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6日 星期三

十年一劍,後會無期

終於這一刻到了,時隔7個月再寫BLOG,卻是離別信。
在一週前,收到114-1開課確認通知的那一刻,終於要面對回信給助理這件事了。
在同一處,任教十年有餘,不過校名有變,從NKFUST 103-2到106-2;NKUST 107-1到113-2。


印象好深刻,進NKFUST的面試,是我要求使用SKYPE進行的(時代眼淚,今年五月淘汰,我用它打過好多越洋電話),因為那時還在北部國中英文代課,當時的語教中心莊主任也很阿莎力OK,趁著午休時間,到沒有人的自然教室開自己的筆電面試。

確認103-2兼任後,因為要接續103-1的華語,所以寫信去問當時的也是代打的授課許老師(本業英師,但跨華教),回信提及他沒說不繼續教華語,中心怎麼沒先確認,但還是洋洋灑灑寫了快1190字的提醒給我。我怎麼會知道字數,數位時代很恐怖,信件沒刪,還可以找到足跡。

回溯我開過的課程,華語(一)、(二)、(三)、(四)之外,還有華語溝通與表達、實用華語閱讀與寫作Ⅰ、實用華語閱讀與寫作ⅠI,師培(104-111學年,停開通知)的華語口語與表達、華人社會與文化,課名就這九個,用了兩個平台:ZUVIO(106-108學年)和Google Classroom(109-113學年,103到105我用e-mail寄來寄去)。但十年時間(換了兩支手機、一台筆電,新增一部平板,寫了5封推薦信吧),一共開了70門課,修課學生為679人次(開課資訊查詢,106學年度是高峰有107人次,然後遞減)。這些人次還沒有包括暑期的泰國團、日本團、額外的華語補修課、赴日的師資培訓課、專班課、線上團等,我想在大學任教期間,教的學生應該是超過1000人次了。

我很幸運地在併校前的最後一個學期,申請到教育部的講師證書,這是當時在語教中心的吳秘書幫的忙,真的非常感謝。

這些年,帶學生去過文化中心、歷史博物館、動物園和壽山動物保護教育園區戶外教學(本籍、外籍一起,通常是補課),設計過國字AR(HP REVEAL也沒了,不過字卡我實體課繼續用),COVID-19上線上課用五花八門的工具和焦慮,其中一個最堅持的就是師培課後的每週BLOG書寫。這個習慣從研究所開始,一直到華語師資培訓課程收攤為止。這個課後書寫不只寫師培,也寫當週華語課程發生的插曲,閱讀書籍的書摘和心得。所以當111學年師培課程結束後,這兩學年也只寫了6篇。

教外籍生有教外籍生的趣味,逢年過節、特殊活動,我都會分享,也鼓勵外籍生去參加,秉持著和NKFUST末任陳前校長振遠的類似理念,來台灣念書,希望他們日後也能留在台灣工作生活,語言一定要會,我每學期一開始,都是先把目前我知道所有可以自學的工具教過一輪,盡量上手(課堂中也會使用),日後沒我這個老師,也有資源自學。COVID-19之後,我不用實體課本,我改用OCAC的全球華文網的線上課本,不管學生在哪裡,都有電子書可以用,不用煩惱版權問題。現在回到實體,也是一樣,Google classroom + 電子書,除了生詞聊天、課本聽力和寫國字作業需要用紙外,其餘功課一律上網,減少紙張使用和浪費。

而教本籍生能使用母語明確的傳達自己的理念,分享自己的信念,自覺能產生的影響完全不同於外籍學子,所以沒有學程課後,我有稍微憂鬱,不過上華語課還是很努力啦。對於書寫整理思緒,我覺得很重要,不能繼續沉淪,2025春節後,因為不想停滯不前,所以開始用Instagram記錄閱讀書摘心得、國小雙語繪本教學設計、收容所志工活動,還有旅遊小紀事及畫畫作品,畢竟IG APP介面比BLOG網頁來得方便,不過這也意味著,我走入了現代學生的日常,不用筆電,用平板和手機作業。

