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週上課突然發現我的課似乎也成了失去脈絡的課程-->美國知名創傷治療師Resma Menakem在 My Grandmother’s hands中寫道:「當過去的創傷被傳承下來,並且失去了脈絡背景後,就變成了『文化』。」
現在的課程會變成如此也是走過了前面好幾年的歷程,不過對選課學生而言,就只是看到呈現的PPT結果而已,少了一些脈絡背景的課程。
我相信這週備課完成,卻忘了寄信給自己,偏偏ONEDRIVE也滿了沒有更新到雲端,我在上課前半小時發現後,是先跟老葉求救,但剛好那天他到班後被指定為值日生也無法離開辦公室,我只能依靠自己不太可靠的記憶,就是要提醒我「記得脈絡背景」。
我沒有大幅度變動PPT.,只調整細節,也就是提問的方式,並且增加了一些影片內容。也只能慶幸是如此,還好不是新課本的內容,那樣我就會哭了。至少還有上傳到GC的當週課程講義,可以當成參考。
現在人的注意力真的都只在自己想聽、想看的範圍,只能不厭其煩地提醒。 以前會很認真地提醒沒做到的同學,但現在也改變了方式,不強求。 就是做了提醒後,還是給分數。因為也不是每個人都有辦法吃得下,能消化多少是多少。 |
課後一位學生來問,他寫了改國號的問題,怎麼沒在我的PPT裡,我也只能回應要我放同學的提問,必須在我備課時,如果是上課前才回覆課前閱讀,要穿插進課程實在是為難老師了。不過我也提出如果覺得這個很重要,可以在分組討論完成後,直接和同組同學說,不用在意不是我設定的問題。
鴨子和兔子的繪本,就是講看事物的角度。 不過今年有個新體悟,就是語言文字的限制,會讓我們非本意的鑽牛角尖。 畢竟除去文字後,這張圖不是也可以看成是剪刀或夾子。 但因為忘記寄PPT的疏失,而讓自己失去從容,也就忘記提了。 |
補:人間地獄 語言為器 摘
「文字並不是你把它寫下來就沒你的事了。即便是公家嚴謹的公開紀錄,都可能像從不同角度去解讀而大幅逆轉結果了,更何況是其他的文字內容。由此可見,愛怎麼解讀就怎麼解讀,實在太輕而易舉了。
不用說,日常生活會話就更可想而知。
發言的一方儘管講再多,費盡口舌所傳遞的訊息,實際上還是微乎其微,道理就在這裡。無論如何,我們要正確的傳達出訊息給別人是不可能的是。你方面,接收訊息的這一方,不論接收到的浴池有多麼少,反而都有辦法從裡面汲取大量的意涵,而且,還是以隨他高興任意去猜測的方式解讀。
我們就在這種不確實的溝通運作系統中,感覺自己好像在跟別人互動,以為彼此確實有交流感受和想法。錯了,我們有沒有溝通明白,事實上並不知道。
不過『感覺到』彼此明白,是相當重要的事情,所以,如果溝通順利,明白彼此的意思,那就沒關係。
......
引發筆戰,純粹就是因為能大作文章。既然完全靠文字表達,很迅速即時就散播出去,所以,那種既親切和善又充滿著愛的溝通互動,實在是不可能!因為,連現在這樣實際面對面說話,都無法互相理解了,更何況是單靠文字表達。再說,寫的人和讀的人,他們大多數不太會花時間去斟酌文字內容的。
語言可不可靠,會隨著語言所處的情境狀態,以及語言使用環境的不同而影響,受到極大的改變,也就是說當我們與別人進行語言溝通互動時,必須隨時留意掌握TPO(time時間, place地點, occasion場合)這三個要素。」
為了要呼應社會文化想像的結尾,也帶入文化的其中一個定義,特別放了從眾實驗給同學們看,讓大家理解很多時候,我們都是不問理由跟隨失去脈絡的文化隨波逐流。LOVE, no matter what也依舊播放但只放6分多鐘,承先啟後讓同學知道每個世代都會傳承,但每個世代也一定都有長出相異於長輩們的世代文化,因為水平的認同大概就是從青春期(我覺得用皮亞傑的形式運思期來看也可)開始蓬勃發展。
因為認同和定義有直接關聯,所以看完「打開文化之眼」後,就介紹下面三個測驗,因為剛好中華民國(台灣)的國慶日也要到了,就來試試看吧!
中華民國人小測驗台灣速配城市補記事:
剛好課後在家族群組收到這張照片,只好跳出來回應一下:中華民國(政權)一直都在台灣(土地,中國民國統治兩岸只有1945-1949),所以2022年英文使用Taiwan National Day我覺得也不會奇怪。因為我向外國人介紹自己,我說的也是I am from Taiwan/Soy de Taiwán/Saya orang Taiwan/나는 대만 사람이에요 /台湾人です。
我們國慶日到國際上,除了邦交國會意思意思寫一下「Republica of China (Taiwan)」(看看中美的宏都拉斯外交部怎麼寫),而說出來是另一回事,大部分也只稱「Taiwan」-->聯合國大會辯論首日 3友邦發言力挺台灣|20220921 公視晚間新聞|巴拉圭總統則是說República de China, Taiwán),看看哥倫比亞的新聞怎麼寫。
再來看看泰國大學對中華民國國慶的介紹National Day of Taiwan, 10 October、BBC的 Defiant Taiwan's identity is moving away from China(介紹台灣和中國民國國慶的關係或是說沒關係)。
傳訊息給我家長輩的人肯定不喜歡蔡英文,而且是常常打簡體字的人, 但又想表示靠近台灣(或是刻意在名存實亡處刻意選字),所以出現繁體多簡體少的情形。 不過哪邊的牌坊中文都還是寫「慶祝中華民國國慶」。 |
而柯文哲對這個議題的發言(紅字部分),我是贊同的:
今年中央將國慶日的英文寫作「TAIWAN NATIONAL DAY 2022」,柯文哲則表示,每朝每代都有自己的做法,從中華民國到台灣、中華民國在台灣、中華民國是台灣,到中華民國(台灣),現在已經走到這裡,就看下一步要怎麼走,但他認為中華民國還是最大公約數,國慶日也不應成為爭端的起點。(拿這個議題出來鬧的人,大概就是刷個存在感。)
定義完華人社會及文化的意義後,就是綜合討論時間。 我這4題修正過題目的樣子,雖然想問的還是一樣,不過更細緻處理認同。 不能因為我認同我自己是台灣人,就覺得學生也是。 |
對於第三題,我的答案還是一樣,不過思考轉變,產生的路徑就變得更細緻了。
因「中華圈」或大中華的定義不明確,在不討論、爭取所謂「正統|中心」的前提下,在形構基礎上,我會描述臺灣屬於「海外華人」範疇。(雙語教育政策,也有可能讓我們快速脫離華人描述範疇。)畢竟若要講述正統,在中華民國(台灣)這塊土地上的人,就不會稱呼自己是華人,只能說自己的中(華民)國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