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堂課停了2年,也就是我有2年的時間沒有機會觀察到學校裡的大學生上課生態。
因為也停了兩年,所以我自己在教學態度上也有些轉變。
首先改變了上課的模式,以往一切都按照我安排的進行,課前閱讀是要在前兩天完成並提問,我會整合同學的提問製作PPT。這學年決定放手相信學生自己會認真完成,所以課前閱讀的心得提問是課前半小時,上課時直接和同學討論自己閱讀過的內容和想法。
這學年我上課的模式變得沒有那麼明顯,以往步驟是──
第一節:
1.相關影片(引起動機)
2.和主題、影片有關的個人提問(引發思考--是我想討論的方向)
3.討論後,個人發表。
第二節:
1.綜合討論(小組問題討論,引發思考,依然是我想引導的方向)
2.討論後,小組輪流發表答案。
3.我發表我的答案及想法。
課後:
把同學發表的內容也放在自己的BLOG。
現在第一節的模式不那麼明確,但還是有的,課後依舊會寫BLOG,不過不放學生的內容了,第二節的操作則是一樣──
第一節:
1.報告事項,如活動分享、講座、分組報告等,同學們需要知道的事。
2.Google classroom和大開文化之眼的提問(和課文相關)討論和簡單發表。
目的是要引發思考和內在動機,但沒有老師強烈引導的觀點了,是要同學講自己有興趣想討論的內容。
我正在練習放手,手把手牽著,其實也不知道同學們學了多少,只有老師自己覺得心累。
我覺得沒有老師模式框架,應該會給同學比較多的機會發展更多元的報告面向,我也有機會學到不一樣的呈現方式啊!上課,是老師和學生一起學習!
看了同學寄來的備份PPT,我沒努力看,就是先掃過一遍,因為PPT的呈現,和課堂講授也許會有些不同,所以我就是認真得讀了同學們給的資料,然後按照自己規定的時間完成課前閱讀的回饋後放空等上課。
第一組「流行語」課前資料閱讀心得
論文:Ch.1用語──大陸/中國,還有措辭上的地區性混用──宏都拉斯vs.洪都拉斯
Ch.2 個人觀察不適用於文獻討論,緒論還可以放;混血外來語──舉例不明確;百度百科引用未指明出處。文獻探討未提教學設計,結論如何得出?參考文獻--中國居多。
流行語的教學對象年紀?教學教師所在地的影響?教學教師與華語地區的關係緊密度?
找了關鍵字才知道論文作者是在中國的台商學校工作
關於流行語的個人意見:
台、馬、新、中:華人為主的地區,可教(LINE)貼圖流行語/常見的謎音MEME,以及論文裡不知道從哪裡得來結論的──區域性縮語(生活用)上述地區以外:教共時(這個世代常用),不過數字表達,我自己覺得已經不能算是流行語了,當它已經進入日常生活使用時,性質就已經轉變了。
關於流行語的個人意見:
台、馬、新、中:華人為主的地區,可教(LINE)貼圖流行語/常見的謎音MEME,以及論文裡不知道從哪裡得來結論的──區域性縮語(生活用)上述地區以外:教共時(這個世代常用),不過數字表達,我自己覺得已經不能算是流行語了,當它已經進入日常生活使用時,性質就已經轉變了。
補充:成語、歇後語、慣用語、諺語
http://siro.moe.edu.tw/teach/pdf/cht/1441.pdf
https://www.chiculture.net/0610/html/0610school/0610school_c04.shtml
http://siro.moe.edu.tw/teach/pdf/cht/1441.pdf
https://www.chiculture.net/0610/html/0610school/0610school_c04.shtml
語文力網路用語化:文章重點為現代學生寫作能力弱化。
流新語 :很有意思的網站,我覺得滿適合程度好的外籍生和朋友討論,以及海內外的華語老師參考。
第一組的提問
1.流行用語重要嗎?
第二組「新住民」課前資料閱讀心得
外籍新娘到新住民:這篇的外籍配偶感覺社經地位都不錯。12/18是聯合國國際移民移工日,但也有人寫12/05,也是台灣移民節,但是為什麼很多單位都是在12月初就慶祝?
故事創造連結:幸福食光這本書在全高雄市圖書館只有兩本......我認為他們接受命運,但也挑戰命運。
芭樂花:我們看著覺得辛苦、可憐,但他們未必用這樣的眼光看自己。 東南亞新住民女性多半遇人不淑嗎?從這些故事來看,最終能寫結局的只有她們自己。 還有新住民一詞,不只女性還有男性,除了東南亞,還有其他國家來源。
進退兩難:真是催淚。補充──申請加入台灣籍
https://www.ris.gov.tw/app/portal/190
https://www.ris.gov.tw/app/portal/229
http://www.taitung.gov.tw/News_Content.aspx?n=5279F68BA6EBB1E2&s=481DF107FE28540B
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media=print&pcode=d0030028
我的課確實──我自己也不諱言,就算不讀課前的資料,也都能上課,因為我們就是活在華人社會與文化裡啊!不過沒有閱讀,就是沒有思考時間,沒有想過就來上課,有好有壞。
美其名就是放開心胸(放空),接受聽到的一切,但壞處就是自己所談空泛,無法聚焦、深入,很容易就把自己的話語權放出去給別人,因為課堂時間就是那麼多而已,不過課後如果練習BLOG書寫,多少有點幫助,能整理思緒。
這次除了報告,還要做個小教材,這也是第一次嘗試,大家都是新手上路,所以新手很容易忽略的是──初級教材,不能用太難解釋的詞彙,最好是實詞為主,不知道自己選擇的是哪一級,別忘了有TOCFL華語詞彙通,根據國家華語測驗推動工作委員會之<華語八千詞>進行比對及斷詞作業。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呀!
