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10日 星期日

110-1社會文化與想像(II)之一學生提問

10/09上午先被國家語言發展大會多語衝擊,下午在被印度華語教材雙邊共構論壇的各式英語口音洗腦。但是中午請去吃了瓦城的(台式)泰菜,最喜歡的是吃到飽的薑黃飯,還有點心摩摩喳喳。因為太餓,所以一張照片都沒拍就吃光了XD

今年的功課是認識「沒有什麼是理所當然,然後好好執行感謝。」這當然不容易。所以放許瑞云醫生的FB提醒自己,9月才寫完108遍心經,晚上睡覺前腦袋亂轟轟的就開始默背,修行還是要繼續。



這週的社會文化與想像(II)是想將前四週的內容做個總結,再進入課本。沒想到自己總是貪心,所以不僅佔用了一點中間休息時間,連下課時間也借用了些,還是講不完。但反過來看,也許目標不該是要講完。講,只是想分享我自己的想法,不過題目的設計主要還是為了引導大家來思考沒發現的地方。所以下週還是會調整,簡單說一下本週的結論,問題討論部分,我的回應,同學要是好奇,就到我的BLOG來看。

我挑選了同學們的10個回應來提問,對我來說,自身的提問能被討論更能澄清自己提出問題的想法。

1.什麼是文化符號?我們生活中有沒有?你認為美國華裔青年的認同是什麼?

基本上,他人的認同,我們只能猜測,而且認同的複雜程度超過想像,甚至有可能會出現連本人都未必察覺深層認同意識。我們的用字遣詞反映了我們的認同,以課堂上分享同學的寫作:「大陸」加強對台灣(小島?)的政治「管理(上對下)」-->中國加強對台灣的政治干預。

2.微侵略,台灣也有,可以舉個例子嗎?

我就用上週NICK YOUNG的黑人問號來當例子。上課時我指出這個人,可能男生會認識,女生不一定。在這裡,說者無心(我是以自己自身經驗出發,因為我不看籃球,我是女性,所以自己以經驗類推女性可能不認識這位球星),但聽者有意,就有可能出現對女性的微歧視和微侵略。

3.最讓我感到疑惑的就是How are you doing 那段,因為作者所寫的禮貌那部分跟台灣人自有的禮貌文化差異不大,台灣人也經常說一些下次見或之後一起吃飯等等,大多只是禮貌性話語,這跟尊重對方的同理心有什麼關係?

我一開始認為是有關係的,雖然經過同學的解釋,確實也可以被視為無關,這題觀點是落在對不同文化的接觸經驗和發話者的主觀。我想這確實和華人社會文化影響有關→客套話。我覺得這個客套話文化,讓人很疲憊,因為很容易演變成要猜測對方的心意。所以我如果說要和某人一起吃飯或約見面,我是認真的,但同時也會提出如果日期、時間、行程上無法,就隨緣,同理對方有可能不便,不讓對方覺得有負擔。

美國的How are you doing 和台灣的「吃飽沒」,都有其文化背景。台灣人的禮貌性話語,是為了維持關係,然而美國的How are you doing?更可能只是一個OH! I see you的概念,因為東方的團體性及西方的個體性差異(可能過於簡化,但每個人發言背後的動機都不相同啊!)。

補:同理心vs.同情心
「與其等別人給你令人不滿意的回應,還不如直接講清楚自己的需求」

4.文章中提到自卑情感演變成歧視,這是我很好奇的部分,為甚麼人在自卑感這麼負面的情緒中,還是能做出更負面的事情? 是否是從這當中,找出優越感呢? 那樣的優越感是真的存在嗎?感覺只是一個永不停止的大循環,加深人與人之間的隔閡,但同時他們也很難脫離,甚至完全不知道其行為模式後面的動機是甚麼。

現在想回應:因為自卑,所以踐踏別人比較容易讓自己看起來不弱。但有沒有優越感,這個得看那個人。作者寫的時候,他認為拉丁人自卑,但這是真的嗎?拉丁人自己會這樣想嗎?這是不是作者個人的觀點(優越感)呢?

5.政府有這樣的特定服務對象,雖然有這樣的政策,可是我很少接觸到這部分的資訊,我對政策的宣傳蠻有疑問的,新聞也很少的在報導,或許可能在重點的地方有在執行。à 為何同學提出對政策宣傳的疑問?

提出這個問題,是因為同學說他家也有新住民,但卻很少接觸。基於「每個人都只關心自己想看的、想聽的,說自己想表達的」。當華語老師常常接觸到新住民,也會有需要認識政策幫助他們一起了解,所以同學很少接觸就只是代表自己和家族成員不太關注相關消息

6.我們人類很喜歡貼標籤,無形之中默默的將族群簡化,像是台北人都很冷漠、南部人就很熱情,雖然造成很多人一些負面影響,不過可能也有好的影響。假使我們撇除這些單一標籤,世上的人百百種,這樣每當需要形容某個族群的話,不就需要花很多時間形容了嗎? à你怎麼看待「標籤」?

