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5日 星期六

109-1 期中小結+W4R | 難以勸誡的勇氣

這週的一開始,在晚餐吃了越南學生做的越南春捲後,回了一趟台北,因為要回去當一下孝女。平時我幾乎不會在晚上移動,都是白天,但為了用掉我的高鐵會員88折,就在週一課後搭高鐵回台北。先去妹妹公司找她,台北冷得我出乎意料,然後跟她一起吹風回家吃夜宵,我就GG了。

和一般店家賣得不一樣,他的春捲餡是辣的,好吃耶!
至於為什麼會有春捲?因為他有一次上課大遲到,我就問他,為什麼?
他說因為做飯,我就問他會不會做炸春捲?然後過兩週,我就吃到了!
回贈學生一條擦手巾,做飯時可以用。

12/01半夜十二點多躺在床上暈眩,然後時不時爬起來去抱著馬桶吐,終於我妹受不了了,凌晨快兩點把我拖去掛急診,凡是又吐又拉的,幾乎都是被判定為急性腸胃炎,她陪我掛點滴掛到凌晨4點回家,而她早上10點還要上班,我就默默在家昏睡了半天,終於清醒時,根本就和平常白天搭高鐵回家的時間差不多,以後我還是乖乖坐白天的車回家好了。然後更猛的是,隔天中午,我就已經拉著媽媽和妹妹去吃鴛鴦鍋,要離開時,老母為了提起很重的外帶鍋底,卻忽略階梯,驚天動地地往地上一摔,滾去撞對面的塑膠隔板牆(還好是塑膠的),引發一陣騷動後,但還是妥善擦藥冰敷後,我們快速離開XD。

這週沒有真的上課,只是小小分享了這幾週來,自己耿耿於懷的東西。原本是沒有要進行期中小結的,因為這學期放假放太多時間不夠,不過上天有旨意,讓我讀到熊仁謙的《難以勸戒的勇氣》──身教傳達的訊息跟態度遠勝具體的教學內容,所以為了自己的信念,還是決定調整來個小結反省,並且進行「寫信馬拉松」的活動。

不是每週的都提,但分享對我而言有挑戰的,需要懺悔的、釐清的。
「佛學裡面,我們會說你的老師就是以後的你。換言之,你想不想跟這個老師學習,
第一個要問的就是你以後想不像變得跟他一樣。」


這學期稍稍跳出舒適圈後,突然覺得自己不太會教書,因為我以往可是控制狂啊!時不時覺得自己上課有種無頭蒼蠅感,感恩師培課同學們的彈性,有緣才會在此相會啊!討論期中小結時,也順便討論學校、老師和課程──這個華人社會與文化如何形塑我們,罵罵世事後,請同學們思考與世人(地球上所有人)相比在台灣的我們是否算是特權階級?就進入下一階段,「寫信馬拉松」。班上12位同學,只有一位在高中寫過,由此可知,這個活動真的都是要靠老師自發性處理啊!

這個活動我自己已經參加第三次,但帶學生參加今年是第二年。2019年剛好其中一班華語班剛好在討論言論自由(這班真的很特別,我還帶到動物權,帶他們去收容所及動物園校外郊遊),我就帶入國際特赦組織的「寫信馬拉松」活動,符合課文主題,立意良善,又能做好事,何樂而不為。今年2020,說實話,我猶豫了一個月,到底要不要再帶學生參加,因為沒有任何課文相關,課時又剩不多,再加上教師包以學校為單位寄送,到我手上時,不知道要不要一個月,去年的包裹還是請專任講師先幫我去拿的,不然就會被退回了,大概到這裡,誰都會打退堂鼓吧!



不過就是因為《難以勸戒的勇氣》,雖然已經過了南部的教師說明會,但要北上回家,而國際特赦組織台灣分會的辦公室離我家沒有超遠約30分鐘路程,就寫INBOX問可否直接殺去拿,獲得同意後,吊完點滴昏睡後,就拖著身體冒著小雨坐捷運前往領取,剛好他們路口有星巴克,我還用好友分享買了我媽愛的太妃核果風味拿提,等她下課回家心花怒放。在台北借用我老妹的筆電做了給華語一的明信片範例,也上傳到這學期教的四個班。雖然活動本身和課文都無關,但關係創造就好,所以這學期大家都會學到寫明信片的格式,華語一還可以用上課本裡的祝福語──聖誕快樂/身體健康。其他華語班,就是邀請大家至少在明信片內容中使用一個課本中詞彙或語法點。