這次的兩組剛好相反,一組超時,一組連半小時都不到就結束了。看來以後還是要讓報告組別一次就是兩節課,這樣才更容易看到如何組織、運作報告的內容。這堂課的報告,說是報告,實際上就是同學選主題,親自帶大家上一堂課的概念,所以我不需要同學寫書面報告給我看,只要上課教出來就好(PPT)。為什麼不用寫?因為如果每個禮拜都在寫BLOG,不是流水帳風格的那種,你就已經思考非常多了,那麼上台報告時就會呈現出你的思考模式,我也不需要花時間看書面報告啊!因為我也不想給框框,那是教材教法要做的事,所以我不會特別指導寫教案。尤其是當我已經把大概的呈現模式和時間安排給同學了,就更不會處理教案這件事了!
1.流行用語重要嗎?
流行語重要啊!是認識次文化的主力,不過前提是你要先認識主流文化。對於外籍生而言,主流文化都未必知曉,就不用說那些五花八門的次文化用語了。
2.你認為流行用語能成為正式用語並加入詞典中?
我認為是有機會的,不過當他們加入辭典時,就不再是流行語的性質,而成為俗語或諺語了。
2.你認為流行用語能成為正式用語並加入詞典中?
我認為是有機會的,不過當他們加入辭典時,就不再是流行語的性質,而成為俗語或諺語了。
尷尬gāngà一詞,也是有許多人(故意)念錯成jiānjiè,一時蔚為風潮,流行好一陣子,最後這個發音還被教育部收進字典裡了。
3.你覺得流行語是否會造成學生語文能力退步? (課前閱讀: 語文能力網路用語化)
3.你覺得流行語是否會造成學生語文能力退步? (課前閱讀: 語文能力網路用語化)
我不這麼認為,語文能力退步的原因是資訊提取能力變弱,這和閱讀量及閱讀理解的關係比較密切。我自己也有過類似經驗,學生寫作文通篇使用LOL用語,我不打電玩,完全看不懂,只能交給知道LOL的老師批改。這有時不能算是學生退步,而是他接觸的面相不夠廣(老師也是如此),而只使用了次文化的語言,要怎麼增加學生接觸閱讀的廣度才更是首要需求吧。
4.你認為什麼類型的流行語適合放在課堂中教學? 數字流行語、諧音流行語、外語流行語?
為什麼? (課前閱讀: 華語流行語的探究及教學應用論文_P69 第五章 流行語融入華語教學之應用)
我個人會教數字的,因為數字在訊息裡滿常使用,如881、78、87、520(這些又剛好是諧音)這種生活類型的,其他不會特別提。再來,在台灣的外籍生還可以多認識的,就是LINE、FB貼圖的用語,這裡就會牽涉到注音文(火星文)、方言使用的層面,是蠻真實的流行語,因為貼圖就是出版一陣一陣的流行語及慣用語啊!
第一組感覺起來非常喜歡「流行語」主題,前後先用Kahoot讓大家認識一些流行語(但沒給出答案解答,因為選擇是有原因,為什麼選它們出題呢?有何代表性嗎?我自己覺得這種類型20題稍多),後來又太專注於分享各式各樣的流行語,反倒是核心的討論沒時間處理了,不過仍然有給出自己的反饋,這點還是值得嘉許。稍微有些許可惜的是,這組有一位香港同學,但他出場的機會不太多,我們也只學了2個和香港有關係的詞彙「當紅炸子雞(這已經不能算是流行語了,我個人覺得,跨世代都知道用法,算是俗語了)」和「潮文」,聽完他的介紹我覺得潮文有種長輩勸世文的感覺。我認為如果能有香港和台灣相似流行語的對比的話,應該會更有趣,印象也更為深刻。
第二組的問題
1.對於新住民的印象是什麼?
如果只看閱讀資料──東南亞、女性、多數經濟弱勢。不過因為我自己教過不少學生,所以新住民的樣貌很多元,再加上我也分享過公視製播的《我在台灣,你好嗎?》系列YouTube影片,所以我認為對新住民的樣貌應該要努力擺脫刻板印象了。
2.看完進退兩難這個影片後的感想是什麼?
台灣雖是移民國家,但某一方面我們卻很排外(不分膚色、國籍,是心理上距離)。
3.你們認為新住民是台灣人嗎?為甚麼?
我認為我無法說他們是不是,因為認同是他們自己的,不是別人說了算。
拿了身分證和護照後,法理上當然是台灣人。
4.你們知道政府對新住民有哪些福利或政策嗎?請舉例一個。
第二組部分模仿了我的上課方式,就是主題過大,沒有聚焦,討論問題也沒有閱讀文章的針對性,亦沒有給出具體的回饋,就變成空泛的討論和回應了。不過看同學們在google classroom的回應,也算是激盪出一點對這個議題的興趣及了解。根據同學的BLOG回應,他們2人負責做簡報,2人負責上台報告,那麼呈現出來的結果很明確,就是雙方溝通不良,才會有報告時出現結構不夠完整、回答未整理過於泛化、雙語教材(為初級華語使用)偏重英語的感受吧!
兩組,我給分沒有給得太苛刻,多半都是「可」,也就是說同學們的報告就是中規中矩,沒有火花,但也沒有深水坑就是了。老師想讚美沒太多地方能發揮,想罵人又不至於的概念XD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