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學期開課,除了有面對新學生的興奮之情外,也有面對新教材的緊張。雖然心理感覺沒什麼,但有壓力時,我的喉嚨就出現狀況,咳嗽是最明顯的啦!
這學期,學校除了教學課程外之外,也提供老師一個新的選項ZUVIO雲端教學即時系統,這系統的目的非常明確的就是讓科技融入課程。我不討厭科技融入,與其避免學生使用手機,不如看成手機就是生活的一部分,怎樣都少不了(但我常會忘記帶出門XD)。因為手機確實方便,但在使用初期都需要經過一番掙扎和實驗,才能找到和課程結合的最佳辦法,這學期就請大家初期辛苦點地準備吧!
今天收信居然還可以預約小老師教學,雖然我只用了兩節課四小時,就已經很想給回饋:可以新增追蹤修訂、加入註解或給予反饋的功能(讓我改考卷和作業輕鬆點),以及外語介面,可以給外籍生使用(廠商也許忽略其實各個大學都有為數不少的外籍生)。
2017/09/20課程
Stanley Milgram《服從權威:有多少罪惡,假服從之名而行》
服從的本質「在於一個人把自己視為執行他人期望的工具,因此不再認為必須為自己的行為負責。」換言之,服從除了不思辯自己的行為以外,更深沉的意涵在於規避自己的責任和自主性,而選擇追求強人或權威。
開始寫紀錄前,這段話是要提醒同學們和我自己,強人和權威在某些領域中,確實指的是單一個體,但它進到社會文化的脈絡裡時,即可衍伸成群體裏的多數人遵行的權勢威望或規則,它可以有很多名字──主流、大宗、大眾(從眾)、熱門等,在很多時候,我們都會不由自主地跟隨,而不覺有異。遇到任何人、事、物,記得不停地問自己:「真的是這樣嗎?」,而不是一昧地接受而已。
105-1也討論想像和印象的影片,所以我想我的BLOG會越來越偏重在教學省思上,也就是我自己對於這堂課操作的想像和實際上課執行的落差上。禮拜二收信知道有ZUVIO就躍躍欲試,但在開學第二周,前面還是免不了再次交代這門課該做的事,雖然來的人都第一周一樣,還少了一些XD
這學期新增了一篇閱讀是「新世紀的社會與文化」系列叢書總序。看到這套書的第三輯時,小小驚艷了一下,因為是《什麼是地方社會?》,這不就跟我的課程主軸不謀而合嗎?但實際翻閱,是以論文合輯方式出版的書,那麼在課堂上就稍微難以操作,因為前兩學年的學生給的回饋是──希望閱讀不要超過五頁以上。雖然我沒真的完全照做,畢竟作者要寫多長,也不是我能阻止的,但能盡量挑簡短些、不造成閱讀負擔的內容,也是我的目標。畢竟同學們來上課,我也希望每個人都能以沒有太過負擔的方式互相討論、學習。
唉......講白話些,就算沒有閱讀,哪個華人不能「借題發揮」,這點是華人文化的長處,也是短處啊!只望大家不要落入「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的困境裡。
這學期丟了兩個大題,一舊一新:
閱1-1.〈族裔想像與文化想像:美國華裔青年的新年文化〉
1.你對臺灣人民農曆春節的印象
2.你對美國華人農曆春節的想像
閱1-2. 21世紀的地方社會:多重地方認同下的社群性與社會想像
•鄭捷捷運隨機殺人事件 這學期丟了兩個大題,一舊一新:
閱1-1.〈族裔想像與文化想像:美國華裔青年的新年文化〉
1.你對臺灣人民農曆春節的印象
2.你對美國華人農曆春節的想像
閱1-2. 21世紀的地方社會:多重地方認同下的社群性與社會想像
3.你是否記得新聞媒體在第一時間的報導為何?
4.為何媒體在第一時間會這樣報導?
5.又為何確定不是該原因後,要再歸咎其他原因(電玩)?
6.你對出現隨機殺人兇手的社會印象如何?
