檢查一下(離壽收最近的是安生動物醫院,在山下建國路上)。

這中間我在遛狗時,另一對大學生姐妹拿著手機裡的照片問我狗狗是不是被移動,因為沒看到他們要找的狗,移動的話我也會不清楚被移到哪裡,要狗狗的資料得先看狗卡,先請她們去原本那籠位看看狗卡還在不在。後面我就先遛可愛阿海,壽收的黑色米克斯,再遛了保區的瑪爾濟斯,前兩週說要幫他理毛洗澡,結果自己忙到沒去,今天一去,感恩啊!牠已經洗澡修剪過了!離我要離開的時間也快到了,就捧著牠出籠,牠隔壁的茶貴賓也狂叫,是的,他們兩位我最常一起遛。

眼睛再掃茶貴賓隔壁一籠,居然是每次看到我都一直叫,手一過去就想咬一口的瑪爾濟斯,牠從隔壁間一樓換到這裡的二樓。就是因為要訓練牠出籠和人近一點,我曾經蹲在隔壁間地上奉上好幾次的肉條,為的就是要帶牠出籠。也是因為牠,我和蟑螂有了超近距離接觸。某次收容所應該剛噴完藥,蟑螂們開始逃命,獸醫師牆上看到一隻4-5公分的美洲家蠊驚叫出聲,我則是秉持井水不犯河水的精神,只要牠不來我旁邊,我就沒事。 

繼續蹲著餵肉條,從眼睛的餘光突然發現我的手臂上有東西在爬。是一隻蟑螂,近到我可以看得出來是哪一個品種(櫻桃紅蟑螂)嚇到立刻抖掉,趕快餵一餵然後離開,但起身離開時覺得胸口怪怪的,當下以為是志工證吊牌擦過,事實證明我錯了。後來帶著別隻狗散步,突然覺得胸口一陣癢痛,下意識去抓,幹得好!我在我胸口重擊了一隻櫻桃紅蟑螂,牠走不出去,只能咬我,衣服拉開,牠零散地掉在地上,體液留在我胸前⋯⋯只能牽著狗狗到廁所先簡單清理。

這個體驗正是因為那隻搬位置的瑪爾,今天牠叫,但沒有要咬我,而我最大的差異是沒了肉條,懷中捧了另一隻瑪爾濟斯。牠的注意力被狗吸引力了,所以我居然就順利帶牠出籠了,感動,原來是親狗不愛人手啊!但想幫他上牽繩還是很難,牠不喜歡人手靠近牠的臉前面,索性我就抱他出來曬太陽,夾在腋下沒關係,另一位本來就喜歡自己走,沒問題。

帶他們瑪爾兄弟倆兒散步完,就換茶貴賓出來跑一下,原本遛完牠就要離開了,在洗手的時候,剛剛問狗狗的姐妹花出現,請我幫忙從後面大犬舍帶狗出來。但目標換成了一隻黃色背上有個淡咖啡點的亞成犬,然而那一籠裡有5隻差不多風格的黃色亞成犬,我說你們要看好確定是誰,我先去拿牽繩。

牽繩來了(先借用小木屋的),開門進去又是一陣困難,十多隻狗狗裡面總會有5-6隻特別想出來的,會往門縫擠,剛好他們的目標也是,但想抓還是抓不到,只能進去。試了一陣子終於進去了,但我無法靠近他,牽繩套當然也無法。姊妹原本想放棄,跟我說沒關係,但都已經進來了怎麼可以放棄咧。

在繞圈圈的過程中,我看到了他們原本的目標毛色淡淡的愛心臉,本狗體型比較小,也不會跟著其他狗狗一直轉,基本上是自肅罰站型,自己躲角落,我問她們要不要換目標試試看牠呢?

一開始牠當然怕得要命,我抓牠後頸撈牠起來想回頭咬我,這也十分可以理解,一隻龐然大物進來追著大家繞圈圈,然後突然要追擊的目標變成牠……懂得反擊才是正常的。成功抱到之後,我跟姐姐(吧)說我先開一個門縫把狗狗抱給你,我再出去。我出來後,先幫牠上牽繩後,請姐姐抱著牠出去到外面,再放牠下來走走。

放牠下來,尤其是膽小狗狗特別要注意,不能讓牠們自己走,最好是有區隔出範圍讓牠們走,不然牠們會自己鑽,萬一鑽到不好帶出來的地方就是給自己耐心的挑戰了。

這位「點點」先生(是的,牠隔天就被帶回家了),一下來就立刻往花盆去樹叢跑,立刻撈回帶到地藏菩薩前面的台面,順道曬曬太陽。一開始給零食還不敢吃,因為太緊張,後面放鬆了一點開始開心吃零食,也願意從我的綠色飲水杯杯中喝水了(本來不喝,後來丟一塊零食進去),腳腳也可以拿起來,用零食練習「握手」。


眼睛很漂亮,但被我拍成瞇瞇眼XD

             

園區工作人員看到我們坐在那裡,也出來跟姊妹攀談,她們原本是看了IG從桃園要來看其他狗狗,但要看的狗狗太害怕不出來,所以轉移目標,也想領養,不過要家人投票,一問有六位。因為原本目標是別隻成犬,所以並沒有帶籠子,只有牽繩和背帶,請問工作人員可以讓他們先領養,明天一早再帶牠離開嗎?如果確定要領養,這當然是可行的,但確定領養的話,要在16:30前決定,因為園區17:00休園。

不過我沒和她們待到最後,志工時間多延長一小時(剛好補了上週一小時),15:50我也該離開了,送上我的祝福,希望她們一切順利。同場加映,要離開時,剛好也看到才帶出來散步的瑪爾濟斯(理毛的アニキ)也被領養了!撒花轉圈。

但一週後又被送回園區……為什麼?

