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21日 星期日

109-2 漢語的定義

在學生眼中,我的課應該是高強度作業吧!
課前要閱讀寫點心得、想想主題和閱讀的關聯;課中得做筆記當作出席;課後還要進行主題寫作+Coogle心智圖;期中還要考個試;期末再進行個試教。

但只要跟著做,每週做一點,想一些,18週之後,腦袋自然就會累積些想法了。
這週課前突然來了一個人,一聲不吭在上課前就拿停修單放到我面前,請我簽名,看到名字才知道是那位選了課卻沒出席過的同學,然後問我課號......嗯,基本上我雖然知道我的課有課號,但我從來沒背過。你選了課,不是在選課單中都會出現嗎?至少我看授課大綱時會看到。

這學期從03/22-06/18開始隨說隨到的活動,早上華語課打開線上預約系統要介紹,卻沒看到華語的安排(108-2每天都有安排),原以為是因為日期未到,但點選其他語言,都有安排,默默地自己尷尬了一下,然後說有沙發區的時段,會再告訴學生,中午經過中心一看,哇!!只有一個時段,而且正是早上華語課的時間。109學年度起,碩博士生以上的華語課已經從必選修4學分變成選修,國際處認定一學年上一門華語課,成績達82分就能申請獎學金。而學士生還是8學分必選修,但因為COVID-19,基本上沒有什麼學士生來啊!來的也是僑生居多,在入學測驗時,就已經藉由成績界分出是否需要上華語課的學生了,真的不多呢!下午也在師培課宣傳一下,日後想走華師路線的同學,下次有招募的時候,趕快去申請,增加教學練習機會。不過據這次當小老師的同學說這學期沒有公開招募,所以一切都是迷。
這張表格反映對英語的迷思與焦慮,很悲桑。
今天很奇妙,要討論到分組,但剛好就有一組4個人沒來,所以我也不知道期末報告時會怎樣。上課一直以來就是個且戰且走的狀態,因為我的課重(連老師自己心理壓力都大),要有心還要有興趣的人才上得起來,否則很容易就像上學期一樣停修2位,沒來的3位,自己放棄。在台灣吃這行飯要養活自己不容易,因為基本上兼職的機會>正式教師。


這週閱讀不多,四篇,只是課本篇幅長一點。
課本Ch.1〈漢語的定義〉
(高雄市立圖書館有這本書,我看完了。) ~~~~~~~~~~~~~~~~~~~~~~~~~~~~~~~~~~~~~~~~~~~~~~~~~~~~~~~~~~~~


星馬華人,原本一開始沒放的,後來為了華語這個概念還是放下去了!剛好可以討論一下觀點。「你對中華民族的認同(文化/情感)?你是不是華人?你認同什麼?

小時候我也覺得中華文化五千年博大精深,不可撼之,所以當我知道中華民族的概念是1902年梁啟超為了方便統治發明出來的時候,有多震撼了!這概念才100多年,卻把所有台灣人、海外華人綁得死死的。再來看看台灣和中國的正統之爭,就知道影響多大了。華人社會與文化提過,誰是華人?主分兩論,一是血統,一是文化,重點在於一但沾到,大家都是華人的概念,就能顯示其威力之大。

補:
戳破中華民族的神話──華人的概念不是自古就有,而是為統治方便被梁啟超「發明」出來的
余杰《顛倒的民國》:「新中國」和「中華民族」——梁啟超悔之莫及的發明


為什麼要說國語(共同語/標準語:必要之惡,沒它不太能溝通,有它卻又讓某些方言走上滅絕)?

這部影片每個學年都會播放,因為內容在我的課程中承先啟後,前因後果都算說得清楚。但老師沒有特別說的情況下,大家會不會笑完就結束了......

在影片中其實快速地解釋了:
1.現在所謂的中文的由來──內城北京化─滿清官話─標準國語(差一票險勝粵語)
2.為什麼台灣在50、60歲以上的人,不太在某些特定的公共場合說母語?也解釋了為什麼50歲以下有不少人會聽但不太會說母語?──國語推行委員會
3.也帶到了台灣的雙語政策為何一直想走中、英文雙聲道的前提──美援時代。
4.可能也稍稍解釋了台灣華語和台灣人時不時語碼轉換夾雜的由來,台灣華語有非常多方言的詞彙、語法和語音的影響,進入所謂標準語中,雖然不太能光明正大說方言,但用幻想中的國語說的時候,還是會有痕跡留下──國語運動、掛狗牌。
5.還有為何有原住民族身分的學生在第一部分討論時,也會認同自己是華人──90年代才正名,日本、KMT入台以來一直被「儒化+漢化」。



綜合討論

Q1.四篇文章和影片,出現了國語、普通話、華語及漢語,四個名稱,但皆為了描述「Mandarin Chinese中文」這個語言,請問這四者之差別為何?你知道為什麼台灣作者採用「漢語」做為書名及標題?
這張圖也是每年都放,但內容越來越多了。

用「漢語」的概念來講述語言學,是因為漢朝國力強大,張騫最遠通去現在的伊朗(走陸路),所以以政治、經濟、宗教文化最鼎盛的漢朝為代表名。但世界各國的唐人街,又是怎麼來的?唐朝確實是中國史上另一盛世,更重要的是商業發達,商船趴趴走(海路),對外影響力擴大,對外交流頻繁,日本遣唐使來中國學習與中國的鑒真東渡就很典型啦!

