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27日 星期日

109-1 華人社會與文化主題報告三──飲食文化

行憲紀年日這天,非本意放了類聖誕假......

原本安排是第三組14:20報告完,我分享跨百光年,高雄一百的活動,提醒BLOG寫作以及期末教學問卷等待辦事務後,14:40接著就可以看「第19屆台灣華語文教學學會年會暨國際學術研討會」的全開放場次線上直播,但沒想到時間到了,公布的連結卻什麼都沒有出現,看來主辦單位出現技術性問題,就讓大家開心放聖誕假期了。

後來回到家,再打看CLP Language Center一看,有直播了!!原來是開幕等等原因延遲直播。
我是從論文發表二看到論文發表四,也就是我的碩論指導老師的團隊發表。
結束後也還是留著華語教學新趨勢論文發表的影片可以回看,也在google classroom裡分享給同學。
12/25的論文二及論文三,對未來想走華教這條路的同學而言,內容非常值得參考。


雖然我自己個人沒有宗教活動意識,但全台灣都會慶祝西方節日,還有老師會融合課程教學,我真的覺得超怪的。我上華語課的公告是說:在台灣,12/25不是聖誕節,是行憲紀念日(據說是蔣中正刻意安排此日期),台灣人不是真的在過節(但現在也被商業洗腦到不行),所以不放假。

欣賞中山顏老師直接說。

為什麼我們不慶祝統治過台灣的日本節日,而是西方的呢(可能和二戰後美援|蔣家戒嚴那時代背景脫不了關係)?甚至在台灣,信天主教、基督教人口未超過4%(2019年AIT數據),但基督教會強大的聲音居然有辦法主導並持續向社會宣稱:基督教反對「同性婚姻法制化」!入了公投,立了司法院釋字第七四八號解釋施行法之後,還是繼續反對,支持的人仍然不少(這代表很多人接受如此價值,台灣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回到正題,不知為何今日上課,聽課同學姍姍來遲,開場時聽課的人只有2+1位同學和我,說實話不太喜歡這種不被尊重的感覺,不過對報告的人而言未必是壞事,畢竟人少代表平均數少,報告分數就有機會高。

先來一下我的課前閱讀心得

嗯......看完後,發現我肯定不是中國人,我傳承的文化也是自家風格。因為家中大長輩也沒什麼來頭,都是外省老兵,所以沒那個多講究,有得吃就記得感恩,我自己基本上也不喜歡超過4人以上的聚會,所以也不會有機會看到大排場(除了婚禮吧),完全就是市井小民啊!僅有一次家中某位長輩孫子滿月請全家族去頂鮮台北101店吃飯,包了個可坐30人的大型包廂,在這樣的場合也沒有特別安排主不主位,就是以家庭為單位排排坐啊!(題外話,只有孫子滿月請客,孫女沒有......) 

飲食幾乎每次都有人會報告,但大家重點擺的不太相同,所以也很好奇這樣的歷史變遷,同學會怎麼安排課程設計。台灣就是混血文化,不僅菜系,連菜名也是滿多有意思的由來,飲食文學的作家很多位,先推薦曹銘宗先生的書給大家。

補:
「大灣大員福爾摩沙:從葡萄牙航海日誌、荷西地圖、清日文獻尋找台灣地名真相」介紹
「蚵仔煎的身世:台灣食物名小考」介紹
研究生Talk》松阪豬不來自日本,高麗菜也不從韓國來。這些年我們一直搞錯的《蚵仔煎的身世》Feat. 曹銘宗|研究生 Talk 第二季 EP7


感覺是上一個連結的延續,畢竟新台灣飲食期基本上沒有什麼著墨,這篇和ch.13補充的文化外交有點異曲同工之妙,就是軟實力的輸出,我覺得這篇的參考連結也很值得一讀,很多時候,我們都不太知道政府到底在做什麼,但透過這兩篇文章,反而看到政府機關在非正式外交領域裡的努力。我想到的「台食風」是台灣的茶和水果,之前有一位台灣果醬女王柯亞,利用台灣在地食材製作出的「橙花金棗黃檸檬果醬」,在英國舉辦、堪稱果醬界奧斯卡金像獎的世界柑橘類果醬大賽抱走雙金大獎,讓台灣水果隨之躍上世界舞台。




我個人蠻喜歡第三組的PPT設計,畫面乾淨,不過我和他們以及前面的小組都可以努力的就是減少字數,PPT上字的用意是提示自己,不是照唸。

第一部分的問題討論(根據文章)

1.華人飲食文化中,有何種禮儀?
長輩先就坐、先夾菜,筷子不可以插在飯上,不可敲碗等。

2.各國似乎都有至少一道代表該國的味道,那屬於台灣的滋味又是什麼呢?能夠展現台灣的特色嗎?
我覺得是臭豆腐+台式泡菜,說到這個就要推薦高雄國軍英雄館附近的福記,臭豆腐捲和臭豆腐餃子超級好吃啊!可惜民生路江豪記已經收了,不然我也是滿喜愛他們家的黃金骰子臭豆腐、豆腐春捲和豆腐酥餃的。再來就是台式鹹粥(米粒粒分明,但又不是湯泡飯風格啊!推薦七賢香味海產粥)、台式紅燒牛肉麵台式蒙古烤肉,雖然蒙古烤肉已經式微,但那可是我小時候的回憶啊!一個盤子隨你裝到滿,再讓師傅直接用超長筷子在大圓鐵盤上熱炒,看他們炒菜根本就是看表演,真的很酷。

