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決定不管《華語口語與表達》開不開都來寫一下BLOG。
跟上午的學生約定上課推遲20分鐘,讓我得以避開8點上班的狂潮,但從七賢路口到十全為止,自己完全斷片(借用中國詞彙),不知道怎麼騎的?那時邊騎邊在想早上1、2節華語新生的課堂操作,然後就靠著反射騎過了3個路口,回神之後自己覺得有點恐怖。
恐怖的點──習慣成自然,人腦和身體的下意識自動導航很厲害。
雖然很厲害,可以讓人自動反應,但同樣的機制,常常會讓你說出的話或做出不該出現的行為,注意注意。
今天讓外籍生先用刻板印象,想一下教材裡的國家,有什麼動作,一做就可以聯想到那國人。分了三組,也把13個國家分發下去。下面是學生想的動作,我覺得不同學生會蹦出不同的刻板印象XD 應該請學生一人比一個來張合照才對。(如果是同國的學生,可以分區。)
台灣──裝可愛(雙手指酒窩,是笑容滿面啦!)
中國──功夫棒(出拳)
日本──有禮(鞠躬)
韓國──電競強國(打鍵盤)
美國──愛吃漢堡(手拿漢堡狀)
英國──愛喝茶(比OK放嘴邊)
法國──見面就親臉頰(左右兩個吻)
德國──愛喝啤酒(比六放嘴邊)
印度──搖頭晃腦(Indian Style)
印尼──穆斯林的頭巾(撥開瀏海貌)
泰國──三碗豬腳(雙手合十)
菲律賓──愛遲到(手指手錶時間)
奧地利──愛喝啤酒(比碗一口氣)
動作出來後,就用史嘉琳老師的echo法配上動作練習。再教剪刀、石頭、布,用海帶拳的玩法,改成國家。共有10學生+1老師,但今天有位奧地利同學狀況不好,所以她就沒參與,幫我FB個人直播。還是分五組,劃一直線讓他們上黑板寫名字,誰在誰隔壁就是對手,老師也下去玩,而且跟老師玩的人自動晉級到第四回合總決賽。
最後的贏家是菲律賓同學凱修CASH,下週會帶個小禮物送他(便當盒), 順道宣揚吃飯自備餐具的環保意識。 |
上完華語二,就要上口語表達,但今天真的線沒接好,我一直覺得是要到J棟上課,走到E棟1樓才想起來,我在三樓上課,大概是太早被貓叫起床的後遺症。
上課時腦袋也不清楚,明明已經把上課資料寄給自己,但是不是用慣用的標題,就以為自己是在幻想中寄的(是初老症還是睡不飽症?)。
這學期開學前,看完了《德國幼兒園原來這樣教:一位台灣老師的德國教育大震撼》,給了我靈感,要怎麼讓學生拿起學習自主權,至少要從練習「提問」開始吧!
以往上師培課,確實下放了話語權,出題讓大家討論分享,但看完書也思考,若都是我在出題,就代表學生還是被「我」框住。今天也不諱言,上我的課,是認識我的「偏見」,所以認識偏見前,再快速介紹一次課程執行方式,主要就是透過課前閱讀、ZUVIO、BLOGGER和心智圖COGGLE。
這學期,照例使用下面兩個YouTube影片
但操作風格不同,以前是用提問引導思考,現在是請同學直接來談談你看到什麼!說完之後,就會知道,每個人關心的重點可是非常不同的。
看完語言管理新顯學,應德系的同學說影片說得沒錯,口說無憑,有考有證據(好德國的結論啊XD);應英系的同學說我們都著重在筆試,關心成績,卻沒注意到溝通的目的;應日系的同學……ㄟ是不是和應英系的同學雷同?
為什麼進入大學後,注重的是以前高中以下都不理會的口說和寫作能力,這些語言考試存在的目的到底是什麼?為什麼課室和社會期許的語言使用落差這麼大?口說和寫作能力,也不是沒有老師做,但做的人還是無法大於不做的人呢?
