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11日 星期一

109-1 主題報告總結+期末省思

這學期華人社會與文化實體課程在17週就先結束了,18週讓大家自己寫線上的自評。
上課只有三件事:
第一件事是主題報告總評;
第二件事部落格寫作;
第三件事是華人社會與文化的結語。

以往課程的最後一週都是以我自己講評為主,但這學期就是要讓同學經由討論多多思考,所以總結也改變形式。看表格和同學說說你的想法,這是希望學生能和自己的生命經驗連結,透過自己的眼睛和想法來解讀、表達自己。下圖左的1、2、3點,是我期望大家要做到的,先讓同學討論,然後如果覺得全都做到了,就是比4,如果沒有就比你覺得自己的組別做到的點。下圖右其中有一位沒比,不知道是拍的瞬間剛好放下了,還是覺得都沒做好??但我沒給這個選項啦!


大家剛好照組別坐,一位沒來。保護個資還是要馬賽克。
有意思的現象是──兩位男性沒戴口罩,女性都戴著。



總評二,我提出了五個我覺得需要留心的標題──時間、多元文化、提問、態度和視覺呈現。

內容一樣讓學生去討論,他們可能說出比我認為的內容來得多,也可能來得少。其實報告已經過去,事後檢討是為下次準備,但這門課也沒下次,就是往後報告的經驗。而我自己也在這次報告中獲得一些想法:
1.報告同學回覆Classroom課前閱讀。
2.我的PPT也應檢附APA格式(因為示範少,就算給了APA格式,卻沒有學生呈現->其實文學院論文參考文獻都是APA)

最近有一種深深的沉重,大家上課是等著被餵食,只要老師有給就對了,老師沒秀的,就與我無關。
然後還討論了一個最重要的問題──為什麼主題報告不用繳交書面?

應該不是為了老師的眼睛老花著想吧!不少的答案中,有人猜對了,因為每個禮拜都在寫BLOG。認真寫的話,這是個LOADING很重的作業,因為你要整理自己的思緒、思考脈絡(我寫我自己的BLOG少則2-3小時,多則4-5小時)。那麼這份主題報告,在你報告,也就是上課教學時,自會呈現小組整理組織過的脈絡。

如果沒有呈現,那也僅僅代表該組部分同學或整體對整理組織自己的思考不太熟練,沒有辦法有邏輯地呈現給大家看。講完大重點,我們還討論如果要交報告,到底是先口頭再書面,還是先書面再口頭,其實各有好處,但站在老師的角度,我可能會事先書面再口頭,意思就是呈現已經和老師討論過後整理的內容給同學看,因為學期的口頭報告通常都是最後一堂了。

不過如果我真的要看書面報告的話,我會要求一人做一份而非小組合作了,就像最後和劉璇聊天時,她說的「報告遇到擺爛不負責的人,這學期就毀了。」

我對照一下他們會看到的成績單的樣子。免得不知道自己的分數從何而來。
不過這學期開始轉用GOOGLE CLASSROOM其實很明顯,自己也會知道有交沒交。

這學期是BLOG寫作最少的一次,只有12+1篇。
平常期末省思也會算一篇,再加上自評一篇。
現在想來多此一舉,寫在一起,我看也方便。

拉哩拉雜講完兩部份,終於要講重點了──期末總結。

上課也是分兩部份,一是老師準備的,二是同學準備的。我讓同學思考一下,大家選的主題,是如何對應到這學期上課讀的內容,一樣花兩分鐘,討論並寫下來分享自己的報告為何符合這些部份。

                         
              
                                    紅字,是我聽完報告寫的。                                      這是同學們自己寫的。

這部份的操作,再聽完01/09學校請高醫林宜靜及林育志兩位醫師辦的PBL案例撰寫及小組討論帶領技巧工作坊後,我認為這個操作,還要加上三組內容對比,社會觀及文化素養和對外交流,相同或佔比較高的部分代表同學們的問題意識集中點,也就是未來在華語教學可多注意處理的面向。這段我還分享了一本書總結他們的報告:粉紅小屋《台語原來是這樣》