3.國外的菜餚到台灣之後,是否會依台灣人的口味改變?你比較希望吃到依台灣人口味調整的料理,還是道地的異國美食? 為什麼?
一定會依照台灣人的口味做變化,這是沒辦法的事,做太道地的口味不太會被喜愛,台灣人的排外,不只心理上還有飲食上。我覺得最容易讓餐點變台的方式就是加「油蔥酥」。如果我出國吃過當地口味,也喜歡的話,當然還是希望是道地的食物啊!

4.如何向外國人解釋奇怪的中文菜名?
我通常是直接從材料和做法翻譯,因為中文菜名有時取名是取自發想,看看喜酒菜譜就知道,太詩意啊!也有一些菜是取自造型,如棺材板、擔仔麵,那麼我就會直接給學生看圖片。不過太有名的,當然就是不用翻譯,直接用中文名,如小籠包。

這題應該是要討論《台灣美食國際化》,但橋可以多做一點連結,問問看大家心目中的「台食瘋」會選什麼,這和代表食物這和代表食物的概念感覺不太一樣,這比較像是選一位「國家代表」,我心中的候選人是台灣的茶和水果。

12/28看完《藝術很有事》南島文化(Austronesian)之小島大歌,發現自己遺漏台灣的原住民文化,這也只能說我居住的地方能直接接觸到原民的機會不多,真正碰到了又帶著漢人的想像吧!Anyways,再補上「台食瘋」候選人,小米、金針花和山菜,在玉里工作時,時不時會去瑞穗吃瑪卡多庭園咖啡的山菜火鍋,現在這個天氣一講,還蠻懷念的啊!

補:


5.你知道有哪些國內外的主廚,使用台灣在地食材變化出新滋味嗎?
印象中就是這位影片中的法國阿辰師,再來就是課前閱讀心得的柯亞果醬,吳寶春麵包也算吧!因為同學沒有設定哪種飲食範圍,對於大廚倒是沒啥想法,如果不用特別提人,其實日本的珍珠(奶茶)瘋,也是一絕。




第二部分的問題討論(華人飲食文化淺談衍生)

1.華人飲食文化中重視什麼?
我們重視的內容不少,同學沒有特別限定。
做菜方面,因為華人使用筷子,所以多數華人菜色刀工都不會少,要讓大家方便夾取,做菜烹調的步驟也較繁複,酒家菜的佛跳牆就是代表。宴客、喜酒、滿月等場合(其實一般餐廳也是),出菜時,盛盤配色也算注重。

2.請舉出跟中國飲食文化有關的迷信,找找看其他國家有沒有類似的迷信。
迷信,就是筷子不能插在飯上,飯也吃乾淨否則下地獄繼續吃等。
其他國家,我真的沒有概念,雖然我住過中美洲,但關於飲食的迷信我倒真心沒注意過。

3/每個人對食物的或料理的方式有不同的看法,常常產生不同的派別,你自己對料理有甚麼堅持嗎?
我是鹹派,比起吃甜食,我更愛鹹食。
以前做飯,就算是自己一個人吃,也會很盡心盡力地用個三菜一飯,現在主要都是煮湯+飯,根本不想費力,希望自己可以每天都吃到菜。

4.請舉出中文有許多跟飲食有關的諺語、成語。(計時PK)
PK賽進行時,我整個人就是空白,最後好不容易擠出我媽常說的「冬吃蘿蔔,夏吃薑(,不勞醫生開藥方。)」原來這句俗語還有個結語。我媽是說這個是吃當季食物,但也隱含養生智慧啊!

看看兩組寫的諺語、成語,我都笑了。因為大家都不太寫字了,所以都變成寫注音或同音字XD

從報告同學給的答案,真的就可以看出來華人「民以食為天」的文化。

最後玩了一個與老師吃飯怎麼坐的情境題,這真的蠻有趣的!當場就用分的兩小組來就坐,可惜我手機不在手上,否則應該會拍個照,從這個活動才知道原來大一香港學生22歲了,所以坐在我的右手邊,這也算是意外收穫XD。

最後得初級華語用的雙語教材也是小驚艷了!重複的句型,結合台灣在地資訊,不僅句型好用,還增加了對台灣縣市的認識,以及各地有名的土產。從這個模式可以衍生出各地有名的飲料、小吃、餐廳等,很容易擴充詞彙。

這裡就是刪節號的點點不夠......台灣標點符號的刪節號是六個點。
也不能怪學生,畢竟連當代中文課程都犯了這個錯。
新聞的字幕也幾乎不打上下引號了,而是使用英語的quotation mark " "。
語言是活的,也許有一天書面語也會變成那樣,不過在那之前,我還是會很努力地糾正學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