標籤,有正有負,但你認為是負向的標籤,對被貼標籤的人來說未必不好,我們認為是正向的標籤,有時也有一些負面的影響。首都人冷漠,是因為在首都的人來自四面八方,冷漠是最能保護自己的方式,對外地人而言很不親切,但對首都人來說很安全。熱情代表很開放,容易交朋友,但同時間也有機會被騙。所以標籤解讀也是在乎個人。

7.作者有提到新聞媒體炒作議題的事件,我覺得這跟閱聽人(我們)也有關聯。聳動標題、仇恨類言論點擊率通常都很高,因為人類就是喜歡這些直接、明瞭,不用去思考的內容,這也是為甚麼我們缺乏批判性思考的原因。-->為什麼這樣就是缺乏批判性思考呢?

人類喜歡直接、明瞭、不用思考的聳動標題,我認為主要是因為小我很喜歡演戲啊!但我覺得這和批判性思考沒有太直接關聯。但批判性思考怎麼來(也就是要不要相信聳動標題裡的內容)要經過訓練。所以還要看個人的成長背景、生命經驗等。

我的父母親受黨國教育,所以只相信K黨的言論,M黨都是謊言,因為他們也經歷過有異議就可能有性命危險的時代,如果不能改變他,就加入他,所以都是K黨一言堂。也不要以為受教育程度高的人就比較會有批判性思考,以我家某一長輩為例,美國大學博士,曾在新竹的大學任教,但還是永遠覺得M黨有問題。抑或看看紫衣神教感恩師父、讚嘆師父的人們也就會大概略知一二。

補:2025關鍵技能

8.好奇為什麼我們台灣人也被日本帝國殖民過,卻不會有這種仇日情結產生呢?

這其實是台灣歷史題,基本上都被殖民,但時代不同,背景更不一樣。上課時快速帶過,要詳細還是得好好找資料來看看。

補:韓國反日情緒根深蒂固:「為什麼台灣這麼喜歡日本?」
同樣受過日本殖民,為何韓國人「反日」、台灣人卻「親日」?那為何香港人不「反英」?

同樣被日本殖民,為何韓國人比台灣人仇日?從《軍艦島》看朝鮮民族心中最深層的痛
為何同被日本殖民過的台灣人親日!?而韓國人卻如此仇日?!

9.很好奇為什麼雙方會有如此大的思維差異,是從小到大的被教學方法嗎? 還是社交方面的導致? 或是天生就這樣?

都有啊!人類社會那麼複雜,而且現在因為科技進步,更頻繁地交流,我覺得更容易往極端走,用標籤來認識比較簡單。

10.我覺得作者的觀察跟歸納都聚焦在他帶的訓練講座,但他是如何從這一小群體歸納出來的結果,來推演文化現象?

作者只能主觀地以他的角度出發來書寫他所見到現象,再進行歸納。我們的日常生活也是如此,刻板印象或貼標籤其實是幫助你的腦子省力,自動化分類,讓你的生活比較輕鬆。

補:撕下標籤,你的人生你說了算
貼標籤是人們正常的行為

九種典型的「認知扭曲」,快檢查自己是不是有自動思考的習慣
為何一個「標籤化」的網路玩笑,越來越難笑?甚至可能成為另類「霸凌」?

11.新挑戰:國際文化的融合,也可以直白一點說是中國現代文化的襲來。為何其他國家的文化進來台灣就不會有太大的反對意見?我認為和語言及本身文化習俗的相似度有關。因為其他國家母語並非中文,因此新的文化進來時,我們可以很明確的知道這是他國文化,不會當成是自己的。但中國卻不同,即使發音上有些微不同,但我們都講中文,文化習俗也很相似,也因此當中國現代的文化進來時,很難去辨別這是不是台灣本土的文化。而為何要去辨別?

就以「影片」及「視頻」來說,台灣是講前者,中國是使用後者,而因為抖音、中國網路小說等,開始有許多台灣人也在用視頻來代替影片,這都還能算是小事,個人用語要怎麼使用別人管不了。前幾天看到朋友的社群po文說學校課本也被「入侵」用視頻來代替影片了,在這樣的教育下,屬於台灣的用詞會不會逐漸消失,開始被中國用語給取代?文化「統一」了,其他問題還會遠嗎?

這一段是1997(5?)年生的研究生寫的。上課時說,她的年紀可能和我近一點,果然過度類化,因為覺得和我差不多年紀或是教育/政治領域的人才有可能會有這種煩惱。卻忘記自己說的,人只會關心自己想知道的,看來這位同學和我是差不多的同溫層而已XD!

2000年後網路世代(我是數位移民喔),交流超越實體接觸。中國的統戰模式採滲透式,一個中國這件事,沒有疑問,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而已。一國兩制,在香港已經變成神話,台灣人民不可能接受。中國若想武統,也不無可能,每天都在軍機擾台和網路攻擊,有夠累。中華民國在台灣的政府拜託快點修憲吧!立法院的各個黨團拜託好好問政,不要再做出讓人民覺得「到底為什麼要付你薪水做這種鳥事」的事情了!

這週日是中華民國國慶日,來看看沃草怎麼說吧!

玩「中華民國人小測驗」





1 則留言:

  1. http://ctl-enewsletter.tnua.edu.tw/zh_tw/focus/%E8%B7%9F%E8%91%97vuvu%E4%BE%86%E7%B9%94%E5%B8%83WEAVE-WITH-VUVU-%E6%96%87%E5%8C%96%E8%BD%89%E8%AD%AF%E7%9A%84%E6%80%9D%E8%80%83%E8%AA%B2%E9%A1%8C-20250596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