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22日 星期四

109-1 人文定義與學術文化

十月初連續放兩週週五,中秋加國慶,BLOG和課前閱讀就會有人沒寫XD 然後兩個禮拜,記得的名字也都忘了,還是請大家放個名牌。

在正式上課前,先分享一下資訊,畢竟「1017台灣文化日」好像沒有很多人知道,這個節日不放假,只紀念,是從2017年才開始的紀念日,不過這個紀念日和「0518世界博物館日」的紀念感有點相似,所有文化場館幾乎都是當日免費入場。再來就是高師大的《疫情下的全球華語文教學系列雲端講座》,剛好是10/23(五),也和我原本要講的主題「華語師資」有關,就直接放進課程裡和大家分享。

台灣文化日緣起

1920年代,臺灣青年林獻堂、蔡惠如、林幼春、蔣渭水、吳海水、蔡培火、賴和等人,計畫創立以文化啟蒙為宗旨的組織「臺灣文化協會」。1921年10月17日創立大會於臺北市大稻埕靜修女中召開,在《臺灣文化協會旨趣書》中宣示:「臺灣文化協會,以謀提升臺灣文化為宗旨。」透過在各地成立讀報社,舉辦通俗講習會、夏季學校、文化講演會,並且組織電影隊、美臺團等宣傳新思潮、新觀念。臺灣文化協會為20世紀的臺灣啟蒙,寫下了波瀾壯闊的第一樂章,把臺灣往前推進了一大步。我們不只紀念文化協會成立的這一天,未來,希望文化成為持續推動臺灣前進的力量。



閱讀書籍,大家會不會省略「序」呢?我大概只有一種會省略,就是推薦序裡把書中每一章都簡介一遍的那種,我會跳過,其他我會看。當初選何老師的書,是因為他的序和他的第一章。我以自己的話將序重寫:「多數人獨尊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學者也僅能側重部分,只見其美好,卻流於片面。我們易喪失面對文化負面部分的檢討能力,盼讀者更好奇深層文化命題。」

不過每一個時代的人的敘事確實著重的面向大大不同,在我沒有發現書中的我個人想法BUG時,卻藉由學生的閱讀心得看到了。學生幾乎都是2000年後的孩子,作者何老師年紀約比我父母年輕5-10歲間,我則是七年級頭,念到高中畢業都是國立編譯館版本的一綱一本教科書。

我不得不說在26歲出國前,我也是黨國教育下的小孩,KMT好棒棒呢!我家是外省+外省家庭,只有奶奶是民國27年生的本省人(家族在台灣也有幾代),只上了小學,小學那時已經是國民政府接管,再加上18歲嫁給外省的四川先生,肯定被洗腦。我爸自認是生在台灣的中國人,所以非藍不可,我的叔叔、舅舅們也差不多,媽媽則是進化腦,不是深藍而已。我返國後,一直被家中長輩視為綠色,但我本人沒什麼顏色啊!我可是會好好看完選舉公報的政見,聽聽政見發表後,選擇和我價值比較近的候選人啊!但我確實也糾結台灣和中國社會之間的文化糾葛,我確實覺得中國才是中華民國分出去的一部分,即便我沒有經歷過中台共治(1945-1949)的背景。

不過18歲的學生表明「書裡面說到因為台灣與中國的節慶和文字以及語言都非常相像所以沒辦法清楚的分割台灣與中國,但我覺得沒有甚麼分割不分割,因為今天大陸打過來我們也不會贏,但是不得不承認台灣擁有的民族自由是大陸沒有的,我是用這一點去分割的。」雖然她的用字遣詞還是表明她的意識形態(大陸/民族自由---大中華/大中國?),不過我還是很喜歡「沒有什麼分割不分割」,接下來是我自己的表述:「中華民國台灣就是擁有中國沒有的民主自由,這一刀就分得很清楚了。」然後去年德國之聲採訪唐鳳「台灣為中國的分離領土? 唐鳳秒回:從新石器時代就分離了

因為兩週沒上課,所以先複習一下想像與印象,這次是採用這兩週發生的金鐘獎及金曲獎服裝事件。不過居然只有一位學生知道......這對我而言真是衝擊啊!我的同溫層果真很厚,感謝學生們的不知情,這樣才有對話的機會。當下直接讓大家來google兩則新聞並且思考,同樣都裸露,為什麼原住民男性的族服爭議那麼大?而女星的禮服幾乎沒有討論度。是因為漢人和原住民嗎?是因為性別和裸露嗎?什麼是我們習以為常到視而不見的呢?

圖片出處:陳宇鍾家駿樂世界看見原住民金曲紅毯/真腰瘦!利得彙藍色深V挖空禮服性感登場

再來讓同學們找回和人對談的感覺,這次用衣服顏色分組討論以下四題:
1.描述「中華/華人/臺灣社會與文化」印象&想像 (什麼能代表台灣?) 
2.定義──社會與文化;再定義─華人 
3.生活無處不文化 Q1-Q4 
4. Ch1 - 4 Google classroom 同學想法

現在沒有用ZUVIO,也就沒叫同學上傳自己這組討論重點,接下來是否應該恢復一下呢?因為同學們的BLOG才寫兩次,就已經出現流水帳的紀錄了。我覺得一定要記錄的綜合討論只有一位同學寫,如果我自己介意的話,還是得提醒吧!

關於定義社會文化,這學期我多放了一個結合兩者的印象──寄生之廟。一開始是在公視看到影像介紹後,就去找書看。廟宇就是一個結合社會功能和文化表現的成品啊!

接下來的問題設計,和106學年的並無太大不同,只是結合題目,刪去一些歷史重點整理,這週討論的其實是兩週合併──定義vs.學術文化,因為這學期假放得剛好有點多。

不過我在「Q2.為何我們自稱臺灣人,不稱中華民國人? 我是否認同臺灣(中華民國)屬於「華人」範疇?」之後,放了一個參考〈全球中文母語者谈自己的身份认同和政治观点 (1)〉裡面有12道題目,我覺得很值得閱讀參考,畢竟能不筆戰地認識不同觀點,也挺不錯的。

我將台灣劃在「海外華人」這一圈,很大部分是認為「(中華民國)台灣無需『正統』的掙扎與認同」,我們可以走出自己的路,如同一位同學分享的連結台灣應該有野心成為文化大國,為什麼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