昨日聽了高師華語所的線上演講「萬宗綸教授-【變異社會語言學中的『讀』——從索引性(indexicality)出發」,突然發現自己整合和表達的能力大幅下降,非常有感,我想這就是沒寫BLOG的後遺症吧!補:符號學(不過它寫得好像跟我聽到的不相同,icon和index的意義。)

因為IG限動內容無法複製,而我又太懶惰再打一次演講內容,就截圖吧 !
我承認問答時間,因為喜歡萬老師的長相,所以截了一張他微笑的樣子收藏XD
我的IG不是公開帳號,但BLOG是公開的,就算google可以找到他的長相,也還是隱私,只能貼圖馬賽克。


下定決心,寫了回信之後,就是先整理Google classroom裡的課程,因無法確認學校帳號延續性,所以先用自己的個人帳號加入大學全部開的課程,然後才發現,每天能加的課程居然有上限(下表)。

Google Classroom 的限制保護 Google 基礎架構,這些上限值隨時變更,恕不另行通知。
活動或功能Google Workspace 或學校帳戶個人 Google 帳戶
每門課程的老師人數上限5050
課程成員人數上限 (老師
和學生)
1,000250
可加入的課程數1,000最多 100 門課程;每天可加入 30 門課程
可建立的課程數不限每天 30 門課程
可發送的課程邀請數每位老師一天限邀請 500 人每位老師一天限邀請 100 人
每位學生的監護人數20不支援此功能
電子郵件地址瀏覽權限無限制不支援此功能
每門課程的主題數量上限200200
可同時張貼作業、教材、問題或公告的課程數量2020

重要事項:

  • 您可以邀請超過 50 位老師,但只有 50 位可以加入課程。
  • 對於「可加入的課程」,封存的課程也會計入限制。


寫到此,對於一件事感到疑惑,上週收到一信:


但分班這件事......113-1開學前的暑假才討論過。


打字的過程中,就發現我為什麼疑惑了(這就是書寫的重要性:爬梳思緒),因為我們只討論了分班的程度如何(有TOCFL證照的),但沒有討論沒證照的分班測驗要怎麼進行。

尤其我這學期是教華語(二)和(四),基本上都是舊生,只有一位交換生(234都上)和各一位是從華語(一)分過來的新生,所以我不會進行之前中心曾經給過的分班測驗啊!但明明有中心給的分班測驗了,為什麼會要問老師們測驗內容、百分比、評分標準呢?還要上傳試卷檔案和音檔。我這學期只用目前課本內容和兩位學生進行對話,確認其聽力和口說能力符不符合我這班舊生的程度而已。


--------
15:30信寄出了,沒有回頭路。寄完信,也寫line告知住在北部的家人們,其實我和父母的心理距離不算遠,但也沒有很近,而妹妹是知道我對工作的想法和掙扎的。

「在這所大學的工作10年,離開要轉變身分和生活,其實我也害怕和膽怯,但不跨出第一步都沒有辦法改變,所以我非常感謝有你們做我的後盾,知道任何時候都可以回台北家一趟。請大家好好保持身體健康,心情愉快,請開心的祝福我離開大學之後的生活吧:) 謝謝你們的理解和支持(被我半推半就也沒關係啦)。」

十年說長不長,說短也夠一個小孩出生進到青春期了。這十年來,我都用大學兼任華語講師的身份行走江湖,去高中教第二外語,去國小教成教班和雙語社團。這學期結束後,我即將離開這個身份和角色,雖然是自己的選擇,但仍然有小小的失落和大大的不安啊!

安逸的舒適圈沒有不好,只是想找尋和創造更契合自己理念的同溫層。


就用這張網頁截圖記念最後一學期吧!114學年開始,我的名字就會消失。
我的名字在最下面,是目前名單中在這個校區任教最久的華語教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