那我是怎麼知道「點點」被領養呢?隔天一早志工群組傳來的的好消息:)看到了真的很開心。






2024年1月17日 星期三

都是溫柔的孩子 あふれでたのは優しさだった


書摘:

絕不勉強孩子們做不想做的事 絕對不否定他們的想法

「請不要強迫他們,這些孩子很敏感的。」我自己定了兩條上課要遵守的規定。一是「不強迫他們」,二是「即時有不敢發言的孩子也不主動出手,應該耐心等待。」

當輪到某個學生,而他卻不敢發言時,我總是會忍不住說出「什麼內容都沒關係。把你想到的事情說出來看看,」或「沒問題嗎?還是是等一下再換你說??」之類的話安撫。教官告訴我,其實我自以為親切的言行,很有可能造成反效果。我們的結論是「耐心等候就是了!」

某次,來了一名選擇性緘默症的學生。那堂課的內容是朗讀繪本,輪到他的時候,他說:「不行。我辦不到。」聽見他的話乾井教官露出滿面笑容這麼回答:「這樣啊,你辦不到,是嗎?謝謝你清楚告訴我!不過等你想朗讀的時候,可以隨時跟我們說!」

另一個學生聽見這句話,一臉氣呼呼地說:「咦?老師,哪有這樣的!早知道我剛剛就不能讀了!」

教官笑著對發出抗議的孩子點頭,然後看著表示自己「「辦不到」的男孩這麼說:

「你看,多虧你拿出勇氣說你『辦不到』,教室裡才產生了『不做也可以』的選項。我想,大家都很感謝你喔!」

有時候鼓勵反而會令對方更痛苦。大家常說「不該鼓勵罹患憂鬱症的病人」,到底是一樣的。接納和陪伴才最重要。不

有的孩子則是內心尚未準備好。他們心裡大概非常害怕。所以像蝸牛一樣,這樣自己關在可麗。當他們真正驚驚的生出觸角觀察外面時,如果被人一把抓住觸角應往外側,一定會驚慌的收回觸角、說起身體。之後就需要很長的一段時間,才能等到他們再次從殻裡探出頭來。

人們只要感到驚嚇或膽怯,就會心生畏懼,無法充分發揮能力。為了消除恐懼,我們需要的莫過於「安心、安全的場所」。

「我們希望各位將來出獄時,可以更容易和人溝通,也能活得更輕鬆一點,才開設的這堂課(社會性涵養計劃)。我們希望各位遇到困難的時候可以向人求助,也可以果斷拒絕討厭的事情,我的幸福因此在這堂課我們不會打分數,不會有任何的評價。絕對不會因為各位在教室的表現,影響假釋的時間快慢,所以請放心。」

我們小心留意「不去評價」他們。竹下教官甚至斷言「就連讚美也會在他們心中留下創傷」。

「給某個人好的評價,會讓沒有獲得讚美的孩子認為,『啊,原來我不行啊』。得到讚美的當事人也有可能心想『我不這麼作的話,就得不到讚美』,導致他們勉強自己。『要做到這個地步,才算及格』本身就是一種壓迫。因此我認為在這堂課上,最需要重視的就是『不要評價學生』這件事。」

』「不要用上對下的眼光對他們說『你寫得很好,而是像『這個我懂』、『老師也這麼覺得』這種感覺。而且比起誇張的強調你的同感,不經意的表示贊同才是恰到好處。像我就經常使用『OK』這個字。」

不僅如此,在這堂課裡也「不警告學生」。比如,即使學生大字坐在椅子上,也不對他說「坐好」。即使有孩子趴著睡覺,也只問他「怎麼了?你還好嗎?」如果他抬起頭回答「「我只是想睡覺」,就回答「「這樣啊,你累了吧」輕輕慰勞他一句。絕對不說「起來好好聽課!」即使有孩子趴著睡覺,也只問他「怎麼了?你還好嗎?」如果他抬起頭回答「「我只是想睡覺」,就回答「「這樣啊,你累了吧」親親慰勞他一句。絕對不說「起來好好聽課!」