螢光筆是語法點及詞彙。師培課不用範例,其他華語課和西語家教都有。

本週課程就是讓大家寫完繳回明信片後結束,雖然不知道對學生而言有什麼影響,不過就是貫徹自己對於作對的事情、好的事情的信念。但我也不會覺得自己做了這個就是大好人,我週六早上可是氣到忘記自己騎車出門,走回家咒罵那個在我後面很急結帳,擠壓我空間還不自知,又給我白眼的男人,我才想送你白眼咧!還把自己不用的菜籃丟到我的推車上!後來是走到家門口,發現口袋有兩副鑰匙才想起來,靠!我騎車出去的!走回去牽車的路上,默默覺得自己很白癡,但也很好笑,是很棒的一課,「自己最重要」,為什麼要因為這種鳥人氣成這樣。

紀錄
阿母,我又中獎了!但中的都不是錢XD 
因為沒報名志工支援活動,就打算不去燕巢了,沒想到我居然中獎了!大概是上天想讓我去看看熱鬧吧!



真的是毛神仔福袋耶!家裡毛小孩2自動來合照,毛小孩1在睡覺。
別人要集章才有的貼紙,有票根才能換的十二夜2資料夾,花錢才買得到的純桑宮廟T,福袋裡都有。
更不用說我之前看到別人用,但沒買的外出喝水器,還有可愛的福袋本人。
完成參加吹狗螺毛神佈道大會及獲得福袋的代價就是,來回騎車2小時,當了追風油頭少女。





《難以勸戒的勇氣》書摘

先天,是優勢還是束縛?
先天就存在於某種氛圍之中這件事,很多時候是我們每個人都擁有,而且不能逃避的。假設你出生在名門世家,可能你小時候面對到的人、家人對你的期待、家中為你打造的生活、家中提供給你的資源,就是希望你可以在這個圈子裡面好好扮演自己該扮演的角色。但有趣的是很多時候,我們對於自己成長故事的認知,會影響我們一輩子,而我們後來的整個生命,幾乎就是在跟小時候的故事對抗,想要超越他或是擺脫他。

找回自己先天所擁有的背景,先天所擅長的東西,很多時候反而變成一種壓力和束縛。......先天的故事就像一把雙面刃,就某方面來說,我們的出生、我們的背景,能支持我們在相關的領域中有先天性的優勢。可是,以我很多富裕的朋友或模特兒朋友為例,他們都面臨到的問題是,一方面他們覺得自己有錢、有很多資源,可是從另一方面來說,他們不知道別人來接跟他接觸、跟他互動,是不是因為他的錢?

這些背景與發展成了我的助力,同時也變成我的阻力,抹滅我做的許多努力,削減我自己作為一個獨立人格所需要付出的代價。人最在意的都是自己的努力有沒有被看到,付出有沒有得到應有的回報。當我挾著成長優勢,而擁有相對的一些話語權或是利益時,這個優勢同時也成為我的一種負擔。

一來,我自己的努力很容易被忽視;二來,當你要擺脫這些東西的時候,卻在很多時候不免發現這些先天的利基是多麼好用,為我帶來多大的幫助,我怎麼擺脫得了他?一方面,內心想要擺脫,可是一方面,又覺得只要把這個名頭拿來用,只要把這個背景搬出來,我就可以踏上快速通關的捷徑了。這是很多人在成長過程,或者是在培養獨立人格的時候,最常面對的問題。

生命價值來自後天的選擇
從先天上來看,特別是從金錢與財富上來看,我認為卵巢樂透的確佔有很重要的影響。可是生命中有很多比金錢更重要的事,這不是幹話,這是實話。......我很清楚先天這樣東西,往往不是讓我得到快樂的東西。我要活成一個怎樣的人,不是先天可以決定的,而是來自於我後天的選擇。沒有什麼比後天的選擇更重要,先天的東西讓我們站在一個不錯的立足點,但是當我們回到生命本身,你會發現自己的生命是沒有辦法跟別人的生命比較的。......因為每個人的生命都是獨特而自由的,所以要如何在自己的生命中活出最美麗的樣子?這件事情完全可以靠自我來決定。

在創傷中成長
佛法告訴我,任何事情都要有一個價值:「任何事情的存在,都有其價值,他如果沒有辦法達到某種價值或功用,那這個東西存在到底有何意義?」這個觀點讓我反思我自己的童年經歷,我究竟要覺得童年是一種遺憾、傷害,還是一種讓我擁有不同收穫的經驗?我沒有辦法改變他是傷害的事實,我只能夠從中獲得我想要的成長而已。

我不要什麼?
「我到底要什麼.」是一個大哉問。人生的目標是什麼?我想成為什麼樣的人?這些問題是我們都必須面對的,大多數人都會花時間思考,卻鮮少有答案。在此同時,還有另一個重點是多數人沒有好思考過的,也就是「我不要什麼」。

