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13日 星期六

109-2 方言及共同語

這兩三年越來越覺得自己的短期記憶變差了,以前隔一天寫網誌,還可以記個八成,現在大概剩一半,無法想起課堂細節。甚至課前一天再備課一次,上課時還是能忘得一乾二淨,不到四十就要吃銀杏了。

這週上課的人終於確定了,雖然不是全員到齊,然後還有一位突然飛出來旁聽的同學,但這學期總人數為20人,期末報告就是分五組(聲母/單+介韻母/結合韻母/聲調/連音)了!因為Google classroom美好的成績功能,所以這學期的BLOG主題寫作給分,就會變得制式嚴謹,只要沒寫到就沒了,不像以前有大一點的彈性給分。



開頭先以上次綜合討論的最後一題開始,超時沒講到。但從同學們的書寫中發現,大家好像對於政治議題似乎不太有感,但我這張圖就是告訴你一切都是意識形態喔!政治是管理眾人之事,眾人擁有千百種的意識形態,所以這堂課一開始先談語言管理的原因正是要讓大家知道「個人進行有意識的選擇很重要」,而不是一直讓他人/系統代勞,這樣真的人就會像Sir Ken Robinson的TED演說一樣變成工廠產品。

直接把以前寫過的東西貼過來。
「這個社會的運行,在我的想像中就是微觀與宏觀的交互影響。國家語言管理法是一項政策,有了政策方向後,進行公聽會,聽取多方建議,進行草案擬定規劃,送入立法院立法,各級機關這個政策規劃下,再進行規劃與管理。雖然有層級關係,其實也是上下交相影響。政策→規劃→管理,可以從國家到學校,再從學校到教室,教室到教師,教師到學生,層層間都會一直進行這樣的循環,個人的語言管理是從語言目標選擇開始,不要小看選擇(就是意識型態的運作),個人的選擇會向外影響社會,同時社會的影響也會向下引導個人,所以宏觀和微觀間的交互影響是無窮的。選好語言後,則是語言能力培養,除了語言知識外,其實非學科的學習也很重要,也就是那些隱藏在語言之中的文化細節,並進行比較,訓練自己的溝通表達。」


文化意義上:注意你所表達的內容,你使用語言知識進行文化的溝通與理解,然而會因為聽者文化背景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解構。
可以看看這兩個系列影片Mind your language /日本人不知道的日語
語言知識上:透過認識母語的發音規則和概念,協助學生進行自己的母語及華語的比較。
學習態度上:語言是溝通的工具,溝通是雙向的,所以重心不在於自己說對錯與否,而是能不能表達自己,聽懂對方,達到互相理解。

所以語言IQ增加的同時,文化EQ也要同時傳遞交流,才更能幫助師生、同學間的互動品質。這陣子聽了一位資深老師的演講,有個觀點我不太能認同,如果學生在課堂中認為自己的宗教最好,大家都要信,老師只要確認他的語言技能表現沒有問題,不須直接回應。這對我而言是迴避了文化間交流的機會,也失去了讓學生練習澄清自己想法的機會。不如抱持著好奇的態度詢問,「該宗教有哪些地方非常好?請你分享分享。」


我也遇過來台灣交換的美國學生,他的中文口語能力很好,溝通無礙,因為曾去中國留學,但只來上過一次課就不再出席,因為覺得內容太簡單,所以最後只在期末考時來考試,當時還有扣考的機制(也就是出席時數不足不能考試),他就大鬧國際處,還鬧到校長那兒讓他退選。這樣一來,就知道這位學生僅僅只有「普通話」的溝通能力,但沒有想認識台灣的文化/體制/社會。這樣態度的由來,可能是因為在中國學習時看到的「狼性」,也有可能就是他個人性格,很難斷定,但唯一能確定的就是他對「文化」並不敏感。他到台灣來,不覺得自己需要知道台灣的教育系統怎麼運作,也就是對「入境隨俗/客隨主便」不感興趣,反而覺得自己要「賓至如歸」才是對的。