另一個要點是「「等待」。指導者,絕不催促學生。孩子輪到他發言時也不出聲。這時候默默的耐心,等待他開口才是良測。

不出聲的孩子,成長途中幾乎都遭受過很毒的虐待。「只要開口就會挨揍」的想法深植他們心靈,形成了創傷。因此即使他們在怎麼明白教室很安全也發不出聲音。為了發出聲音,他們必須攀爬並越過心理創傷的那道峭壁。只要他們無法開口說話,就表示他們還處於攀爬心理創傷那大高強的狀態。當他們好不容易終於伸手觸及微微突起的岩石,倘若在那瞬間聽到別人說「你想說什麼就進館說吧!」很可能讓他嚇得手一滑跌落谷底。

只要耐心等待下去,他們最後一定會出聲。我們班上就有好幾名不太敢說話的孩子,但最後他們一定都會開口。所謂的「等待」,並不用花上幾十分鐘,大多是幾分鐘。但短短數分鐘的沉默,還是令人感到漫長;在長達90分鐘的課程中,即使是短短幾分鐘也顯得彌足珍貴。但是,沒有必要心急。再怎麼久,也不會超過5分鐘。孩子們會出生的。只要等待,他必定會開口。

當他發出我們期待許久的聲音時,其他同學不知有多麼為他開心,當他好不容易說出那句話之後,一定還會接著一連串他想說的是。所以當他回答「對,我也這麼想」之後,只要多等一下,他就會暢所欲言的說出想說的事情。

指導者出手相助,跟教室裡朋友出手相助,意義竟然如此不同。

我這才領悟到,不可受限於任何既有的想法束縛。即使原本的做法能像化學反應一樣順利,但那並非唯一的解答。重要的是人心,是人製造出來「環境」及「歸屬感」。那才是改變一切的要素。仔細觀察他們,臨機應變並用心陪伴才是最重要的。

我本身也因為這堂課產生的變化。我打開了心門,用心聆聽他們的詩作,與他們感同身受。就連長連從事教育的教官們,也在課程後告訴我,因為這堂課「自己也變得不同了」,令我訝異不已,但這並不表示我們和學生變成了隨意自在的朋友關係。他們依舊對我們懷抱著敬意。但他們尊敬我們,並非因為我們身為「老師」的立場,而是因為我們是「誠心接受他們想法的大人」。