當你知道你不要什麼的時候,你才只能知道你要什麼。試著想想,你不要什麼?你希望你30年之後是什麼樣子?你希望十年之後的你是什麼樣子?你不希望你的生活變成什麼樣子?當我們知道自己不要什麼的時候,我們自然會避凶,也會趨吉。而當你知道你不要什麼的時候,面對放棄的過程,你就不會那麼痛。完成夢想,你需要的是放棄,因為當你內心清楚知道自己不要什麼之後,最後留下來的那個東西才會是你想要的。

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無法聽清自己內心的聲音,在於我們被各式各樣的「想要」所困住:一方面想擁有穩定的生活,同時又想完成夢想。我們就是被一個又一個的「想要」所綁架,才一直活在猶豫和悔恨裡。

所以當你開始用「我不要什麼?」來過濾的時候,排除掉所有不要的剩下的唯一答案就是你的夢想。我們只不過是選擇生命中唯一條看起來合理的道路而已。

把生命的研究重點拉回自身
啟發:
1.忠於自我;
2.認清一種現實,千萬種觀點;
3.觀點可破,信念不行。

讀書應該是為了知道更多多元的觀點,體驗有更多的現實是我們無法觸及的,然後養成尋求現實的習慣。認清現實與觀點,對「建立自我」很重要的一個影響是,你會開始反躬自省。

觀點不過是一種傾向性
觀點不過就是你喜歡吃麵,我喜歡吃飯這樣簡單的傾向罷了。每個人都有傾向性,這個傾向性可能是透過文化、背景、語言、學習等等後天的條件,構成我們對「我」的想像與認同,使得我們對事情有一些特定的判斷。

每人都持有的觀點,都是因為他生命中的某個經驗或是某種情緒,使他認為這件事跟自己有關,相信自己就是這麼認知的。

看待他人不同的觀點,核心重點不是他說了什麼,而是他對這件事情有感情,是他人背後的情緒、感情跟經驗,就算與我的看法、觀點不同,但我們有什麼資格去評判別人的情緒感情跟經驗呢?

現在大部分人生活中常常遇到的問題就是,我們會把觀點跟現實揉成一個,認為自己的觀點就是現實,這種扭曲的認知會讓持有不同觀點的人彼此對立,如果任經觀點不過是一種傾向性,不過是你喜歡吃飯我喜歡吃麵的取向,沒有好壞可言,也不需要向別人證明自己、說服他人接受,如此一來,面對不同觀點時,大家都比較能夠釋然。

但衍生出的下一個問題是,每個人的觀點都有不同,這沒有問題。但你要對你自己的觀點負責,不能自相矛盾。換句話說人還是需要某種信念支持的。隨著現實的更加清明,你的觀念將一個一個被剝離、被拿掉,這時候你應該回頭思索,你生命中最根本的本質到底是什麼?這是你的核心,屹立不搖的價值,這是「信念」。

信念是一種你自己選擇的生活態度,你對這件事情是無悔的。在這個時代時,人心需要一個錨,安定我們的內心,這很重要。

從我們走向我 
現在很多人都有一種焦慮,就是「被取代性」,因為世代人口越多,存在感也跟著下滑,每天打開社群媒體,看到每個人好像都過得比自己好。我們之所以會出現存在感下滑,因為它是一把雙面刃,一方面是因為「我們」和很多人有共同經驗,「我們」有共同故事、共同文化。正面來說,我會覺得自己比較有同伴;負面來說,就是跟我一樣的人會有很多。很多人跟自己有同樣的配備,那「我」有什麼特點?「我的不可取代性是什麼?」

要怎麼產生「不可取代性」「?就是混種。當我和這一群人有共同經驗,我跟那一群人又有共同經驗,經過多重的經驗堆疊,在我身上呈現了一個任何人都沒有過的經驗,那個才叫做「我」。


補:
用debug的態度研究佛學,高僧應該扮演社會進步價值的推手

覺得他的經驗真的很有意思,同時我自己的也是。
我們雖然共有很多類似的經驗,但真的沒有一樣是完全一樣的,甚至完全不同,我們一直都是「我」,只是認清了嗎?

喜歡他在結語的話──
「oo可以xx嗎?」道德判斷或價值判斷的問題,沒有不好,提問者也沒有錯,這些問題只要做小小的微調就會很接近佛陀的思維:把「可以嗎」改成「會怎麼樣」?佛陀不做價值判斷、優劣比較,只說「結果」。每一個行為、選擇,都有其結果與影響。分辨、選擇,一直都是佛法教育的核心價值。

這不正是「轉念」,只要轉念就接近佛陀一點(其實基督教也差不多),決定權就在我手裡,釐清不同選擇的後果,行動,並為行動的結果負責,是我能給自己最大的禮物。所以我一直認為「各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沒有自私自利的意涵,反倒擁有很正向的意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