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10日 星期四

110-2 母語與語言管理

這堂課只有兩小時,覺得一定要看的太多,還是壓縮了課程討論時間,但我還是覺得值得。
因為如果不在課堂看,只交辦,這樣的議題應該很容易就被放生了。為了去尋找我的水壺,一一開始就先播放這部影片(08:05-42:52),這樣20多分鐘還只是第一段小結。

【誰的嘴巴?說誰的話?「2030雙語國家政策」線上論壇】
場次二:跳脫雙語國家政策的迷思與衝擊 — — 台灣語言轉型正義的必要性

華語口語與表達這門課,依照我選擇的課本來看是語音學+練習,本體研究真心很吃重,如果又沒興趣,就是趕鴨子上架。所以前面課程安排就是配合開學附近的世界母語日來做個結合,也把前2-3週的課程當作引言──身為一位(華語)教師,你要教這個語言和文化,你要了解和她相關的事物,但也要知道你給出的是自己主觀的想法,要有意識的知道,課堂上的教與學選擇會帶給自己和學生不同的視野,世上萬物皆是牽一髮動全身的啊!

因為我不想放過母語與雙語國家這個主題,所以這週我自己沒有講討論總結,僅以讓學生回家自己回答作結。


Q1.〈芬蘭的母語教育〉和「韓國瑜先生的母語在家學政策」,以及〈走向添加式雙語主義:強化家庭與學校的母語教育〉有什麼異同處?

同:母語很重要,國家的政策會影響母語生命的延續,家庭的選擇更是母語走下去的關鍵。
異:韓國瑜先生是夢想家,他認為家庭一定會進行張學謙老師所提的控制家庭語言環境,卻忽略了以前的黨國教育如何抹滅,以及讓人恐懼他口中的母語。
恰巧和芬蘭的憲法相反,芬蘭憲法規定:「居住在芬蘭的每個人都有權維護和發展自己的語言和文化。」國家教育委員會更強調:「為什麼母語很重要?因為母語是代表一個人內心、情感、身份和思維的語言。」
「說國語運動」的強制推行手段,抹煞在台灣這塊土地上的其他固有語言靈魂,現在的華語是以換魂的方式寄生在這裡啊!

Q2.你的母語是什麼/有哪些?你對誰說這個/些母語?你家大人是否進行語言管理,控制家庭語言環境?也尋求支持家庭語言政策的社會語言環境?你所成長的社區/城鎮的語言景觀怎麼樣?有哪些國家的語言文化遺跡?你怎麼學母語/語言的?學校是怎麼教的?學跟不學到底差在哪裡?

我的母語只有華語,我是台北土生土長,然後爺爺、外公都是跟這國民黨退到台灣來的兵,眷村生活會聽到各式鄉音,但台語就是少一點。我和我的家人基本是華語,和我妹妹是日語和韓語,和我奶奶是華語、台語夾雜。我家大人很無意識的複製學校教育政策就是華語一條線,奶奶是高雄阿蓮人,在我小時候試圖和我們說台灣閩南語,不過被無視後,就轉說華語。
台北市的城鎮語言景觀就是華語為主,現在還有英語,偶而出現一點日語五十音。我家所在的松山區就是日語的遺跡,日本也有個松山Matsuyama,是日本四國愛媛縣最大的城市,也是愛媛縣的縣廳所在地。松山市是四國地方人口最多的城市。但松山區應該不是台北人口最多的區(2020/09人口最多是大安區),但人口密度第三高。

怎麼學語言,就是家裡/學校跟著說,學校照著國編版課本教,然後小四被問要不要學英文。學和不學的差異在於讀寫,自然習得的能力大半是聽說,讀寫是學得的能力。

p.s.至於語言景觀(language landscape)這個名詞,大家好像都對類似學術名詞的定義有點害怕,擔心會定義錯誤,但其實定義是你自己的,如果要寫論文,只要堅守住自己的定義書寫,沒有邏輯謬誤就不用害怕,不過還是要記得多與人交流,就會慢慢發現定義會轉變。我覺得中文最好的地方就是我們的字,是表意文字,也就是看到字就能和意義連結。

先從字面意義想像起也是個方向。語言是溝通的工具,包含聽說讀寫四項技能,而景觀,則是眼前風景,那麼語言景觀最簡單的概念就是眼睛能看到的語言,就是文字/符號訊息了。在我們學習寫字前,我們都已經認得不少字,而這些字就是從語言地景而來的,你看著麥當勞的M(符號),知道它叫麥當勞,也進去店裡聞過、吃過麥當勞,然後麥當勞在廣告裡也出現,打著快樂兒童餐送玩具的廣告,自然而然在多看幾次後,你就知道麥當勞三個字的長相了。而麥當勞在小孩心中的意義就是與開心快樂連結在一起犒賞阿(我的年代啦)!(摘自109-2)

而語言文化遺跡無所不在,在台灣你會看到很多路名都是以往時代的痕跡,但現在對你而言就只是條路名,沒有任何承載的文化記憶,頂多是地理課本可能出現的地名(太習以為常)。如:哈爾濱街、廈門路等。

Q3.我們的社會是幾語社會?公共標語裡是否出現這些語言和它的文化?請舉1-2例?什麼情形下,你會有意識的進行特定語言使用選擇?為什麼你在大學選讀特定外語或指定你要修特定外語?這是怎樣的考量?上述的疑問和「2030雙語國家政策」線上論壇有什麼關係?

語--是說的;文--是寫的,以往我會毫不猶豫地說我們是雙語甚至多語社會,但近年來的語言政策以及對外語(英語)的焦慮,雖然看似課程能學的語言很多,但選擇實則變少,會說的人、用來溝通的人數屬於少數,語言課程僅侷限在課堂中的複述與考試,讓我覺得我們慢慢出現轉向單語社會的跡象。

撇除地方特性,基本上我們的公共標語都只有華語、拼音和英語。其他語言實屬少數,偶有原住民語,以及用華語標音的台灣閩南語等,OO寮、XX厝等。有意識地進行特定語言選擇,上課就有需要,要進行特定情感交流時(講秘密、說壞話等),也會。特定外語,除了個人喜好的選擇外,其他都是出於「我是為你好,以後出社會可以使用」,所以放入必修課程。雙語國家政策,基本上除了確定是英語外,另一個語言妾身不明,我們的公共標語只有華英,學校的課時也是國語和英語最長(5-6節),也是明擺著另一個應該是華語。但國家語言發展法真的要讓國家語言發展的話,應該先從所有語言節數相同開始,不是本土語言增加時數,並在公共標語上增加台羅拼音或台閩漢字,然後減少國、英時數。

今年學測,我看到超奇怪的現象,英文滿級分人數超過國語,這真的病態啊!但你說滿級分的人那麼多,公共標語也有英語,那麼英文應該可以算是我們的社會共通語了吧!但是路上也沒人用英語溝通啊!這個雙語政策推下去,就是把其他本土語言推入深淵。明明是原住民、是客家人、閩南人,卻說著別人的語言來達成溝通目的,自己的母語沒辦法連續,這是什麼奇怪的邏輯啊!


後面的三題上課要來說一下。
當語言景觀和使用語言越來越單一,統治會越來越方便,以管理角度真的蠻理想的,但以生存角度來看,沒有生物(語言文化)多樣性,趨近單一後,越一致就會越來越排外,最後的結果就有蠻高機會走向滅絕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