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12日 星期四

106-1 華人社會與文化──華語師資題目分析

啊啊啊~~好難想像已經開學五週了,照理說應該要找到上課的節奏才是,但開學同時先上了兩週日本營隊課,再不停地趕翻譯稿,上周又放了幾天雙十連假,到現在都還沒抓住自己做事的步調,真是令我小小煩惱啊!但日子還是得過,書還是要繼續看下去!

Believe in oneself.
No hay necesitad de convencer a otros.
No tiene que luchar para persuadir. 
ありのままの自分が大切にします,그게 야。

我覺得今年的雙十設計超可愛的,是台南後壁的茄芷袋
圖片出處:2017國慶花車主題樂園

「親屬是人們基於血緣或婚姻而來的社會關係連結。.這個關於『親屬』一詞條理清晰的標準解釋,面對當代社會,家的組成與形式的多元多樣,季父母關係以及新的生殖科技,或者收養案例的層出不窮,已經變得不再只有一套既定的行為規則,反而比較是生活中一連串的經歷、抉擇與實作過程。

Janet Carsten而言,『關係(relatedness)』的形成並非天生命定,而是文化建構和建立在日常生活的實踐中。關係是一種動態的形成『親屬(kinship)』的過程,而這些關係的聯結有其社會文化的特性在其中。......這些做法(非傳統)常常遵循/或挑戰了傳統家庭生活的期望以及形成方式,但這些『成家』的作為來自於對『家』的想像(與意象)。.......想像與意象所映射出來的視域,使得想像與意象成為某種可以辯論,能夠產生對話的空間、場域。而且這樣的空間......類近於Walter Benjamin所提出的辯證意象(dialectical image)的概念,一種關於經驗(experience)、覺知(awakening)與闡述(illumination)的動態過程,以及(這個辯證意象)來自於行動並且它本身就是一種行動。引申Benjamin的辯證意象,可以導出想像與意象所夾帶的動能,將是人們對其生活世界帶來新秩序的關鍵要素。」

摘自《21世紀的家:臺灣的家何去何從?》〈第四章 跨性別者的成家之道〉。
剛好這一篇和課程在討論社會文化的定義有某些類似之處,就放在這裡提醒自己。我覺得這本書雖然是較生硬的學術文章集合,但部分議題對我而言確實很有趣,所以我還是讀了以下三章:
第 2 章 在一群沒有家的人身上探問什麼是「家」/黃嬡齡 (長住醫療機構的精神病患
第 3 章 失序的「家」:法國亂倫性侵倖存者的家庭經驗/彭仁郁
第 4 章 跨性別者的成家之道/林文玲

到底要不要再去念個社會學相關的碩士班呢?這一、兩年開始思考這個新問題,搜尋一下南部地區的碩士班,嘟嘟好中山大學2016/10/12推甄107學年度的報名截止,但是要立馬拿出大學歷年成績單和學業成績總名次證明,怎麼都不可能,然後要生出一個研究計畫書實在太難了,有太多有興趣的議題,所以考慮108學年度再戰吧!


2017/10/11

才過一天來寫就已經腦海一片空白,到了一定年紀(人生的1/2左右),晚睡真的超傷記憶力。不過,沒忘記自己決定輕鬆帶過前兩周定義沒討論到的問題,所以跳過PPT,直接用自己的BLOG秀給同學們看。當然還是要小結一下:每個人因為自身背景、習慣、角度的不同,僅能以自身所在之處,給予定義和解讀。換一批人,就會有不一樣的說法,所以無需執著於所謂的『正確/客觀』。」每個人都是帶著名為「自己」的濾鏡看事物。


我換圖了XD,原本是用鴨子/兔子
雖然把答案也給同學們看過,但還是多嘴說一下。
這世界可以是非黑即白,可以是又黑又白,也可以是不黑不白。
我們的選擇絕對不是只有兩種(二元論)。
出處:你先注意到什麼?


這個主題與上學年一樣,我沒特別做變化,一樣是問同學們做了考古題沒有,多數人沒做,但有兩、三位印出來做了考題,此時真是有些感動。

教學操作還是一樣:
¨收起試題,依照你的「印象」,回答下列的問題。

1.考古題的題型,有哪幾種?請說明。
2.考古題的類型,有哪一些?請說明。
3.華語師資〈華人社會與文化〉是考哪一科的內容?