2023年9月11日 星期一

2023 長野清泉團和目標

《最適化的世界》

從幫助人的意義上來看,最能支持對方的做法,就是讓自己注意到對方的靈性意識是完整的,是有百分之百力量的人。

要相信對方只是現在選擇辛苦,在體驗這種狀態而已,只要改變選擇,隨時都能脫離,然後靜靜的守護。這大概是我能為他做的唯一一件事。

體驗這種狀態而已,只要改變選擇,隨時都能脫離,然後靜靜的守護。這大概是你能為他做的唯一一件事。

這種守護的方式,能夠騰出讓對方改變的空間。

我們是為了體驗,才誕生在這個地球上。最適化,只有「經驗」,沒有成敗。


~~~~~~~~~~

過了四年,我終於又接到實體團了,這團上一次辦是2018。原本的行事曆是9月3號接機, 9月4號始業式,上課上到9月6號,9月7號帶學生在高雄一日遊, 9月8號結業式。沒想到,海葵颱風來攪局,原本預測一路向北,結果變成一路往南直接穿過台灣。承辦人一開始就已經做了最壞的打算—停辦,如果風雨太大,日本學生可能連登機來台灣都沒辦法。不過,幸運的是,他們還是順利登機了,也在風雨變大之前順利降落小港機場(09/03晚一點飛進來高雄的飛機,都轉降桃園了)。但搞笑的是,帶隊的加拿大籍老師因為護照有效期限不到六個月,所以沒有辦法上飛機,只能後來飛到台灣參加結業式,所以除原本一位領隊,旅行社再緊急出動一位台灣地陪。這團的模式也有點特別,是由旅行社處理機票、旅館(住麗尊)和交通,所以學校端出的是師資課程和陪同的台灣學生。

原本我的華語課是連上三天,每天下午兩個小時。營隊第一天因為海葵颱風放了颱風假,所以整個營隊往後延一天,週四的高雄自由行就取消了。而週一晚上,收到承辦人通知詢問我能不能和其中一位老師換課時,我想還沒開學沒有什麼大行程就交換了,週二兩小時,週四上四小時。


09/05小忙,下午上課前,早上先去楠梓開起初會議,知道一個實用英語網站FUNDAY(無須登入,但要登出),中午拿了厲害的素食便當(天鵝莊園)過去第一校區吃飯、休息。還好吃完飯有跟承辦老師確認教材印製的事情,否則中文課就要大家一起看手機了。

09/07真的很忙,早上上1.5小時畫畫課,趕回家拿東西出門去上下午四小時的課,還好有先請學生幫忙訂便當,到校還剩20分鐘趕緊嗑一嗑,再去D517上課。下課後,冒著大雨,騎車回苓雅區參加家屬支持團體,超充實也超疲累。


每次的營隊,基本上我都會準備一些小禮物,這次是一張台灣觀光景點的紙雕,還有用扭蛋裝的幸運天使數字、小熊迴紋針(高市圖商品,他們沒有去到)、食物骰子和彩色書籤。禮物的安排是刻意的,因為可以練習上課學到的數字、顏色,骰子可以練習學到的肉品名。準備了9顆,多的兩顆本來就是要給幫忙多一些人,所以給了幫訂便當的葉同學Chris和幫忙攝影、拍照的趙同學Elin。

抽到數字44的香菜,還額外給她一個趨吉避凶小禮物:高雄舊城文化協會出的舊城潮皮革鑰匙圈—舊城門神(抽獎抽到小禮)。圖片是從網站上抓的,我沒拍起來。


許老師做了問卷調查,分享給一起參與課程的老師,截圖畫線有感部分:


有台灣學生覺得與其教日本學生中文,不如讓日本學生教他們日文。這不脫離個人本位主義,世界繞著自己轉,這個營隊的核心是這些來台的日本學生,是他們怎麼用英語(或自己知道的)來認識台灣。不過也是因為同學這樣寫,讓我思考了在設計上,有沒有把跨文化的概念傳遞給台灣學生,因為我作的內容不少會不小心專注上努力上完課程。語言是文化載體,怎麼使用語言,也就在文化上怎麼呈現。我確實發現不少學生真的很認真帶著日本同學練習中文,卻忘了這當中有很多自己的台灣文化內容可以分享。這點是我需要再提醒、留心的!

不過後面難忘的事情分享,也是有同學回饋學到怎麼step by step教中文,這真的就是教材上設計的苦心啊!也有人體會到語言教學的起始,不只自己教對方中文而已,還會順道學一點日文,就是教學相長啊!


09/11開課了

奧地利來的碩士生,問了一個出乎我意料的問題,就是華語(一)的學習目標是什麼?我提出課本每一課都有其設定的學習目標,但是他自己的學習目標,只有他能設定,畢竟我們一週只見兩小時啊!多教一些台灣朋友,不一定會增加中文程度,但至少可以認識多一點台灣文化。

被問的時候,我感受到我自己的慌亂,所以我也感謝有他提出這個疑問,我是第一次遇到學生這樣問我,雖然當下沒有辦法說清楚自己的目標,但我也好好思考了這個問題。不是我的教學一直沒有目標,而是沒有人特別問我。

我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上課愉快,想到中文是開心的,日後就算沒有中文老師也能自學的中文課。這些是我教學一直以來都在做的事,從來沒想過這(可以被描述成)是目標,我只是做我自己喜歡的事而已。(不過,問這個問題的研究所新生就再也沒有出現了,所以到第十二週發出建議停修通知,他也就線上申請了。看了一下他的選課,非常多,更酷的是新生就可以選論文,這樣可以比較快畢業。)

今天兩門課(應該要來20位),來了12位學生考分班測驗,5位留在華語(一),4位去華語(三),2位去華語(四),1位免修華語。課前拿到清泉團的感謝狀,問了薪水何時會下,承辦人也不知道啊XD

下次課程注意事項
1.學校規定上課遲到10分鐘即曠課,但我給多一點點彈性,15分鐘。
2.文化衝擊,老師雖然會日語、西班牙語、英語、一點韓語和一點點印尼語,可是並非母語人士,所以在使用外語解釋上也會有可能出錯、誤會、有刻板印象,如果覺得被冒犯或有錯誤,請在下課時來提醒我,讓我有修正錯誤的機會。

2023年8月31日 星期四

繪本心(1)──咦?是由什麼做的呢?

忘記是在哪本書上看到的,能幫自己做的事之一(認識自己),就是可以幫自己買的書寫書評或心得之類的事。而我除了教材之外,最常買的書就是繪本了。我收藏的繪本,除了內容要是我喜歡的外,最重要的就是繪圖風格了。

色鉛筆畫出來的感覺,是我喜歡的風格,第一本要說的書正是色鉛筆畫風,再加上圖案實在太可愛了,而題名則是很適合來當認識自己的開端。

咦?是由什麼做的呢?》(原中文本書名為《你是由什麼做的呢?》←我也是買這版的)
文‧圖/大森裕子 譯/林真美 (維京國際)
にほんごのなまえ:なにからできているでしょーか?(白泉社
中文版,國字旁有注音喔!

↑↓圖片出處:絵本ナビ

小提醒:貓咪只能看洋蔥,不能吃洋蔥喔!(沒寫BLOG之前都沒注意到細節)


大森老師用日本常見的飯糰、漢堡、拉麵、餃子(煎餃)四種食物和一樣甜點:百匯冰淇淋(可能是她喜歡的唷),來介紹食物的組成,最後再問「我們是由什麼做的呢?」做結尾,引出我們就是藉由每天吃的食物來長大的。

那要怎麼認識自己?
第一步:知道自己喜歡吃什麼?(最基本方式)
第二步:可以畫下來/拍起來。
第三步:寫內容物或成分。
~~~~~~~~~~~~~~~~~~~~~~~~~~~~~~~~~~~~
第四步:寫下自己喜歡做的事情。