因為很想試試ZUVIO,所以就讓大家在ZUVIO裡發表個人意見,但平常操作都是讓學生們互相討論,所以變成打字後反而教室好安靜,都沒有聲音,也沒有討論,然後大家認真回答也要花不少時間,不太可能3分鐘內結束,那麼ZUVIO在個人意見這裡就是不能用啦!不符合本人上課風格XD
上課時雖然六題我都帶過了,但是總覺得跟小組討論的問題搭不上邊,和旁聽的韋伶討論一下去年上課的情形,就發現自己在討論時沒做好連結的梗,因為設計的題目本身看起來都和文化認同和想像沒有太大關聯,真是個大失誤啊!
問題1、2探討的是,你處在華人社會文化裡的經驗所留下的節慶印象,和你透過閱讀、影像對他國社會文化裡的華人社會文化所產生的節慶想像。同樣地,若你是那個在異地的華人,或華人後代,你對你原本的母國社會文化有多大程度的認同感,以及有什麼樣的想像?
問題3-5,是以鄭捷隨機殺人事件作為引子,探討為何我們的社會文化對於殺人者有特定的文化想像(醉漢、精神疾病等,不然怎麼可能有人「就是想殺人)?華人社會文化習慣以貼標籤找出原因的模式,讓大家找到安身立命之所(合理化所發生之事)。接著,透過問題6要同學們思考自己對這樣的社會文化,你的認同又是怎樣?
雖然課前,在腦子裡都想過一次,但在實際課堂中的突發情形(ZUVIO的說明及實用狀況),真的蠻容易讓腦子一片空白,然後課時不夠,只想快進到下一步,就省略太多沒說了。不過,沒想到這樣沒頭沒腦地就到了小組討論,同學們也沒有疑義,安然地討論完畢啊!華人的「借題發揮」果真不容小覷。還好跟韋伶對談一下,也讓我在小組發表後,我的綜合討論前,快速地把個人意見及小組討論間的問題做個連結。(因為自己把自己的程序殺了個措手不及,所以連報告時要介紹一下自己小組同學這件事都被省略了。)
小組討論的題目,上學年的歡樂第三題(臺灣及高雄的文化符號代表)被我抽換成嚴肅的第三題,今年華人社會與文化的閱讀議題確實也嚴肅了些,因為加入了性別相關的閱讀內容。
Q2. 閱1-1中,春聯(文化符號)具有什麼代表春節(文化想像)的功能?親屬稱謂的文化想像與氛圍又是什麼?
Q3.閱1-2中,為何護家盟對同性婚姻有那麼多的想像?而鄭捷事件卻被視為個人或家庭責任,與社會無關?這兩者間的關鍵為何?
寫到這裡,回頭去看自己前兩年教學的內容,原來腦子真的會騙人,總以為自己寫過,可以看到自己以往思考的邏輯,殊不知根本沒寫啊!原來我的課程在去年自己轉了個彎,換了方式上課和書寫XD
Q1裡,新增了今年看到Andrew Soloman的"Love, no matter what"02:46-09:02,所討論的水平認同及垂直認同(內文identity翻譯為「身分」),完全符合同一家庭的成員裡,大家有沒有相同認同的文化認同的問題討論。
補:《背離親緣:那些與眾不同的孩子,他們的父母,以及他們尋找身分認同的故事》讀後感
Q1裡,新增了今年看到Andrew Soloman的"Love, no matter what"02:46-09:02,所討論的水平認同及垂直認同(內文identity翻譯為「身分」),完全符合同一家庭的成員裡,大家有沒有相同認同的文化認同的問題討論。
補:《背離親緣:那些與眾不同的孩子,他們的父母,以及他們尋找身分認同的故事》讀後感
再來說說我的第三題,這又是個設計不良的題目啊!寫得太簡略,漏了一句。
Q3.為何護家盟對同性婚姻有那麼多的想像?「明明婚姻是兩個人的事,卻被擴大成社會事件(全民公投)?」而鄭捷事件卻被視為個人或家庭責任,與社會無關?這兩者間的關鍵為何?
