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23日 星期六

106-1 華人社會與文化主題報告三:飲食

黃庭堅:「一日不讀書,言語乏味,三日不讀書,面目可憎(zen1)。」
週六早晨在MOD上看了一部澳洲紀錄片,《你有種族歧視嗎?》("The Truth about Racism"),十分好奇,同樣的實驗放在台灣會是怎麼樣?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最醜的也是。

週四也去聽了戴金惠教授的演講「具正念内觀之課堂活動設計」,「意義—連結—創新」是非常重要的。產生意義的連結不是僅對學生而言重要,對教師來說更是創新的基礎。



2017/12/20

這週先去印資料,晚了三分鐘到教室,還好教室還沒開XD 但本周還有語教的調查時間,所以第三組的報告確實被壓縮了一些。我想日後的報告,還是由報告組別的同學自己去借教室鑰匙,這樣大家都輕鬆些。

天氣越冷,同學們的姍姍來遲率就提高,身為老師也完全可以理解,溫暖的被窩有著不可說的力量,我也好想賴床。財金班的同學學到了「翹課」一詞,跟我說:「老師,你翹課,好不好?」當然不行啦!我可是上課才有薪水可以領的。

本週的飲食組PPT的中國風濃郁,水墨與窗花都很漂亮。他們不僅報告了動機,也介紹報告大綱──中國飲食、台灣飲食、比較與影響、小組討論,讓大家清楚報告順序。看了兩年同學們的報告,很確定這是應日系的傳統(雖然不是每位都會做),因為應日的同學會有此設計,我覺得這是很好的指引,讓聽眾知道自己可以期待聽到哪些內容,會更容易聚焦。

第一部分,嘉妤報告中國飲食,不得不說十分詳盡,可以看到安排的脈絡,從飲食文化史切入,帶進特點國菜五品(色香味意形)、食材六品(色香味意形養)、烹飪特點(選料、刀工、火候、調味),再來由討論「想到中國菜,第一個跳入腦海的料理」帶進八大菜系歷史、扎根海外的中國菜與最後收尾的怪奇料理(因時間安排,這影片可以被省略,但第一名的童子蛋終身難忘)。

圖片會給人暗示,可以不放,才能表現在場人員的真實想法;
但若確實是有目的地引導,放了則是增強連結。
因為我就受影響,麻辣鍋是我的第一反應。

講課是報告中最常見的形式,同學們放入影片、討論的小題目,增加了一些互動性及趣味性,不過多數資料是我們未必深入了解但都聽過的內容,所以我更建議用問題討論/圖像分類讓同學們自行推理分析,既可加深印象,又可提升互動性的層級。

台灣飲食的演變。
第二部分是方瑜的台灣飲食,報告內容約一半是課前閱讀資料,除了沒有的內容外,相關內容可直接討論,確認同學們是否理解,無須講述。再由台灣飲食的演變帶入飲食特色和常見飲食。其中,也有出現中國八大菜系融合期,這部分就可以直接帶入中國飲食一起報告,無須特地分兩部分。但我也可以了解同學如此安排,是藉由兩邊分別講述,再進行對比。方瑜在報告過程中忽略「做橋」,台灣常見藥膳後就突然出現夜市的問題討論。我感覺有點突兀,但在細想常見藥膳,夜市都會賣,如果能事先充分思考好連結,這裡的突兀感就會消失,反而是流暢地進入夜市的主題。時間如果充分,台灣必吃美食確實可以是這一部分的結尾,但不充足的情況下,則可省略。(不會念的字,不應該出現在報告中喔!否則觀眾就會很容易有獎者沒有準備好的感受。)