由繪本內容延伸練習:
1.學顏色、量詞和數數,國字可以練注音和認字。
2.問今天吃了什麼?(早、午、晚餐)
3.做自己的小書「我是由什麼做的呢?」

延伸參考:


我喜歡吃白飯、香菇、波菜、豆芽菜、白蘿蔔、海帶、海苔、皇帝豆、毛豆、豆腐、雞蛋豆腐、豆皮、蝦、水梨、龍眼、香蕉、酪梨、藍莓、台式鹹粥/湯飯、皮蛋瘦肉粥、蘿蔔糕(鹹粿)、蘿蔔粄、蛋餅油條、韭菜盒子、韭黃煎餃、煎牛排、甜不辣、椒鹽排骨、蚵仔酥(素的也很好吃)、肉羹、油飯、肉絲蛋炒飯、羊肉煎餃、清燉牛肉湯、蘑菇濃湯、奶奶愛心蒸雞精、台式甜甜圈、蔥花麵包、起士(莫扎瑞拉)、生魚片(鮭魚、紅魽、干貝、大蝦)、肉じゃが、宗家泡菜、豆腐鍋、雪濃湯、海鮮煎餅、金牛角(原味玉米點心)。

目前只想到這樣,後面還有再來補充。
*09/02原本要去墾丁渡假,慶祝就職一周年,但原本沒有要來的海葵颱風往南轉,只好改期,然後心情憂鬱決定去寒軒40樓觀海軒吃港點。
看著菜單,再次發現遺漏的美食:蝦餃、豉汁排骨、炸兩腸粉。

開始動物收容所志工活動後,我以盡量素為目標(一日一餐蛋奶素)。研究所時期(民國100年)因為同學宗教的關係也早已開始接觸不同的素食餐廳,但沒吃全素,不過只要開會提供餐食,都選素食,我的素食目前偏向彈性素或海鮮素。

當家人中元節前要拜拜,要我們去買全雞,就買了一隻炸全雞,然後再跟我們說沒有頭不算的時候,真誠地傻眼,我本來就超級不愛吃雞肉了(但鹹酥雞、辣子雞丁、麥克雞塊和海南雞飯可以,因為有香料調味)。三牲組合為豬肉一塊,全雞、全魚各一,這裡最大BUG就是豬沒有要全豬,但雞和魚要。而原因滿淺顯的,但家人還是固著於傳統,也只能尊重。但我最大的好奇是,拜地基主為什麼只用雞腿?
呵呵,稍微離題,不過也是基於食物在討論啦!

出處:吃素不能只吃菜!

補:09/01下午送出了整理兩個月左右的小禮物給周依婷,也順便畫了一張小卡片還有一隻藏壽司的熊大給她當生日禮物。上午很fighting,為了處理掉中元拜拜後來買的三層肉條,因為已經無法吃原味的煎肉條了,決定來滷肉,用新香料來蓋過肉腥味,買了炸豆皮、香菇、木耳、甜不辣要一起滷。因為沒自己做過,找了一下網路食譜,大部分都要放五香滷包。還好找到一個只用基本辛香料—薑、蒜、蔥、辣椒,調味就只是放酒、醬油和胡椒粉就能煮的食譜:滷五花肉。再趁煮玉里米的白飯時間曬衣服、寫卡片,中餐配沙拉和微辣滷五花肉就給他吃掉一大碗飯,超幸福啊啊☺️










2023年7月29日 星期六

情緒風暴/受害者情結/「我的」議題/消えたい


天龍八步
第一步:幫助孩子釐清他想要什麼?
第二步:幫助孩子覺察他在做什麼?
第三步:跟孩子一起去探討。他正在做的對他有幫助嗎?
第四步:跟他合作擬定計劃。
第五步:要請他對計劃做承諾。
第六步:沒有藉口。
第七步:沒有處罰。
第八步:永不放棄。

William Glasser現實治療法
「在學校裡有行為問題的孩子,都只是孩子跟生命中的大人之間,因為關係不良而選擇表現出來的行為方式。這些孩子的腦袋並沒有任何問題,有問題的是在大人尚未跟孩子建立足夠強烈的關係及改變自己的教育方式之前,便試圖用強迫式的方式逼他們去做他們不想做的事。他們越被強迫,就越抵抗;他們越不快樂抵抗的就越厲害;而他們越抵抗,還未覺醒的大人就越想用外控的方式來對付他們。也就是大人做得越多,事情就變得更糟糕。」


