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17日 星期六

111-1 華社開課

今天去拿了研習證明—新常態的複合教學技巧(教師教學成長講座),而下午的新學期課程就是用了一點在這個講座學到的內容進行使用。

早上的第一堂華語課一開始很不順,因為電腦硬體不知道怎麼了?不能讓我使用Google Meet上課(一直要我下載Google Chrome,可是我明明就是開著Google Chrome在處理事情的)。現場學生用學校的帳號考檢測也進不去頁面,一直說要允許。雖然心很急但出現的問題也只能一個一個慢慢處理,最重要的是分班測驗。

因為有平板,所以還可以先用平板的App將前測傳給線上的學生,線上也有人不能夠進入考前測,還好他們都是同國人,所以我請可以進入測驗的學生直接用他們的母語說明給不能打開連結的人了解。教室現場的學生,我直接開桌機的無痕分頁讓她登入學校帳號考試,也在Line上面問助理這個情形要怎麼處理,因為禮拜一的考試也有學生碰到,但是他自己解決了。

我意外地使用同樣的方法先處理了。
無痕模式Incognito mode
我也知道自己有設定,但問題就是已經用學校帳號,為什麼會被擋?

線上線下的學生都在考試,我就去找借教室的系辦,了解一下他們系上桌機的問題,並請他們中間下課再來教室處理硬體。所以我用平板改考卷的同時,加珍就在一旁處理桌機,後來Google Chrome OK了(其實只是移除再重新安裝,不過因為有上課的壓力,所以壓根沒想到),我就再問桌機錄影的功能(WIN+G),因為這台沒辦法,Windows10之後的都可以才對。我就和加珍約過20分鐘後再來,她可以了解一下怎麼處理,我也將學生的分班處理完畢。

週一問助理,她說學校取消了meet的錄影功能(晴天霹靂),要自己想辦法,當下也有其他熱心的老師傳Loom來。週二去上西語課剛好有學生得線上上課,我就趁機測試WIN鍵+G錄影,只要是Windows 10就沒問題。後來加珍回來告知他們系上的是Win 7啊啊啊。不過加珍也提到打給教學服務組,他們說老師的應該都有錄影功能才是,後來下課後也請該組處理錄影事宜。

事情一大堆就忘記先用我自己的平板錄影了,只截了一張考前測圖,幫我自己對照出席學生的名字。

終於到了下午的重頭戲—華人社會與文化,剛好試試研習看到舊知新方法:

1.Classroomscreen投票功能:上了一週的課,感覺怎麼樣?(忘記截圖--老師為了要留上課紀錄,都要有證據,以圖佐證,但光上課就好忙了,還要記得拍照、截圖,真的會忘)

來的14位同學只有2位感覺不好,其他人都很不錯,我則是持平。因為學校雖然恢復實體課程,但我只是移師到學校上線上課,外籍生都還在線上啊!就算寄信跟他們說,還是有不少人根本沒出現。

2.Slido互動:設計3題

我看過的Slido都是拿來提問,讓講者課後回答。那天講座連老師用了基本的文字雲、排序和開放回答,我就感覺這個文字雲很符合我第一堂要提問互動的需求,越多相同答案文字,字越大,除了互動,還能讓大家看到答案再進行討論。

原本想讓我的打開文化之眼google form通通搬到Slido,可是問題太多自己都覺得搬遷很可怕,所以出了3題後我就逃避了兩天,兩天後再面對,才發現原來免費的帳號只能出三個問題呀!之前的我到底在逃避什麼啊?所以很多時候,恐懼是你心裡的小劇場,他很真實,所以我的救火隊員跑出來讓我逃避(逃避不可恥也很有用,推《沒有不好的你》& 《擁抱你的內在家庭》),也很不真實,其實只要面對他行動就對了。正是因為《擁抱你的內在家庭》裡的一句話,所以想將它設計到課程中,想引發大家思考看看合不合理。

書摘:
美國知名創傷治療師Resma Menakem在 My Grandmother’s hands中寫道:「當過去的創傷被傳承下來,並且失去了脈絡背景後,就變成了『文化』。」
我相信每個人都可以花時間檢視自己從祖先所繼承的信念,然後把不符合你的價值觀的信念卸除掉,仔細檢視想要把什麼傳給下一代。我們可以練習欣賞每個人的差異,而不是把勝利當作誰比較優越或低劣。我們可以慢下來、可以休息,你的價值並不取決於你做了哪些事情、累積了哪些成就或財富。你的存在本身就是價值。我們可以展現情緒與脆弱面,感受情緒是真實的活著。

圖:出處 補:筆記

圖:出處

Q1.生活在台灣這個所謂的華人社會,我認為大家共同的「應該」有什麼?(一個)
「守規矩」是最大的字,那規矩有什麼?
請大家舉例,有人說不可以闖紅燈。
不管會不會騎車、開車,大家都會走路,再問問大家,誰走路沒闖過紅燈?
大家都違規,那為什麼大家共同的「應該」會出現「守規矩」呢?


Q2.生活在華人家庭,被台灣的華人社會文化包圍,我的「應該」有什麼?(前三名)

不少人的應該是賺大錢,還有2-3個應該是「負責任」。我提到我(偏)客觀地覺得負責任很好,可是也很不好。因為通常「應該」都來自於他者的期待後來內化進入自我系統,這有一點悲傷。我認為這樣壓力山大啊!分享完這個觀點後,我丟了一個問題給大家,請從大家的應該中選一個最不應該的內容,和夥伴討論一下為什麼你們覺得不應該。
同學分享的是「賺大錢」最不應該,因為那是社會期待。我沒預期到「社會期待」會出現,因為我自己已經出社會滾了好多年,基本上過28歲後(出國工作後),我就沒再管社會期待這件事了,因為知道他們的期待不等於我要過的生活。所以謝謝學生給出不同的視角。我自己選的是好好讀書,我請和我討論的同學猜猜為什麼我會選這個,畢竟我的職業是老師,會選這個應該,和我的工作互相矛盾。

我的答案是「讀書(學習)是有趣的,好好讀書把學習變得很無趣」。

Q3.用一個動詞或形容詞描述華人社會與文化,並寫出一個我想推廣的台灣社會的文化、習俗或活動。

最大的文字居然是「保守」,我超驚訝(台灣耶!華人民主燈塔耶),也因為驚訝,所以感覺起來我對「保守」的評價是負面的。我請大家聊聊保守是什麼?說說看。加入某一組,聽到的是家長的干涉,就談談他們干涉的動機,釐清之後,就發現長輩的保守是出自想保護我們。所以它變得正向了或是中性了。

一樣請1-2位同學發表,剛剛第一遍發表,我已經請男學生說了,第二遍我希望換個性別,但發聲的還是男性,我只好講講我的社會觀察,在有男有女的場合,通常是男性說話,女性安靜,但這不是代表女性沒聲音,只是在社會期待下,小男生都被鼓勵表達,而小女生常被禁止,所以人多的情形下,女生都比較安靜(發聲有時會發生被討厭的情況)。不過我也說我已經踏出我的舒適圈講話了,請女同學加入我,還好碩班同學跳出來幫忙,否則不能中場下課休息,並且作了一個很圓滿的結論「保守的正負觀是因人而異」。

回到家,和老葉討論為什麼會出現「保守」的描述。他提到用2018年的公投來看就知道了,戰後嬰兒潮的人數和現在出生率一比,1980年代後期的生育率節節下降,新人類就是少,所以社會氛圍還是被年長者引導,那麼當然「保守」就會成為華人社會與文化的形容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