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18日 星期六

華語口語與表達──小組報告(二)及總結

同學:

        時間飛得超快,一眨眼這學期就已經尾聲,下周就要期末考了,我很期待各位自我評量的分數。這樣的權力下放,不是每位老師都給,而各位的部落格成績,誠如課堂所說,只要準時,分數就是80起跳,然後按照各位寫的內容往上加。期中考的部分,我真的也已經盡力了,我一直覺得我比較像校長兼撞鐘,每周幫各位解釋解釋課程,登記登記分數啊!

        祝
期末考順利



2016/06/15 課程紀錄

今天不知怎麼了,大家都姍姍來遲,不是報告的日子嗎?
而且今天還風和日麗大太陽,不像前幾天狂風暴雨。

這禮拜一到學校上課,騎車來回的路程就看到4起車禍,最後一起還是騎在我隔壁的機車去撞剛停在路旁汽車,活生生地把我嚇了一大跳,車頭歪了一下,還好旁邊沒別的車了。天雨路滑啊!剎車的距離要更長點,真的拜託汽車施主不要貪方便路邊/路口臨停,有很多車禍是因為視線被擋、反應不及而發生的。

離題了XD
今天報告的組別和上課的同學都有一種慵懶的氣氛啊!
兩個報告的組別都有同學遲到,哎呀呀!這個怎麼好?因為我也要總結報告啊!原本預設同學們說完,我還有至少40分鐘,但等了10分鐘後,兩組仍然未能開始的情形下,我就先上了堂說了,剛好冠織10:30後要陪同學去遠方簽約所以請假,先聽一下自評該怎麼寫也好。

對於請假(尤其事假→可以喬喬看的事)這件事,我不特別鼓勵,畢竟你是付了學費來上課的,你其實已經預付現金來買上課的時間了。

不過,學生若是真的要請假,或不請直接翹課,我是都不會攔阻的,因為你的心不在這裡,我硬把你留著也沒用。大家都是18歲以上成年人(目前還沒人跟我反映他是跳級的),你的行為當然自行負責,我的課程出席也算分數,所以只要來信/來電/當面請假的人還是會有基本分數,沒請假的就不好意思啦!因為你沒盡到告知我你不來上課的義務。

目前為止,我的課都是小班人數15-18人左右,所以同學們我都認識啊!只要給我2-3周的時間,我就可以把人和名字對起來了!通常沒來上課也沒請假的同學,基本上我都會問一下同組同學了解情況。

補:曾經有一次開會,聽到一則駭人聽聞的真實故事──
一名老師有一次上課沒點名,剛好有一位同學沒出現,那位同學剛好又出了車禍,(怪獸)家長跑來學校說:上課怎麼可以不點名,不關心學生沒來上課,我家小孩在他該上課的時間出車禍,老師要怎麼負責......(臉上100條線)

參考閱讀
〈老師,你為什麼不點名〉→李教授的「不點名」觀點和我一致。
〈你有翹課的義務〉→這標題好聳動喔!其實是給教授的勸世文。

今天這堂課有最後的四件事──

•1.個人部落格篇數
•2.個人自我評量(BLOG)
•3.教學意見調查
•4.華語口語與表達總結

每周Blog + 自我評量總共15篇,這次會從14篇中選10篇(較多同學完成的周別)來算成績。

關於自我評量的題目,是參考以前研究所課程,還有自己教書這些年的一點點想法而成。這個評量不僅可以讓我瞭解學生對這門課的想法,更重要的是獲得同學們的意見。
畢竟多數時候,就算同學寫教學意見調查表,也較少有人願意打字,寫一下一學期下來,老師有沒有可以改進的地方,不一定是不好的,而是在於怎樣的教學設計能幫助各位學得更順利、更愉快。除了意見,我還是如果可以學以致用,大家一定都會很開心,如果不能學以致用,也當自己增廣見聞,了解不同領域的內容。

補:有2-3位同學不懂何為「教學評量」,這部分其實是教師給學生的學習檢核方式,最常見的就是──期中考和期末考,中小學就是段考。

期中考是所謂的「形成性評量」,也就是在教學歷程中,教師對教學安排及對學生學習表現所進行的評量方式。學生面是檢測每階段的學習問題與該階段的成效,而教師面則執行針對學生學習問題的教學修正。
所以在我的課堂中,同學們要針對上課時,我所用的評量方式來檢核這門課帶給你的影響,因為我極少考試,每次上課的一個主題,就使用「個人發表、小組討論、小組發表、教師整合」的模式進行同學對學習內容的理解。

期末考是「總結性評量」,在所有教學活動都結束後實施,目的是要確定教學目標達成。本學期的總結性評量是「現代漢語的Coggle口語表達報告」,是口語測驗。
BTW,我在05/11所考的期中考也可視為標準化的成就測驗(總結性評量),因為測驗的目的就是《漢語音韻與口語表達》一書學習的成果。