Q3.為何護家盟對同性婚姻有那麼多的想像?「明明婚姻是兩個人的事,卻被擴大成社會事件(全民公投)?」而鄭捷事件卻被視為個人或家庭責任,與社會無關?這兩者間的關鍵為何?
雖然我出題出得不好,但每一組的回答也都超越我的想像,果真三人行必有我師焉!10多個人就更不用說了!
我自己的想法很簡單,就是回到想像與印象之間的「真實的接觸」。
萌萌們可能是因為沒接觸或接觸不全面,再來也有可能是潛在壓抑自己性傾向(對他人)和性別認同(對自己)符合社會主流價值,在透過媒體或其他不同的管道後,產生了自己對事件或事實的想像,因而產生各種不同的情緒,恐懼、擔憂、害怕等,卻忽略了結婚最主要是兩個當事人的事而已。
鄭捷則是很多人都認識他(從小到大),雖然他的垂直身分不會變,但他的水平身分是可以一直流動的,前提是他要看得到改變的可能性。但從許多報導中,可以發現沒有一個人真實地了解他或同理他,若都只有表象接觸,也不足夠,而媒體也僅以社會主流的想像來描述他。鄭捷到底怎麼想?對社會而言不重要,因為我們已用自己的想像評判他,但不可逃避的是,我們仍是這社會的一份子,殺了一個鄭捷,若社會仍是一樣,我們也只能祈禱沒有下一個殺人兇手和被害人。
題外話──
沒有就真的是想像了!2015年台大宅王、2016年小燈泡......不勝枚舉,唉!我覺得好奇怪,鄭捷人格違常(反社會性人格),卻沒有因精神障礙而不被判死,反而馬上就死刑定讞了,但有邊緣性人格障礙的台大宅王,卻還有教化可能,所以從無期徒刑改判21年,這個誰死刑誰不死刑的基準也太微妙了吧!看來廢死有其必要性,以命抵命,也都是恨啊!
1
|
1. 群體找到共識加以發展
2. 春聯上的吉祥話慶賀新的一年及對未來的期許。 區分輩分,給予不同尊重 3. 舊有價值觀受到不同想法威脅。 媒體影響閱聽人讓大眾認為家庭是對人最直接的影響。 大眾刻板印象加上媒體煽動讓大家覺得個人責任被歸咎於家庭。 |
2
|
1.文化認同來自於個人的歸屬感,人不可能所有事情都有經歷過,大部分還是來自想像,文化認同多是經驗或是從別人那聽來的認知,來構成個人的文化認同。
2.春聯上的字,例:春、福、財,代表著華人對於春(新年)的期許。 親屬,華人年紀上下分明、位階清楚, 英文都是uncle,但中文就分舅舅、叔叔、阿伯、姨丈等,不只對位階,對於男女方也有明確的分別。 3.因為護家盟的人對於同性婚姻沒有經歷過,且自己的認知裡也沒有同性婚這種模式,所以全憑自己的刻板印象,也不查證是否正確,才會對於同性婚姻如此極力反對。 而鄭捷事件會被認為與社會無關,因為如果是社會的責任的話,就變成跟每個人都有關聯了,沒有人想跟一個罪犯產生掛勾,因此將責任推至家庭、教育或個人,才能好好怪罪別人,顯示自己的清白。 這兩者主要都是推翻了社會的既定印象,因此社會大眾總是靠著自己的想像來束縛別人,例如媒體輿論的風向,每個人總是以自己的文化認同來要求別人。 |
3
|
A1:文化認同先從從『家庭』出發,架構最初的價值觀;再者由『學校』學習到更多課本文化與知識 →隨著自身之後的經歷及社會印象加諸個人想法產生。另外,也能從『語言』出發,認識到一種文化的面向。
A2-1:春聯→只有在新年會看到,所以成為象徵/文化習俗/以文字表現出新年的期許。 A2-2:表示家庭成員豐富,也藉以判斷關係/輩分有序,表尊重態度。 A3-1:因為先前同性愛滋的刻板印象/顛覆傳統『家庭』組成印象 A3-2:他是大眾中的少數,視為特異的,打破眾人既往印象 A3-3:家庭的事件,皆產生出問題 |