放棄七種外控方式:批評、責備、抱怨、嘮叨、威脅、懲罰及利用獎賞控制別人。
採用七種建立關係:關懷、傾聽、支持、協助、鼓勵、信任及親近。


身為人類,揭露和承認是最需要誠實面對的,同時也最能幫助自我成長。除了誠實和勇氣,揭露和承認還需要明確的目的、澄明的心智、對自己與他人的信任,相信這個世界是能安居樂業的地方。
第一步:檢視自己有沒有任何獨處的時間?
第二步:開始跟別人談論自己。看看你對事情的想法與他人有和一同。
第三步:主動取得資訊。
第四步:必須從過去和現在的生活形態中做出選擇。一天一天慢慢來,重點——每天誠實的面對自己。

http://www.srpsxl.com//nd.jsp?_sc=2&id=149&
~~~~~~~~~

主動思考,不是被動等答案


用每個孩子都能夠完全理解的語言,引導孩子自己去找到讓自己滿意的答案,在這過程當中,啟動思考的鑰匙。

「孩子會向大人提出各式各樣的問題,大人出於自己是大人的立場,往往覺得有義務急著給孩子一個標準答案。但是你真的知道答案嗎?很多時候,我們就會胡亂說一個答案。比較認真的父母,會上網去搜尋。但是你上網搜來的答案,就是對的嗎?就算是對的,也不過就是死的知識而已,對孩子的思考有幫助嗎?」


「我有一個小技巧,那就是每當孩子問一個問題的時候,,我會跟他們提出交換條件,你告訴我一個你的答案,我就告訴你一個我的答案。」
「可是他的答案如果是錯的,那有什麼用呢?」有一個家長提出疑問。
「對與錯,那又有什麼關係呢?至少,他已經開始主動思考,而不是被動地等待著大人餵食,」奧斯卡聳聳肩,「難道這不是很好嗎?」



出處:你的孩子不是「你的」!亞洲家長這盲目行為,讓法國老師大嘆不可思議、這才不是愛!

《我為什麼去法國學哲學課?》哲學家眼中的「愛」是什麼?


我的、你的、他的
奧斯卡上課時,很少會使用他自己寫的書,但是有一回在討論到「愛」這個主題的時候, 奧斯卡對我做概念訓練時用了「愛既是決裂的又是持續的」這個句子, 就是來自於他寫的《形上學的申辯》(Apology of Metaphysics)這本書裡面其中的一篇〈愛與幻影〉(Love andDisillusion)。因為我覺得這一篇寫得實在太讚了,所以後來我只要遇到朋友為情所困,我就會把這一篇文章的原文寄給他們看,而且看過的人,無不反覆咀嚼,深受感動。




我想到奧斯卡有一次說到他的獨生子迷上拳擊,時常鼻青臉腫地回家。
「難道你不心疼嗎?」一個家有稚子的學生問奧斯卡。

「那是他的選擇啊!」奧斯卡聳聳肩說。

「就算被打死了,也沒關係嗎?」那個學生又問。

奧斯卡想都不想就回答:「如果有一天我兒子因為拳擊被打死了,那太不幸了,但是也是沒辦法的事啊!因為他的生命是『他的』,不是『我的』,我不能夠干預。」

這樣的說法,對於東方人來說,可能是不可思議吧!

我協助奧斯卡在亞洲進行兒童哲學的巡迴工作坊時,奧斯卡時常對於亞洲家長的要求覺得不可思議。

「奧斯卡老師,你勸勸我的孩子,他很懶,都不愛念書,這樣下去以後怎麼辦?」我遇到一個母親帶著孩子來接受諮商。

「妳為什麼說妳的孩子很懶?」奧斯卡問。

「因為他都不愛念書。」母親說。

「他不愛念書就是很懶嗎?」

「當然啊!他那麼聰明,如果勤快一點,成績就會名列前茅,我就不用那麼操心了。」

「妳孩子無論做什麼都很懶嗎?」奧斯卡又追問。

「沒有,他打線上遊戲的時候可勤快了。」母親輕蔑地說。

「所以他在做他自己喜歡的事情的時候,一點都不懶,不是嗎?妳為什麼說他懶呢?他只是不想做那些事啊!」奧斯卡回答。

「可是這個時代,不好好念書,以後怎麼辦?」母親反問。

「妳要我勸他好好念書,在班上考第一名嗎?」

「那是最好不過了,奧斯卡老師!」母親的臉上露出了「喔!你終於瞭了!」的欣慰神情。

「可是每一班只會有一個第一名,不是嗎?為什麼那個唯一的第一名,得是你的孩子?」

「因為他是我的孩子啊!我幹嘛在乎別人家的孩子?」母親帶著抗議的口吻辯駁。
「妳的孩子,因為是『妳的』,所以就很特別,應該要考第一名?」
「奧斯卡老師,你怎麼這樣說呢?」母親顯得很不滿。


「妳從小都考第一名嗎?」

家長拉著他的孩子,氣得掉頭就走,不肯再繼續說下去,奧斯卡則留在原地哈哈大笑,好像這是一個大笑話似的。

「我的」強烈佔有慾