參考資料:台南大學黃國禎老師講義
                    學習進展:形成性評量與總結性評量之整合架構


開始前,冠織把上周的小禮物──巧克力,先發送給贏得PK賽的語欣。

我將自己的總結留在同學們報告後,就先請第二組同學開始。
第二組的Coggle用星星表示他們圖表構成,沒有整張圖的連結,他們也是截圖進行介紹。
我很欣賞最後的比較部分,很清楚的交代這學期一系列的過程,覺得比較特別的部分是語法,因為我其實只花了1小時稍稍介紹而已,那畢竟是漢語語言學/語用學的範疇,我沒多著墨。

介紹完比較後,進行「流行語算是中文嗎?」、「真正的中文是?」題目討論。
我覺得流行語「是」中文,然後,真正的中文是指「只要是說華語的地區使用的華語」就是真中文。這兩題意涵頗模糊,其實很需要出題者細緻地定義,如:流行語是哪些用語或是哪個地區的用法?

聽完同學們回答後,政耀也提出他們這組對第2題的意見,有人認同,有人不認同,不認同的原因在於流行語屬於次文化,並不會傳承下去......這裡其實有個邏輯矛盾,只要傳承下去就是中文,但流行語不用看是哪種語言,如果是從外國文化借來,而且大家都用,算不算中文?如:O不Ok?

接著的活動是「你敢再中文點(看到這寫法時,第一反應是「今天的天空很希臘→轉品修辭」)?!」報告同學準備了很多不同地區的詞彙,讓大家猜意思。
只是可惜了,講義印製時沒注意,把答案印出來了。此時猜測就沒有意義了,我建議倒不如大家來推測,為何兩地間會有這樣使用上的差別。活動從猜題變成討論,配上宜庭講解,也很有意思。最後一張PPT沒有破梗,有中國、台灣、香港、馬來西亞4個地區的華語詞彙。

整體而言,活動其實很有意思,只是設想沒有太周全,如第一部分,若要猜測台灣地區相對用法,我建議可用例句引導,有了相對的情境,好猜也更簡單理解。第2組也都還是一年級的小弟弟、小妹妹組,對於報告,還需要多多觀摩認識,再來是他們的音色都很不錯,真的可以好好練習發音,讓報告更多一分吸引。





接下來是最後第4組的報告,由一位大姊姊和兩位小妹妹組成的隊伍。
原則上,這組頗有組織,介紹Coggle時,組員們也會互相幫忙補充,在介紹的同時,他們也提醒同學那些部分跟他們活動有關,但在介紹的某些細節上,與其硬記內容,不如適時放上實例作為報告的引導,如:外來語使用詞彙及各地華語腔調的YouTube視頻。

她們也設計了兩個小活動──
1.小組搶答四題
2.你從哪裡來(聽出各國口音特色)?

小組搶答的活動,其實除了請同學回答、PPT顯示外,報告者也需要再解釋收尾。
至於你從哪裡來的活動,我原以為學生真的找了中美台日四國的同學錄音,沒想到是當場讓同學抽籤,抽到的同學要出來模仿該國的口音。這個活動如果真的是各個國家的同學錄音,比較貼近這學期所學,但是請同學揣摩也蠻有趣的,可以知道同學們有沒有認真上課,知道美國和日本同學的特色是什麼。

謝謝雅馨寫的內容,我會期許自己繼續保持這樣的風格:D

最後對於做這份Coggle口語表達報告,我有個簡單的想法,其實這份報告與寫三段式作文有異曲同工之妙。三段式作文的結構──起、承、合,在一般的簡短的演說中,例如TedTalk,也有類似的風格。而清楚吸引人的報告、演講或作文,一重對象;二重邏輯;三重實例;四重精簡,把握這四點,運用起、承、合的結構,連貫一致,相信大家都可以輕鬆KO。




我的總結分兩部分,第一部分是期中考後的教學,這裡沒有畫在Coggle圖中,第二部分則與同學們相同,是期中考前所有關於現代漢語的細節,經由Coggle介紹。我將將這學期10週語音學相關課程,分成5個部分畫成Coggle。我也學語欣截圖,一一介紹。





這門課的主軸架構是建構在「華語口語與表達」的理論上(尤其是口語發音),而非實際應用,因為是第一次教,所以我自己也在摸索,但回歸初心,所有的學習最終若都要回到「學以致用」的話,確實有其需要修正之處。

最後,做為建議,以及日後課程參考,我推薦大家閱讀和欣賞──

1.大學生了沒完整版──大學生口條訓練班
聲音表達教師周震宇老師教了許多實用的練習策略,很值得參考。

2.六個邏輯步驟,再複雜的事都能講清楚!
邏輯邏輯,做好多事都需要它啊!

3.訓練「獨立思考」最好的方法是寫作,而不只是閱讀要能清楚地表達,除了訓練口條外,更要緊的是獨立思考、形成個人觀點,再用邏輯說服別人。

都看完了嗎?不是只看,請自己練習寫作,並找個人分享後,再放快樂暑假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