但這次沒什怨念,就讓大家試試。畢竟考試是華人的精髓。就算沒考過華人社會與文化,但對考試也還是很有sense的。今年沒做小考卷,直接讓大家寫在PPT講義裡。這次一樣也提問為何第一屆的申論題被消滅了?!是有一種消滅不同聲音之感,最好大家都照差不多的標準接受評分,考試的SOP是利也是弊啊!小考結束,就來討論,因為提供同學們TOCFL的閱讀免費試題,再加上部分同學沒做考古題,所以延長小組討論時間,變成30分鐘。我也剛好趁下課時間,去尋找我的史迪奇小手帕,夏天沒有小手帕真的不行啊!

小白板還是持續使用,但只挑1-2題寫。
不像之前讓大家全部擠進去寫了,但上台報告時還是四題都要說。
第2題應該要讓大家把答案查出來後再解釋一下,這樣就順便學習一下。

我的講義越來越簡短,把上學年分成兩次討論的問題合併。這次只有5頁,但合併的這張PPT有點擠啊!

小白板吸在黑板上,大家的分類就一目瞭然,這裡的分類是下周課的引子。


01組(沒有2、4題?)
A1. 國文歷史 兩岸文化 歷史故事 習俗節慶 地理 民族 信仰 民間故事 
A3. 第一部份第20: 麵湯說明華人飲食習慣
第一部份第
2: 三口人(現代文化多小家庭)
38
: 華人時間觀念不太會遲到太多
7: 學生按步就班 鮮少表達自己意見
12: 華人書法文化
(第02組 沒上傳?)

03
A1.典籍,時事,藝術,習俗,歷史,古文詩詞,建築(地理),書法,公民,戲曲,書信。
A2.13.東南亞諸國自古以來與中國往來密切,其中古代稱為「扶南」的是現在哪一個國家? D.柬埔寨。
A3.第十大題文章題。隱形文化:貧困家庭為改變地位,送小孩出國讀書。顯示: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概念。導致小孩變成書呆子。其實小孩都有各自的長處,企業主必須從源頭開始改變,採用擁有各別特色的年輕人。
A4.華語教師:些許冷門,崇尚標準答案。外籍學生:題目較活用,生活。因為我們比較制度化,而外籍學生較自由。

04

Q1:文學/時事/文化/史地/應用/禮俗
Q2:2017年第28題。困難點在用必須知道選項中文學的大致內容。
Q3:20題,有男左女右的隱形文化,我們認為古代帝王左邊都會坐最高的臣子等,所以左邊的地位會較高。
Q4:外籍學生與華語教師的考試內容差別在於,外籍生較多活用的題型,而華語教師的題目也有類似的題目但又更為深入


每一年都跟同學們一起做新考題,我平均還是會錯5-10題,看來也只好期望自己「活到老;學到老」了。

第四題,最主要想討論華語教師考試和教學上的「學用落差」,但自己題目設計得不太好,反而變成華語教師和外籍學生相比了!在外籍生這一面,其實我覺得TOCFL和坊間的華語教學書籍,以及語言教學中心還算相輔相成,TOCFL確實是考外籍生的語言理解及使用能力。

補:顏擇雅〈會念書小孩的難題〉(寫到學用落差,就想到雞排博士)
  柯文哲〈我們急需人格教育〉

反觀華語教師的「華人社會與文化」的考題,8成以上不會教外籍學生,剩下的2成左右(如節慶風俗、宗教習慣、社會關係等)則是跟著教材出現。我也只能勉勵大家,把在「華人社會與文化」考題裡學到、讀到的當成冷知識(也許日後教高級班可用),並在考前要多讀很多冷知識,just in case!!畢竟一證在手,還是希望無窮!


1 則留言:

  1. 國際移動力的培養
    http://kunliang2006.pixnet.net/blog/post/9669886-%E5%9C%8B%E9%9A%9B%E7%A7%BB%E5%8B%95%E5%8A%9B%E7%9A%84%E5%9F%B9%E9%A4%8A
    【超明觀點】12年國教 給孩子國際移動力
    http://www.englishforlife.com.tw/news_detail.php?nid=NID102040900125
    華人、台灣人、中國人?交換之後我學到,真正重要的是「尊重人」
    https://crossing.cw.com.tw/blogTopic.action?id=505&nid=6520
    考試重「質」不重量! 芬蘭考大學長達三週
    https://youtu.be/R-6Yf3y9aGs
    全球中文熱! 華語師年薪百萬起跳
    (這種標題會害人不淺啊!拿百萬年薪的,能有幾個啊?)
    https://youtu.be/xf89_Wso0MU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