萌萌們可能是因為沒接觸或接觸不全面,再來也有可能是潛在壓抑自己性傾向(對他人)和性別認同(對自己)符合社會主流價值,在透過媒體或其他不同的管道後,產生了自己對事件或事實的想像,因而產生各種不同的情緒,恐懼、擔憂、害怕等,卻忽略了結婚最主要是兩個當事人的事而已。
鄭捷則是很多人都認識他(從小到大),雖然他的垂直身分不會變,但他的水平身分是可以一直流動的,前提是他要看得到改變的可能性。但從許多報導中,可以發現沒有一個人真實地了解他或同理他,若都只有表象接觸,也不足夠,而媒體也僅以社會主流的想像來描述他。鄭捷到底怎麼想?對社會而言不重要,因為我們已用自己的想像評判他,但不可逃避的是,我們仍是這社會的一份子,殺了一個鄭捷,若社會仍是一樣,我們也只能祈禱沒有下一個殺人兇手和被害人。
題外話──
沒有就真的是想像了!2015年台大宅王、2016年小燈泡......不勝枚舉,唉!我覺得好奇怪,鄭捷人格違常(反社會性人格),卻沒有因精神障礙而不被判死,反而馬上就死刑定讞了,但有邊緣性人格障礙的台大宅王,卻還有教化可能,所以從無期徒刑改判21年,這個誰死刑誰不死刑的基準也太微妙了吧!看來廢死有其必要性,以命抵命,也都是恨啊!
小燈泡媽打從心底希望,「無差別事件不可能真正完全被解決,但我們可以也需要去做的是透過這些事件,去理解到底如何發生這件事,而及時伸手,去降低發生的頻率。」
在捷運隨機殺人犯鄭遭槍決伏法後,小燈泡媽媽也在深夜發文,表達了自己的看法,她表示自己仍沒有想透該支持死刑或是廢死?但她認為,「比判什麼樣的刑責更重要的是,我們從中瞭解了什麼?我們未來能做什麼?」所以對於鄭捷很快的就執行死刑,她深深認為是失去了一個研究與瞭解的對象。
小燈泡父母一再地強調,孩子走了,他們想要的「不是誰一定要被判什麼刑,而是下一次我們帶著孩子上街遊玩時,我不需要再提心吊膽,那就是對我們最大的撫慰。」也希望子子孫孫們的生活,都不要再出現這樣子的人(王景玉這類型的殺人犯)。
謝謝小燈泡和她的家人,走了一條不平凡的路。雖然小燈泡的離開,是一件非常遺憾的事件,但小燈泡家人的反應,讓大眾看到不一樣的選擇,你可以選擇怨恨、仇視、憤怒,你也可以選擇憂傷、平靜、放下。別被自己(以為一定要這樣)的想像綁架,人生可不是數學公式啊!
大時代下的陳舜臣三部曲:青雲之軸、憤怒的菩薩、半路上
回覆刪除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20332
以台灣處境思考香港前途《受困的思想》讀後感
http://polymerhk.com/articles/2016/12/15/36605/
跨文化認同!新北市深耕新住民政策
https://youtu.be/h8PCgzVAzhw
「新二代」計畫 新住民子女回母國體驗文化
https://youtu.be/UvpJSo7W8Cw
各國老外對台灣人的第一印象
https://youtu.be/RC6k53r20Kg
【跨國數據】同性婚姻合法化,社會將會變成什麼樣子?
回覆刪除http://www.cw.com.tw/article/.action?id=5082760
中西文化差異導致的九大「誤會」
http://tw.aboluowang.com/2013/1115/349308.html
前衛《百吻巴黎》 楊雅晴:都是情慾,不用為我辯解!
https://www.ettoday.net/news/20151211/611876.htm
Meet colors 台灣 (2016日本地區台灣觀光代言人-長澤雅美)
https://youtu.be/YSIg1Hskw6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