p.s.原來多益在2006年就已經推出口說和寫作測驗TOEIC Speaking and Writing test,而且2010年7月份起,考生可單獨選擇「多益口說測驗」,哇!我真的不知道原來有口說和寫作,因為一直以來Test of English for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的聽讀測驗都是主流,很多大學系所的畢業門檻(TOEIC公司落落長寫了15頁)也都只是它而已。更有趣的是,明明台灣也有自己的GEPT全民英檢網,但是全台161所公私立大專院校中(107學年度教育部統計),只有21所採用,嗯?只證明台灣只有部分大學愛用國貨。
看完大陸妹的新聞後,請同學們真的自己翻譯成英文、德文和日文看看。翻譯大不易,首先你要知道你要翻的東西到底是什麼東西,如果已經有固定翻譯方式,就用固有的,如果沒有就得好好想想了!因為翻譯翻的從來都不只語言,還有語言及文化表達的方式。下圖中,有一個詞彙,台灣人不覺得怎麼樣(同學們也自動略過),但對一個不是住台灣說中文的外國人而言,肯定不太懂──霧煞煞。「霧煞煞」也不是每個住在台灣的外國人都知道,知道還得有前提,就是他/她生活周遭一定要有台語情境啊!
這句話,台灣人翻英文是Foreigners must feel confused. |
看完影片,要進行的是同學們的提問,由於大家還沒建立課前閱讀的習慣,所以這週就是借用信賢印出來的紙本分發給同學,一人看一篇,並提出一個問題。這堂課理想的狀態是──課前閱讀時,同學就邊看邊整理自己的思緒,也提出疑問。進到課堂,分組討論整理彼此的想法和回答疑問,再提出一題特別想聽他組同學的問題。
出題時,除非是針對他人,或是沒有特別思考、真的不懂或找不到解答,出題者才有可能沒有既定的答案(成見),否則在出問題時,多數人都有自己的理想解答。所以在開始前,我請出題者闡述一下自己的想法(答案),再讓1-2位同學回應。其實操作完後,我自己有點擔心,因為我覺得我還是把大家的話語權搶走了(覺得自己話太多),跟葉老師談了一下。她說老師也是需要串場和引導學生的,尤其是剛開始的課程,學生們彼此還不熟悉,老師就是要扮演黏著劑啊!非常感恩這番話。
下面是大家的提問,我就簡單紀錄印象較深刻的內容吧!因為228完全放空,隔兩天才寫,記憶力不佳XD 對了,閱讀的編號,其實有意義,原本一開始是單篇,確實只採用閱讀1、2、3、4,但後面因為增加選文,所以採用意義編碼,閱讀一的出發點是個人的語言管理和學校規劃;閱讀二則是政府執行的政策面。但不能忽略,其實不管數字,內容,我自己覺得都是「上下交相賊」的概念。
Q1-1如何在多重語言下,也建立多元的思考模式,讓語言成為有效的溝通?(惠宇)
有效的溝通,很多時候未必要語言,看目的,有時實際的動作詞彙就可以達到。
(其實,這裡還是有思考模式的選擇,但當下沒有特別想到,大概是思考模式的慣性。
因為我大也可以選擇翻譯來進行我的課堂。)
Q1-2 為什麼在臺灣普遍的教育方式上,對於外語(例:英語)的重視高於母語呢?(芷銹)
若依地緣和前朝歷史看,閩南方言和日語才應該是我們的選擇吧!但我們重視外語,但不在溝通,而是詞彙?家長沒事問:「APPLE怎麼拚?」但為何台灣重視的是英語呢?
(主要還是跟政治相關,二戰後,國民政府靠的是美援。)
若依地緣和前朝歷史看,閩南方言和日語才應該是我們的選擇吧!但我們重視外語,但不在溝通,而是詞彙?家長沒事問:「APPLE怎麼拚?」但為何台灣重視的是英語呢?
