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11日 星期六

110-1 對外文化交流

YEAH!我終於能擺脫備課深淵了!原來我在大學+高中一週最多能接的課時是12小時而已啊!超過我就覺得我自己要爆炸了,11月開始代課後的發現,原以為3小時還好,但因為是不同的課本,所以等於重新備課啊!

12月10日是國際人權日,2021年的這天早上準備早餐看新聞的時候,看到傻眼快訊──尼加拉瓜剛剛和我們宣布斷交,斷絕一切官方往來,ㄟ......意思是非官方沒關係,能撈繼續撈。



也正是因為12/10是世界人權日,所以原本因課時太趕,想跳過的國際特赦組織「寫信馬拉松」活動,11月底宣導後,今天還是花30分鐘請想參加的學生參與(12位,來8個人,6個人願意寫,1/2)。為什麼呢?也因為主題是對外文化交流,這是華語教師教學的一環。

我認為在大學當華語老師,不只教華語(每週2小時能教的肯定少於環境),更要帶學生認識台灣/高雄生活,所以我的每一門課都有一個欄位叫「資訊」,舉凡文化活動、疫苗訊息、免費景點參觀、公視PTS的外語新聞等,只要是我認為有用,並且符合我個人價值的內容,我就會分享。所以華人三大節不用說,遇到一定講,舉凡國定假日放到假,也必說,還有地震、海嘯簡訊機制、氣象特報都會帶。

符合個人價值的內容,基本上就是關於人權、動物權、家庭、性別、公平正義會說,也希望介紹時能結合當時的課程做活動,世界人權日是第三年進行,Amnesty會提供明信片,所以可學習明信片格式,結合課程能用的詞彙或語法來寫明信片。不過這學期因為指揮中心的政策,所以學生們拿到VISA時間不一,姍姍來遲,第4週開始陸陸續續每二至三週都有一、兩位學生進到實體課。到目前為止,只有一班程度較高的華語課全班都到台灣了,所以我自己授課的班級只有這班和師培課的台灣學生能操作,以及幫忙代課的鴻海電子專班能進行。

這張是109-1初級學生學到「祝福語」和「筆(需解釋)」。教材:僑委會《常用中文句型
COVID-19後基本上都有線上學生,教材選用真的就是用僑委會提供免費的雲端教材,
避免踩到著作權的線。

不過這學期踢到鐵板,我因為一班的華語程度好,多是在台灣念完4年大學或是在母國也都學過不少時間的學生,所以就先以說中文的個案分享給他們看,說中文的代表個案,不會是臺灣人,今年是中國的公民記者──張展。看完後,立刻就有一位越南外籍生表達他不要寫,因為是政治議題。介紹完,也要下課了,我跟他說我不是要你寫給他,你也可以寫給別人,但中國威力太強大,自我審查力道很大,只能先請他回家看看其他個案,下週再來討論。沒想到下課後,大馬學生來跟我說他覺得這個也不知道真假,這位記者自己要違反中國政府規定,所以被抓(言下之意就是只要不要做中國政府不喜歡的事,就沒事)。

喔!!!這就是為什麼我覺得還是要分享這個活動的原因,就算在台灣念書四年,僑生其實還是都跟僑生當朋友啊!外籍生還是同一國人一起。(台灣人是不是很難交心當朋友?)然後另一位越南學生來幫拒絕的學生講情,能不能讓他寫給家人,因為說不的學生是北越人,北越人不碰政治,這也是那位學生說的,他的爸媽說不可以碰政治。不過,我說再看看,畢竟不要做的人才是需要來和我談的人。台灣是自由國家,所以這個活動確實可以說不,不寫給個案,你要寫給誰。這個活動的目的是學明信片格式寫明信片,但這得是說不的人要自己提出想法,不是別人來說。

我其實很感謝這位說不的學生,因為他,我才能思考如果有人不要做,那課程要怎麼操作?當下確實很文化衝擊,因為人都來台灣念書,在自由民主國度,你敢直接跟老師說不(挑戰權威),但不願寫張卡片支持人權這件事,對我來說太衝突。也因為這件事發生在「對外文化交流」主題週,所以我就把這件事放入課程綜合討論來讓大家思考。

願意寫的人完成後,就可以開始討論這些問題。
明信片能教的和比較的內容蠻多的。


綜合討論:第一、第二題是舊題,第三、第四是新題,

Q1.中華文化第一個重要「陸路」對外交流是漢張騫通西域而出的絲路,漢朝強盛,此後出現「漢人」的自稱。然而英文卻稱China,可能原因是什麼?為什麼海外華人聚集地叫「唐人街」呢?
Q2.臺灣躍上世界舞台是從1624年荷蘭東印度公司開始,你認為在梁啟超創建中華文化一詞前,漢文化的「海上絲路」是從1405年明鄭和下西洋開始的嗎?鄭和下西洋明明就比哥倫布早了87年,為什麼沒有「地理大發現」呢?

Q3.中華文化屬於台灣多元文化的一環,那麼以文化藝術外交的角度,你認為以台灣為主體的文化推廣,什麼可行?(也可以是結合所謂中華文化的台灣文化變形體)

以台灣為主體的文化推廣,連續劇是個好東西,內容立即呈現台灣文化、社會和生活。
這是翻譯成西語的台灣連續劇,〈新世界〉片名超台啊!讓我誤以為是台語劇。


結合中華文化的台灣文化變形體,我覺得美杏老師的這個漢字剪紙活動就是很好的代表。「森」字剪完,放上台灣味的吊飾,就是超完美結合。

 

 Q4.在文化大國一文中,作者提到「文化上善用華人崛起的優勢,政治上要堅守台灣自由民主的價值。(部分外籍生選擇台灣之因)」在Ch.14結語,作者認為「最終探討的仍是「人」的問題,人類一定會回頭探索文化根源及社會價值意義。」若在課堂上,外籍學生的政治觀點與你(華語教師)衝突,而拒絕進行課堂安排的活動時,你會如何面對與處理呢?(實例)

我並沒有因為這位北越學生的拒絕,就不進行國際人權日的介紹。隔天另一班學生全部都是北越人,所以我也預想大概也是同樣風格,但是價值不能棄,所以我還是介紹這個寫信馬拉松的活動,但寫個案聲援明信片變成期末考加分用,想做的人就來找我拿明信片,我一樣會教格式。

練寫明信片格式的操作,就從原本結合課本學習內容書寫聲援內容,改成根據課本內容來寫明信片。不過這個就不能用國際特赦組織的明信片了,我的作法是拿一張A4對折,一半讓大家寫好格式的樣子,另一半來進行針對課文寫明信片活動。


其他初級華語班級也是如此,不考期末考了,因為有人在線上,有人在實體,與其煩惱怎麼確認考試公平性,不如直接結合課程,讓大家來寫新年祝福明信片,目前是設想小天使模式,拍照上傳google classroom後全部寄給我,下學期開課再送到小主人手上。


補:
初級閱讀與寫作系列【基礎篇】YT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