接下來的影片欣賞,因為不少同學們都在BLOG書寫中提到希望政府要幫忙復甦母語或是對本土語言要有所作為,所以第一個影片就是2年前國家語言發展法通過的新聞,同學們都沒聽過這個法,可能意思就是(1)不看新聞;(2)時事與我無關;(3)學校/家庭沒有建立關心政治的習慣。

第2-4部影片,是和課前閱讀內容有關係的。
共同語和方言&中國的語言
從經典著作《語言與人生》看歷史上的方言和共同語
方言是怎樣形成的?



這次我把主題的順序對調了,這也代表我的觀念改變。以往都是以「共同語及方言」作為主題,這學年反過來,因為這兩年公視台語台開台,接觸更多,住在南部路上都很容易聽到台語,更容易感受到台語在台灣華語中出現的影響和使用。住花蓮時,則是發現不管是不是原住民,同學們都會出現一絲絲原住民族的口音線索。方言真的是共同語的基底啊!

粗體才是真正要注意的,前面的只是埋個梗,也讓大家聊聊天,鬆一鬆。懶惰打字就用貼的

Q1.上週談你自己的母語,這週是你的原生家庭的共同語是什麼?你父母的原生家庭之共同語呢?(外)祖父母的呢?為何有些長輩使用的方言不好理解?什麼時候你(們)會轉換語碼(語言/方言)?方言間的差別v.s.語言間的差別是什麼呢?

我的原生家庭的共同語:台灣華語/外省第二代國語
父的原生家庭之共同語:中國南方華語/台灣閩南語(台灣國語) /外省第二代國語
的原生家庭之共同語:中國南方華語/外省第二代國語
的原生家庭之共同語中國四川重慶方言
祖母的原生家庭之共同語:台(灣閩南)語
外祖的原生家庭之共同語:中國浙江方言
外祖母的原生家庭之共同語:中國湖南方言

長輩使用方言不好理解,當然是因為語音啦!
至於轉換語碼,情況很多......
(1)想不到如何表達時
(2)想拉近關係時
(3)想說壞話時
(4)想做出區隔時



 Q2. 目前台灣社會的共同語如何產生的?是什麼語言?和Q1的答案都一樣嗎?相同與否的原因是什麼?明明我們都有共同語,為什麼還要討論方言? 

與Q1答案多數不一樣,因為我們真的就是個移民移來移去的島國。



Q3.根據文本,所有語言的共同語都要有明確統一的標準(語音、詞彙和語法),你如何看待標準語的概念?不同方言區的人,在學習共同語有什麼特色?請以台語(閩南語)為例
 
例子就是最近很紅的「遊湖一圈一千一百二」。其實這樣的例子在使用台語的人口老化凋零後,會越來越少

Q4.台灣屬於移民型態多語社會,根據其中一文台灣有四波移民,你是否認同?

曲修提出文化入侵是否只從移民角度可觀察?沒有網路前,應該可以下這樣的判斷,但現在網路速度穩定,世界交流頻繁,真的很難說了。

我覺得閱讀時,還是得把作者的背景納入考量,像這位老師就把日治時期放水流了。他是民國三十五年出生在中國浙江奉化縣的人,意思是他沒經歷過日本在台統治時期,也是移民來台灣的「中華民國人」,後台灣人(??)。



 Q5.你會的語言和官方語言、共同語、方言/語言管理、語言規劃、語言政策間的關聯為何?請圖示。

這個還是上課時有看到就好,就只是把語言管理和口語與表達+自己會的/知道的語言話在一起,然後畫得更漂亮而已。


這週又超時5分,因為第二節一開始為了有同學來說他們是加退選後才進來的,第一週課前沒寫,然後今天又有新來的人,只好快快再提一次google classroom的系統,我講了8分鐘......。沒講的話,我就可以準時了XD



有貓就是要分享XD

本土語言不能忘,我對台語有情感,是我奶奶的母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