(主要還是跟政治相關,二戰後,國民政府靠的是美援。)
這裡胤呈認為有當地環境幫助是好的;但同時提出問題的嘉信以自身在印尼的經驗表示不認同。
我覺得這題呢?其實是見仁見智的,因為影響學習的動機,在每個人身上都不同,所以我的reference只有我自己。
我會的語言裡,只有西班牙語是大學主修和工作關係,在中美洲宏都拉斯住過兩年,英文,小學上過兩年何嘉仁,學校課程和影集自學;日文,高中上過一年第二外語,影集自學;韓語,從來沒特地上課,這3年看影集自學;印尼語,因為印尼籍學生中文發音的特色,所以我106學年度,特地去旁聽學校開的印尼語課程。
西班牙語,雖然住過當地,但是你要跟我談經濟問題、醫療問題等特殊主題,我想粗淺的還行,深入對談,很抱歉,我也做不到。同樣的,英文、日文也是差不多的情形,聽看(輸入)快,說寫(輸出)稍慢,但是西文、英文可以寫作,日文做不到;韓語只聽得懂韓劇裡面常現情境的詞彙和句子,看的也很慢,說 、寫完全無法;印尼語則是初初級,只背了一些實用句子。
環境 vs. 語境
所以在二語或外語學習上,我更覺得與其說是環境影響,不如說「語境」──我指的語言使用的情景語境。這也是我想我印尼語學是學了,但沒有繼續的原因,大概是因為我沒有可談話對象(沒有勇氣搭訕),然後印尼語的影集在台灣沒有很普及,所以沒有使用的動力。
補:語言的高低
喔~~我提了加分,但同學們似乎覺得沒有特別會因此而提升誘因,但內在動機最後還是在於個人,這個動機的成因很複雜,人腦太奧妙。
閱讀2-1 〈語言規劃與研究〉出自《現代漢語》一書
Q2-1 若一個國家有多方言或多語言,要如何選擇或規劃官方語言?(婧雅)
我說這題有點大,不過我就從歷史角度和字面義談一下。只准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官方語言的選擇和規劃,絕對和「官」脫離不了關係,「官」是治理國家的人,這群人用什麼,百姓大概也得跟著。
我說這題有點大,不過我就從歷史角度和字面義談一下。只准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官方語言的選擇和規劃,絕對和「官」脫離不了關係,「官」是治理國家的人,這群人用什麼,百姓大概也得跟著。
宏觀由上(國)而下(個人),微觀由下而上。依直覺看,有效保存,感覺起來微觀的效果好一點。但是宏觀的效果未必會小,尤其官威逼民時,對於保存特定語言很有效。
二二八事件是人民對威權政府反抗,也是台灣語言的斷層的起始。
台語在許多白領菁英的眼中可能是不入流的語言,是做工的人的語言。但1871年來台的馬偕醫生、1959年來台的羅慧夫醫生、1966年來台的劉一峰神父(我在玉里工作時,學校對面就是神父的天主堂,在學校旁郵局親耳聽到他跟郵務人員說台語)使用的語言都是台語喔!醫生是上流社會人士吧!但怎麼有人會覺得台語很難聽、很粗鄙呢?
一是因為國民黨進行「我不說方言」運動,二則是紀念二二八(1947年)的原因和後來同年5月開始的白色恐怖時期,當時大批的地方仕紳、本土菁英(當時台語和日語才是「國語」)被消失,而留下的市井小民,則是教育程度較低的台語使用者。
我覺得這題有意思之處在於,用羅馬拼音翻譯台語,有同學覺得沒有意義,但換成英語就可以。嗯~~這裡值得深思吧!為什麼換個語言,你就接受了!(我歸咎於每個人心目中的語言位階。)
羅馬拼音翻台語,就像初認字時,你會在字旁寫注音的概念。課堂上,我用了減輕認知負擔這個概念,但後來想想不對!!因為是國小開始,同時間小學生也還在建構英語,這樣的作法反而才會造成他們的認知負擔。我想我在上課的BUG,大概也是多數老師的BUG吧!
最後放了兩段影片,沒時間當場看,就讓大家回家看吧!
說語言就要像玩電玩,目標是挑戰,不用怕,死了就重來啊!
※老師的提問
Q1.你的母語是什麼?你是幾語人?你怎麼學的?學校是怎麼教的?我們的社會是幾語社會?為什麼你在大學選讀特定外語?為何我們需要多重語言力?
Q2.在讀完文章後,你認為什 麼是語言管理?個人生涯規 劃中,從小學到大學,語言在人生階段扮演什麼角色? 你如何管理?又要管什麼?
Q3.「華語口語與表達」是屬 於哪種語言的研究範圍?
Q4.語言管理和「華語口語與表達」的關聯。
我讓同學們在BLOG裡回答我的提問,我的偏見呢?下週上課會配合第二週主題「共同語和方言」一起跟大家討論,因為看人數,課是開成了!感謝同學們拉人。
p.s. 03/03看選課人數又從11變為9人,高潮迭起,看來就是要等03/05見真章了!
我讓同學們在BLOG裡回答我的提問,我的偏見呢?下週上課會配合第二週主題「共同語和方言」一起跟大家討論,因為看人數,課是開成了!感謝同學們拉人。
p.s. 03/03看選課人數又從11變為9人,高潮迭起,看來就是要等03/05見真章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