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8日 星期五

106-2 華語口語與表達──小組報告(二)聲調

節錄公視〈一字千金〉:根據統計一般成人日常生活所需的基本字彙為 2,328 字,而台灣小學六年級生的平均識字量多了一千字,大約在3300字左右,小一至小五之間的識字成長最為快速,小六之後則趨於平緩。

這週上課因為同學的活動設計,提到字本位和詞本位(漢語語言的基本結構是字還是詞呢?也有學者使用語素概念),剛好講到一般生活夠用的識字量是2000多,〈一字千金〉就出現數據了。但查了一下這數據是1994年時任台師大成教所的黃富順教授做的研究,近期都沒有人再做新的研究嗎?真好奇,但沒有好奇到要自己做XD


我個人稍偏向「詞本位」,畢竟我們有複音詞裡的連綿詞,如:糊塗(拆成「糊」和「塗」之後,跟糊塗的意義一點關係也沒有),又或是外文翻譯的外來語,如:布宜諾斯艾利斯(Buenos Aires,阿根廷,直譯是「好空氣/新鮮的空氣」),把翻譯的詞拆開來看字義,並無法傳達其本來的語意。

但中文基本上每一單字都有它獨立的語義在,很多字就是有詞的概念,所以知道單字字義確實也能夠理解未學過的詞,如:(討)厭食(物)症(狀),就等於不吃東西的病。畢竟漢語在語音上,就是單音節,是由一個主要元音為主體,結合成語言的單位,即可構成完整語義的詞彙。所以一個方塊在多數情況下,既可以是字,也可以是詞。

看完漢語教學的詞本位與字本位之對立 ,與其說兩者對立(學術界吧),我倒覺得我在教學的情境裡,字本位和詞本位從來也沒對立過。初級口語教學先用詞本位進行,等寫到一定份量的字後,再帶入字本位概念,但我極少從常用部首開始教學,是讓學生觀察字裡面,重複出現的部件,順帶提部件意義(能記就記),讓他們理解雖然總是有新字要學,但極多都已經出現過了。等到最常見的20個部首都出現過後,我才會補充40 common Chinese radicals。當代中文課程也是在第一冊第四課的補充中,放入35個常見部首表。學到B1L4,就至少已經學了150個詞,至少有200-250個字可以觀察了。

〈一字千金〉是我吃早餐時的娛樂啊!現在都打字,要寫字還真的不容易呀!




2018/06/06

這週一開始是填問卷,佔去了一些時間。教學評鑑,真的要請同學填好、填滿,這關乎到兼任教師的續聘(我這學期開始申請講師證之路,評鑑也是重要的憑據,感謝蘭香姊的幫忙,原本以為因為併校事宜不得不延後),當然還有課程修改。你的建議能讓後人少走一點你覺得的辛苦路,老師也可以不被後人埋怨啊! 

Coggle的部分真是太快速地帶過了,看一遍每個小組的Coggle就等於再複習課堂內容一次啊!大概是因為問卷的關係,Coggle後就是聽前進樂團的〈對不起,我的中文不好〉,並帶進課堂討論(沒有介紹組員,也沒有目標對象的設定)。我覺得提問很值得思考呢!到底中文歌教學是不是必要的呢?



Q1.聲調確實不顯著,因為有音樂,但發音(咬字)多少會影響。聽費玉清和以前的周杰倫,聽費的不費力,但周的很吃力。詞彙是學得最多的,不懂的總是多一點,但會用多少是題外話。

Q2.沒想到選了歌,還要唱,沒有先提,我就建議直接YouTube找歌來聽。聽歌的時候,品綺和筱祁只稍微對談關於能教什麼,後面沒有做個小總結。這裡我倒是想到,讓選歌的人來說這首歌能教/學/複習什麼,是句型、詞彙、語法點等。對於初級的學習者而言,選歌、教歌當然還是要選句型簡單、副歌重複率高的歌曲。

但我現在在課堂上,不教歌了,只放歌(上學期疑似還很認真地寫歌名和歌手給他們)。學生只要聽到好聽的、喜歡的,都會自己主動找來聽、自己學。學期課程不會特別教,畢竟上課都來不及了,還聽什麼歌XD。但營隊課會,因為是短暫來台,回國後就未必會接觸到那麼多中文歌,所以我都挑很有台灣特色的歌手(謝金燕、王彩樺、八三夭、玖壹壹、大支、五月天等)、歌曲,讓外籍營隊生學學台灣特有詞彙。漢語的詞彙,每個說華語的地區都有自己的特色,別的華語區的人未必懂。

聲調教學,這組用了最經典的看牙醫故事。這故事我知道很久了,但第一次看到有人演出來,配上肢體動作(忘記拍照了,我覺得徵得同學同意後,以後應該要用直播的),一有情境,聲調馬上就活靈活現,感覺超好學。
一聲平舉手;二聲做志村健アーイン雙手版(注意方向);三聲手插腰蹲一下;四聲跺右腳。

寫部落格發現「麻」是用大麻的「麻」。大麻在台灣不常見,聯合國班我大概會用「腳麻」的圖,
但若對象都是英語系學習者的話,大麻確實蠻合理的,因為在英、美都合法。
移,我會用「阿姨」,在台灣稱呼年長女性常用;易,我則會用數字「億」100,000,000。

接下來就馬上進入聲調練習,練一遍,就分兩組面對面比賽了!這方法蠻適合有助教的營隊使用,人數多老師自己一人是沒辦法全部同時看的,得想老師出題,有些同學比,有些同學當糾察隊的方式。這比賽複習時用也不錯,可讓學生自己出題。