「這些人真是盲目啊!」奧斯卡說,「一旦什麼東西變成『我的』,似乎就地位非凡,『我的』孩子,『我的』想法,『我的』愛情,『我的』另一半,『我的』家庭…… 庸俗的凡人,為什麼會蠢到以為一種東西只要屬於他們,就應該變得特別、甚至價值非凡呢?我真為他們的孩子感到悲哀!」

平心靜氣仔細想一想,就會知道奧斯卡說得一點都沒錯。「因為是我的,所以很好、很特別」並不是一種理性思維,只顯示了強烈的佔有慾。不只是人,大自然也會有這樣的現象,比如說平常很怕人的野鴨子,看到人類就會逃跑,但是當母鴨有一群小鴨子在身後的時候,卻會奮不顧身要攻擊靠近的人類。

感受固然重要,但是就像黑格爾認為感受必須要轉換成清晰、能夠用理性去思考的想法,否則我們跟螳臂擋車的母鴨有什麼不一樣?

再說,當我們說這是「我的」錯誤的時候,我們會像說「我的」孩子時,一樣奮不顧身地去愛這些錯誤,只因為他們是「我的」嗎?如果不是的話,那麼「我的」有什麼特別?

但是顯然這種理性思維,很難讓被感受沖昏理性的人接受。奧斯卡有時候在課堂上,會用一種相當激烈的方式,提醒犯這種錯誤的學生。每當課堂討論時,有學生反駁奧斯卡的理由是「因為這是我的」時,他就會突然很戲劇性地合起書本、站起身來,拿出他的小雪茄跟打火機,直直走出教室,同時宣佈:「討論不下去了。」

「你不能這樣說,」主辦單位勸奧斯卡,「你人在亞洲,不是在法國,要委婉一點,迂迴一點,別把話說白了,讓對方感受不好。畢竟他們是付了錢來聽你說話的……」

奧斯卡一聽,笑得更加不可遏抑,模仿憤怒的家長,手上拿著鈔票,大聲說話的樣子:「我可是付了錢的……『我的』錢啊!」

主辦單位聽得臉都垮了,臉色一陣青一陣白,我心裡忍不住笑,這才是奧斯卡啊!
享用完整的生命

另一回,有個看起來就是家教甚嚴的孩子在兒童哲學工作坊上,像機器人那樣說:「我們要認真念書,孝順父母,以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奧斯卡眉頭一皺,把頭湊到那個孩子的臉前面:「你為什麼要孝順父母?」

「……因為他們把我生下來。」

「這就好笑了,」奧斯卡哈哈大笑,「他們要生下你之前,有問過你的意見嗎?」

「當然沒有……」孩子面露疑惑地說。

「沒有問你的意見,不管你要不要,就給你的東西,你真的需要感謝人家嗎?」

孩子說不出話來。

「而且搞不好,大自然只是利用了你的爸爸媽媽,把你生出來,讓人類能夠繼續繁衍後代而已。」奧斯卡繼續說,「有沒有可能,大自然也根本沒問過你爸媽的意見?」

「嗯……好像有可能。」孩子點點頭。

「你的爸媽把你生出來以後,慢慢帶大,他們應該從你身上得到很多樂趣。我自己是三個孩子的爸爸,我知道把小孩玩大有多麼有趣。有沒有可能,你帶給他們的生命很多樂趣?」

「應該有可能。」孩子繼續點頭。

「所以如果他們沒問過你的意見,就把你生下來,在把你養大的過程中,他們又從你身上得到很多樂趣,你覺得你有欠你爸爸媽媽什麼嗎?」

「好像沒有耶!」孩子的臉上,第一次露出很放鬆的笑容。

「所以你根本不用幫他們做他們想要你做的事情,不是嗎?」奧斯卡摸摸孩子的頭,「你應該去做你自己想要做的事。因為你什麼都沒有虧欠你的爸媽。」

我永遠無法忘記,那原本充滿壓抑、不快樂的孩子,突然變得像陽光一樣燦爛,而孩子的母親,臉上露出非常複雜的神情。

那場工作坊結束以後,那孩子的母親要求孩子跟奧斯卡合照一張留念,奧斯卡欣然同意,孩子也很高興地坐在奧斯卡腿上,手勾著奧斯卡的脖子。母親在按快門之前,突然放下相機,嚴厲地跟孩子說:「你的手不要亂放,好好放在膝蓋上。」

好不容易露出陽光般燦爛笑容的孩子,臉一下子又好像被嚴冬的風雪掃過,變回原先陰沉的樣子。

「為什麼要規定孩子手放哪裡?」奧斯卡問那位母親。

「因為我要照相啊!」母親理直氣壯地說。

「所以咧?」奧斯卡的臉一下子垮了下來。

「他是『我的』孩子,我要幫他日後留下美好的回憶啊!」母親還是渾然不覺地說。

奧斯卡嘆了一口氣,把孩子從自己腿上放下來,沒有再說什麼。

那一刻,我突然熱淚盈眶,我覺得奧斯卡比那位孩子的母親,更愛那孩子,也更了解那孩子需要什麼。我也突然明白了奧斯卡正是因為如此愛他迷上拳擊的兒子,所以才能放手,讓兒子去享用屬於他自己的完整生命,而不是表面上不在乎、無情古怪的哲學家父親。

「你難過嗎?」事後我問奧斯卡。

奧斯卡只是一如平常聳聳肩:「我不相信什麼感受有的沒的。」過了幾秒鐘,他又轉頭向我說了一句:「我只相信思考。」

於是我終於明白,為什麼奧斯卡說愛可以是決裂的,同時又是持續的。