第三部分是立安的比較與影響,這部分其實是最核心的關鍵啊!但卻變成飆課形式了,小小可惜。最後提到眷村料理的前十名,實在很好玩,因為我就是外省家庭的小孩!其中只有合菜戴帽和醃篤鮮的名字沒聽過,但細看菜樣,我確確實實都嚐過,畢竟我也混過眷村七、八年啊!最後的影片從小騙到大,不如說吃的鄉愁,因為台灣沒有,只能以自己對家鄉食物的懷念和想像創新了。台灣就是那麼多元的大海綿啊!從原住民到新住民,這中間來來去去的每個人都在這個寶島留下了一絲軌跡。

八大菜系在台灣相近的倆倆結合。
山東菜在台灣留下平民料理;而江浙菜則應蔣家的關係躍升為國宴菜。

八大菜系:魯川粵閩蘇浙湘徽。
只有安徽菜在台灣沒有傳承,餐館極少,極有可能已融入江浙菜系,
或是因為徽菜以野味居多,難以重現。
補:改良徽菜 重油重色 重火侯

第四部份是毓鴻帶領的小組討論,共有四題:
1.各位現在早午晚餐出現都是中餐的頻率高嗎?如果三餐內幾乎都沒有吃到中餐,那原因是什麼呢?
2.在出現的這麼多種菜系中,你最想試試哪種菜系自己沒吃過的的料理呢?為什麼?
3.如果要向國際推廣台灣飲食文化,知道現在台灣已經有哪些做法了嗎?那你們會想怎麼推廣呢?
4.根據《台灣小吃的地方感製造》一文,當小吃被賦予地方之名時,地方背後的親密感與特殊意義也在飲食中產生。請同學說明如此取名還可能由於何者原因?並請同學試舉台灣還有哪些像這樣取名的小吃?(至少兩個)

Q1應該要討論一下啥是中餐:中式餐點,由下方小組討論的回答就知道,這裡面有些歧異在。蛋餅到底算不算中式?便當呢?我們的飲食混血混很多,在日常飲食中,要討論純中式的餐點,其實很困難。現代飲食西化,就以跟朋友聚餐為例,多是去一人一份的西式餐廳居多,而中式料理對我而言,反而是跟家人一起的回憶(無論是自己煮或是出去吃,中餐要費很多工)。

Q2我倒也沒啥執念,有緣遇到就吃吃看。Q3讓我想到老外看台灣的兩支影片:紐約拚觀光!台灣登時代廣場大螢幕第一次!紐約首屆台灣珍奶節,不僅透過各處的廣告、美食節,網路行銷本身就是一個利器。小組討論都是以總結形式進行,前三題沒有什麼疑問,倒是Q4的題目針對性較高,我覺得更適合放在第二部分的台灣飲食討論。但還是說說我想到的地名美食:玉里麵玉里橋頭臭豆腐、台北內湖永來豆漿(高雄三民區的店喔!)

小組回答:

第一組
1. 很高 因為沒錢 睡太晚或是要慶祝什麼特殊節日
2.
川菜 因為台灣的感覺不正統而且我們想吃辣
3.
製作觀光影片 請外國人代言
4
文化普遍性 台南擔仔麵 彰化肉圓

第四組
1-1不高
1-2
烹調過於繁雜
2-1
徽菜
2-2
沒吃過
3-1
台灣美食節
3-2
外語部落格.ig
4-1
可能因當地而有名,所以以地名為名,另外也擴展到各地,也許是希望各地遊子能吃到家鄉味(殊不知越來越走味?
4-2
池上便當、永和豆漿、大溪豆干

3 則留言:

  1. 台灣食食通:餛飩、抄手、雲吞、肉燕 一窺扁食的前世今生(一)
    https://youtu.be/4lLL7HAPk30
    台湾の国民食・牛肉麺(Beef Noodle Soup)
    https://youtu.be/ETJ6b3HQoLw
    冬至不吃湯圓 澎湖瘋"雞母狗"
    https://youtu.be/HO0Fu5bv4EI

    回覆刪除
  2. 網誌管理員已經移除這則留言。

    回覆刪除
  3. 部落美味醃豬肉 耆老公開秘訣
    https://youtu.be/-He2cvrq2E0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