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19日 星期日

111-2 漢語的定義

上課上到一半才發現自己上傳了PPT而不是給學生用的PDF時,自己後悔了一下,果真太疲憊不要做事,會做錯啊!怎麼會發現,因為有學生說出答案,我驚訝後,再聽就知道有問題,怎麼會和我的一模一樣。當下直接換檔案,但已經開檔案的人也就是這樣了!

不給學生答案是因為不想讓同學被我的答案影響,面對所有的提問都該是自己先思考過,再和旁人討論及分享。雖然同學說不會全盤接受老師的答案,但只要看到了都是有影響的。

111-2學期這週漢語的定義,多放了一篇〈臺灣的「國語」怎麼來?〉,因為我也擔心自己延續上週主題接得不好,所以直接用這篇來闡述「細看我們這套『標準』,你會發現,所謂的『標準』和『對錯』其實都只是統治手段,定下標準的立意是為了讓我們易於溝通,而不是規定每個人只能『照著標準』講話。」



課前也再放【誰的嘴巴?說誰的話?「2030雙語國家政策」線上論壇】場次二:跳脫雙語國家政策的迷思與衝擊 — — 台灣語言轉型正義的必要性的兩張截圖,讓同學們討論現在訂定的國家語言屬於哪一邊?以及關於中國用語,你到底會不會用?大家還是蠻誠實的,會用的都還是舉手,單用語言看,方便溝通又方便,何樂而不用。

基本上,共同語多半都擁有高階語言的特色,因為國家給予的權力是最多的。語言(共同語)的功能性強,方便溝通、記錄,所以大家難以捨去,也更容易讓低階語言的使用越來越少。現在的國家語言也開始往上爬了,希望可以變成差不多高,差別少一點。


問題完全沒有變,但「漢語」名稱由來,答題內容增加了一部影片回答1683年以前,
台灣島和中國是沒什麼政治關聯的,澎湖不算在內。
也順帶一題台灣原住民土地的狀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