 Q2.內城北京話透過統治階級變成滿清官話,孫中山政權滿清官話的(國語)地位,PRC在憲法上「國家代表語言」條文的訂製,普通話成為漢語代表語言的地位堅不可摧。而在ROC,有什麼行動來確立國語在台灣的地位? 

嗯......強力放送標準國語,這個從未普及過的目標口音,我覺得它在它的年代還是很有影響的。
我奶奶(1938生)的老家在高雄阿蓮,她家是閩南人,都是講台灣閩南話,上小學那年KMT來台,但還沒在各級學校推行國語運動(1950年代),根據維基百科,台灣是在1951年7月10日由教育廳令各級學校應以國語教學,嚴禁方言,教師和學生之間談話都必須用國語。我奶奶那時應該是剛好小學要畢業或已畢業,所以沒遇到掛狗牌的事件,但她也沒有繼續升學了。所以她台語還是講得超好,不過就是因為國民政府強力放送(洗腦),所以她認為她一定要會說國語,她是聽廣播學國語,學到嚇嚇叫,再加上她嫁的是外省軍醫住眷村(我爺爺,但這位老先生四川鄉音重到爆)。如果不聽她講台語,完全就可以混到眷村第二代裡,是外省人二代字正腔圓的國語範。


Q3.漢語共同語語音之特點為何?臺灣華語(國語)的語音也有這些特點嗎?台灣國語發音不合標準語是偏誤還是特色? 

當然是特色啊!偏誤,就是一直帶著你學/說不對的角度來看學生。

Q4.中國南方的六大方言是哪六個?其中有哪兩個方言也在台灣流通?他們真的算是方言嗎?並且有一個不是使用地方命名,你知道為什麼嗎?

根據課本其實有7大南方方言(+西南方言,我爺爺的四川方言是其一),但我僅以有地名的來看:吳粵湘贛閩(客)。我覺得其實KMT來台的那一年,應該是台灣方言最百花齊放的一年啊!
基本上,Q3和Q4和107-2是一樣的,回頭看當時還很認真地用閱讀三層次理解呢!現在華語課持續使用中。


p.s.321參加一場閱讀教育公開座談會,與談人都是高等教育學府的教授,他們要給政府閱讀教育政策建言,所以開個座談會希望廣納意見,但真的有人提出本土語言也該納入閱讀教育時,他們就不是閱讀教育的專家了,需要台灣閩南語專家來處理?閱讀教育要從自己的母語開始這點,應該無庸置疑才對。

但我的疑問是,英語也不是專家學者的母語,怎麼政府派來的專家學者,推中文也就算了,英語閱讀教育卻也是一股腦兒推廣,是怎麼樣呢?我的英語學習是從國中開始,英語也沒說得很爛啊!多益也有金色證書,日語JLPT有N2,西語DELE有B1(那時應該要勇敢報B2或C1的),重點是興趣培養,而不是學科考試。現在閱讀教育可以考慮的是CLIL內容語言整合學習呀!!台語也可以一起耶!!

而座談會也提到在幼稚園開始用有趣的方式教注音,閱讀教學不能等小學才開始,讓小學老師教學銜接上不麻煩、不痛苦這款想法,我覺得是本末倒置的宣言,超莫名其妙。閱讀教育是在生活中就要推廣沒錯,但義務教育就是從小學才開始注音教學才是應該的,那些偷跑的學前教育才是該注意的!正是這種輸在起跑點的害怕,才是讓閱讀教育失敗的主因啊!

然後談到台灣學生整體紙本閱讀能力未遷入數位閱讀能力,我想這裡有個明擺著的事實,就是數位原民時代,你若還是一直禁止這些數位原民小朋友上課不能用手機、平板,這當然無法訓練數位資訊的檢索能力素養,而更重要的是家中大人的引領與示範,因為小孩會接觸都是大人先用啊!若大人沒有展現自制且有意識的使用,那要小孩如何是從?當然就是follow your step囉!

補:
培養數位閱讀素養就是培養數位自學力,第一步從有目的的搜尋開始
92%家長支持在校禁用手機,背後更重要的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