會找到這本書,是源於新住民那組分享的連結中出現了「奧援」一詞,不過作者寫的意思和真正的台語意思剛好相反,我就去google,這本書就挑出來了,裡面不僅有奧援一詞,還出現了台語流行語,以及最後一篇,整篇都在講與吃食有關的台語諺語「若食若講」,此時不分享更待何時呢!我就帶去給學生看了,只是這本書真的好重,當我看著注音念台羅的時候,這是我的唯一感受。

我真的一句都沒聽過,住台北,看地區不一定有台語出現。
在南部,別人聽到我那二二六六的口音也會自動轉成國語和我說話啊!

最後的結語,其實和往常相似,我們就是人,最容易做的、呈現的社會文化就是和個人生命經歷有關的面向,所以多角閱讀、多方嘗試、多面體驗不同的台灣社會與文化,然後漸漸的你還是你,但你也不再是同一個你,一切就是我們自己的定義與解讀,雖然精神面只能意會,但信念可以分享傳遞。


公共電視台和NHK(日本放送協會Nippon Hoso Kyokai)大概是我最常看的頻道了,Arirang也會看,BBC偶爾網路看,因為除了三台,MOD也就只有一些訂閱的基本台(購物台滿多的)。我覺得大家還是要認識一下媒體國家隊有哪些,中央廣播電台中央通訊社台灣光華雜誌等都是國家的媒體喔!!除了公視的兩個節目以外(其實還有很多,如公視主題之夜SHOW我們的島等,我看比較偏議題選擇來看,最常看藝術很有事匠新匠心,是因為都是早上新聞之後會出現的節目,就會接著看),還介紹了兩個閱讀用的網站──經典雜誌人文‧島嶼,就算這門課什麼都沒記得很清楚,至少最後這幾個網站多瀏覽。

既然談到與時俱進,我還是就把在人權日活動說到的信念拿出來結尾,如果我覺得是好事,我就多與人分享,讓多一點人知道,認同不認同是對方的,我就是做就對了。所以我大家為台灣做一件好事,也就是行使公民權──公投。我印好公投單,發給出席的同學,如果認識了議題,覺得同意可以再影印分享身邊的親朋好友。如果沒有要分享,但願意支持,也可以寫好交給我,我一併寄出。因為關乎個資,所以我也帶了紙膠帶,請當場交給我的同學摺三摺後用紙膠帶封好給我。來11位,9位當場給我,1位住桃園的同學跟我要了多印的幾張帶回去給家人簽名。

我也將這陣子玩到的HOMERUN TAIWAN一起為台灣做件好事的網頁分享給大家,看看2021大家能從哪個面向關心台灣。沒想到優質教育、永續生活、環境保護、社會福祉都各有2-3位同學,葉老師還放了一隻街貓,代表動保福利。大家關心的面向雖然大不同,但都是為著台灣,希望大家共好,分享善意,讓台灣保持她的美好。

*補:
(2021旗艦歷史紀錄片)「不羈-台灣百年流變與停泊」紀錄片 一窺台灣人思潮中的自由力量 


一則與生命經驗有關的報導
被殺死 5 萬次、去世前都是跑龍套:福本清三,卻是日本影壇最敬重的傳奇
摘:
有問題的從來就不是世界,你要去在乎的意義也不是關於整個世界,而是你如何看待你此時此刻的生活態度與方式?

你自己想怎麼過你的生活?如何親身體驗?如何認同自己的經驗、感受自己的經驗?這才是最重要的。

外界跟你的連結與關係,就是「個人經驗」的一種。

但如何去「定義」這個經驗給你的感受,那是交給你決定的,是一念天堂一念地獄。一場分手,一場交惡,你可以將其視為性靈飛躍的養分,也可以視為人性本惡的虛無,你要成神成魔,都是操之在你的思維,這將默默地影響你的未來,一如柴契爾夫人那句話,人要先注意思想,否則會化作你的命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