~~~~~~~~

《受害者情結》

十項評估關係中的對方,是否具有受害者情結的可能,並可能形成病態的共依存關係:

你感覺對方的情緒十分不穩定,上下起伏的強度,讓你的情緒隨之起舞、 久久難平。

你感覺對方把你當作一個安撫者、安慰者和照顧者期待著,不管你的意願或回應為何。

你發現即使對方已離開你的眼前,也沒有跟你接觸,但他的事情卻會在 在腦海中揮之不去,讓你難以把專注力拉回到自己身上。

對方幾乎很難以理性思考的方式對談或討論,情緒性的發言(不滿或怪 罪)佔九成。

即使你已經明確的拒絕對方,或告知對方你的界線,但他仍視若無睹, 繼續試探或踩踏你所表明的界線或需求。

在對方的敘述和話語中,總是釋放許多他孤單、無助、缺乏愛,渴望有人出現安慰他、關心他的訊息。

沒有事實根據,也非法律糾紛,卻指控你傷害他、讓他受傷、害了他,一而再再而三的要求你賠償或補償。

以情緒上的痛苦,強烈的對你表示他欲傷害他自己,或準備報復你。

在談話中,常出現一下子憤怒指責、恐嚇威脅,瞬間卻又會轉變為求饒、求和或討好哀求的姿態。並且時常在這兩種反應中,轉換快速。

他的敘述裡,沒有對自己的事情,反思出自己的責任和必須承擔的部分, 而是一股腦的,幾乎全是對他人的指責、埋怨和怪罪,並總是呈現出無能為力和無奈感。
~~~~~~~
《好想消失:父母會傷人,但你值得被愛》高橋和巳
恢復正常生活最重要的關鍵就在於:第一,享受美味的食物;第二,好好睡一覺;第三,與他人互通情感(交流互動)。

心裡想著「好想死」的人,主要是想放棄曾經幸福的人生;而「好想消失」的人,則是完全不了解人生的意義何在。雖然都可以用「自殺傾向」來形容,但「好想死」與「好想消失」這兩句不同的話,所代表的卻是迥然不同的生死觀,兩者所抱持的心理狀態也完全不同。儘管近似,但兩者分屬不同的領域,一方曾有過人生的意義,另一方則完全沒有。

我要了解這件事情,就必須要從中抽離。我有離開,才能了解。所以想要了解自己,就必須從自己本身抽離。也就是說必須從社會存在中抽離。

社會存在所指的就是自己在社會上的相對位置,也就是說,可以透過自己和他人的關係來揣測,或從自己與他人的連結狀況,來定義自己的人生以及生活方式,並讓心靈終於能夠安定下來的存在模式。就這層意義來說社會存在就是以他人的存在為前提,是一種相對性的存在。對一般人來說這就是存在的所有面貌對此他們深信不疑。/為了要感受到安心,並且保障及維持安心的感覺,「情感共有」和「規範(倫理、道德、社會規範、基本常識)共有」繼續發揮效用。這就是所謂的社會存在。

「規範共有」不只會對我們與他人所建立起來的連結形成保護,帶給我們安心感,但另一方面也會變成我們責怪自己的材料。遵守規範、確認安心的感覺,偶爾責怪自己,用這樣的方式經營人生。這是在心靈膠囊內部的生活,社會存在也因此能夠維持。

不過事實上,這樣的社會存在並非存在著所有面貌。在社會存在的背景裡除了一些特別的情況外,通常都會有一些人們容易忽略的「生命存在」,也就是生活在這個世界上,單純只是為了活著的絕對性存在。(去除人與人必須連結的義務感)

為何同時具有社會存在及生命存在而活下去,必須先離開自己受到進步的社會存在。離開的方法,就是了解自己。

木內桃子——為了要贏得母親的青睞,我持續挖掘出許多只怪自己的材料,不停責怪自己,跟自己說:「這樣的自己真是不行啊!」如果每一天都能責怪自己,就能感到安心一點。因為我認為如果可以表現得更好,就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不知不覺間,我的生活方式開始變成責怪自己,否定自己,並逼迫自己忍受一切。因為這就是支撐我繼續活下去的力量,所以沒有辦法停止。這樣的生存方法對我來說是必要的。

雖然說我是遭到虐待的受害者,但卻成為逼迫自己,讓自己悲慘無比的加害者;服從別人,命令自己殘害自己的加害者。我將孤獨的恐懼壓抑下來的方法,就是成為加害者。所以就算我盡了義務,卻人就無法認同自己;就算忍耐,卻還是無法原諒自己。

在恐懼感逼得我崩潰之前,我就會自動責怪自己。不努力就會被討厭,還會被丟掉變成孤兒……到最後,我會自己增添了許多痛苦,卻不曾對自己好一點,甚至成為自己的敵人,我想,讓我自己陷入困境的已經不是父母親,而是我自己。

的確,這個世界並不是低語,真正的地獄只存在於自己心中。

我在責怪自己之後,我的情緒就自由了。我感受到自己的情緒起了變化,我已經能夠了解不可能用自己的想法控制情緒。不壓抑情緒,自然不會譴責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