我一開始出題,會先從好辨識的一、四聲下手,然後再二聲、三聲,最後在混著出,減少一聽馬上就出錯的心理壓力,看同學們玩的時候,離發話者比較遠的人也會聽不太清楚,而把三聲當二聲,就別提外籍生了。玩完單一字,就要玩句子,念句子的時候,要記得斷詞,幫學生練習中文詞組的概念。

最後一個活動,我想應該是參考Frances Fu老師的遊戲,但同學們在詞彙上做了改變(原來是「偷撿買送」,第二字換掉了,是要避開上聲變調的規則吧)。換是換了,答句也變成「扇子是偷來的。」答句怎麼樣都得有個「是」,明明問句是沒有的,這裡可是個很好用的強調句型「是......的」,在口語問句裡是很容易被省略,但回答卻一定得有。V來表示動作朝著發話者的所在處(來去在中文裡很重要啊)。

詞彙配上圖片的意義很清楚,偷來的、贏來的、買來的,都沒有問題,唯獨「送來的」語用情境和圖片(送禮物)不能配合。圖片換成宅配叮咚叮咚就可以了,或是四聲詞彙和圖換成「寄」也可以。

當然,還有一個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換句型。答句不要用「V來」,把主詞放進去就好了!
扇子是我偷的;扇子是我贏的;扇子是我買的;扇子是他送的。

或是改成主題句的句型,口語可省略「是」:
扇子,(是)我偷的;扇子,(是)我贏的;扇子,(是)我買的;扇子,(是)他送的。

這組同學還是忘了小結,結束最快的方法就是給作業,品綺問只能給作業嗎?當然不是,時間安排充分的話,是把今天做過的讓學生再複習一次,以這週聲調為例,可以請學生把四聲的故事和動作,再講一次、做一次,他們自己做總結。(功課還可以讓他們自己想一個聲調的故事XD)

建議:答句還是給個句型。
有同學提到字體的使用可用楷書。



※不小心又要題外話。只要是發生在我寫BLOG時的事情,多半都會被我留下紀錄。

學生的自我介紹,「......我爸爸是醫生,我媽媽是賣家。」我把賣家改成商人,她私訊問我:「The word 商人 can use with both man and woman ? For example: 我的母親是商人。」此問一出,我就忍不住碎碎念了。

第一,從學生的提問就知道她使用翻譯法,翻譯法沒問題,是個人學習習慣,但她用英語翻中文,而不是自己的母語。這問題總是無解的,因為在台灣,華語教科書的主流是英語,很多學生反而英文變得比中文好(老葉的日本學生說在台灣是先學英文,才學中文,這裡真的就是給老師們反思了)。但用英語的邏輯想中文,很多時候是一點都不通的。語言學習,要練習用目標語言思考,學外文一開始難免會用自己的母語想,但若要進步,真的要用目標語的語言文化來進行。

第二,這提問牽涉到性別議題。當然也有上述一的語言邏輯,既然她用英語問我,講解這概念會有很多她沒學過的字,我又不會她的母語,她懂得我寫中文,不懂的只好使用英語回覆。我先用語言邏輯的方式回答:

「是的,男人和女人都可以用商人。 Generally speaking, 商人 used to be men going out to do business, so nowadays when we talk about 商人, we still think that they are men, 可是中文字不一樣,商的意思是 business,人是person, people,沒有男生、女生。」

一般我只會解釋到這裡,但沒想到她居然又問:If I want to say , my mother is a business woman
How could I say in Chinese? 意思是我得把性別議題講出來......那真的只有英文了。

Think in Chinese, not in English. 

English has words for men(businessman, chairman,etc) before women(business woman, chair woman are new words in English). From that perspective, English user used to think men are superior(now in their culture, gender discrimination is still common but not always). Modern Chinese under the influence of western culture, women also step out, that's why we use 妳 and 她, they are invented in the beginning of 20th century. We used to use 你 and 他 for both genders, because we are all human.
(我在想,搞不好人字邊,是給人類的,也許是我的想像也不一定。搞不好,當時「人」字,是男人限定。)

中文在19世紀後期,20世紀初期,字出現了性別意識(她),是受西方文化影響的,原本我們的文化中女性詞彙並不常見,常見的倒是貶抑詞居多,如:姦、奸、奴、姘等,「好」看起來好,但前提是要生的出兒子(好啦!這裡就是每次聽演討會時,講者頭頭是道,我很容易就被說服的地方。但聽完再想,有時候就會覺得怪怪的。就是「取樣」的問題,講者的取樣一定都是採取對他有利的例子。這裡真的要做的話,就要拿出字典去算貶抑詞的比例)。

原本女字的象形,連站著都不是,是跪著的。西方文化讓東方女性出了頭,但東西方文化骨子裡對女性的不平等,現在都還看得見。

補:陰性或陽性?女性詞彙與男性詞彙



2 則留言:

  1. https://youtu.be/5EcOZwGxsUk
    漢語拼音的聲調
    https://youtu.be/10p2AHD9hmE
    Four Tones-Learn Chinese Mandarin speak-Learning Chinese
    https://youtu.be/3wV8B4bx1lM
    Learn Chinese Tone Pairs: How to Practice and Master Mandarin Tones
    https://youtu.be/bkMQXFOqyQA
    TPR

    回覆刪除
  2. 漢語尋源問四聲
    https://www.hkcnews.com/article/12159/%E5%BB%A3%E6%9D%B1%E8%A9%B1-%E6%AF%8D%E8%AA%9E-12450/%E6%BC%A2%E8%AA%9E%E5%B0%8B%E6%BA%90%E5%95%8F%E5%9B%9B%E8%81%B2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