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2日 星期一

有粽子的農曆春節!登愣!

        前一陣子越南學生才寫了越南粽子的文章,文章中提到越南粽子的由來,但我不管怎麼搜尋都沒找到學生寫的人物和粽子的關係。直到上周去圖書館一口氣搬了六本書,其中三本是東南亞相關書籍,在四方報前總編輯張正的《外婆家有事:台灣人必修的東南亞學分》〈米食文化的東南亞〉裡看到了。

        雖然越南跟中國的淵源頗深,但越南的粽子可是跟屈原一點關係也沒有。後來也在《龐家肉粽》的網頁看到,原來學生只寫和雄王第六及郎寮王子有關,省略了故事,人物也因音譯不同所以找不到啊!以下兩段擷取網頁內容:

為什麼越南過年一定要吃粽子?

越南過年吃肉粽的歷史就要從西元前1600年說起,鴻龐氏王朝(Hong Bang Dynasty)是越南最早的王朝,被視為越南國家歷史的開端,國王被稱為「雄王」,雄王六世為了選拔繼承者,將自己的21個兒子找來,要他們各自準備一道菜,誰準備的菜能討雄王歡心,誰就是下一任的國王!所有的王子獻給雄王的都是各國昂貴又稀有的異國料理,只有最小的王子蘭柳(Lang Lieu)獻上了一個圓形粽以及方形粽(張正一書寫十八王子,不是最小王子。)

雄王大怒,問他為何送上如此隨便的食物,王子卻說越南以農立國,國人多種植稻米、養豬為生,糯米取自稻米、豬肉來自養的豬、綠豆代表大地!圓形粽代表「天」、方形粽代表「地」,兩顆粽子代表了全國人民的辛苦,雄王聽完非常感動,就將王位傳給了小王子,從此人民也將方粽(Banh Chung)、圓粽(Banh Day)當做年粽,用來紀念愛民的雄王七世!

台灣過年也吃粽子?

鄉土民情不同,在台灣過年時也是很多人會吃粽子,因為傳統物資缺乏,先將豬肉包在粽子裡也能保存更久,過年時間沒有殺豬,所以沒有豬肉,因此有人先將肉粽準備好,當做新年時段的食物!不只是端午節才會吃粽子,隨時都有人在吃肉粽,有人把粽子當做營養的早餐,也有人把粽子當做精緻美味的小點,粽子代表的不只是傳統的習俗,更是融入我們生活中的中華美食!


        登愣!!我居然不知道台灣過年也吃粽子,上周印尼學生還說國際處的行政人員跟他們講台灣人過年會吃粽子!!我問「你是不是記錯了?粽子主要是端午節吃的啊!(雖然南部到處都有粽子店,台北真的沒注意過。)」

        真是沒想到,畢竟我奶奶也是高雄阿蓮人,怎麼都沒聽她說過,我家都是端午前夕包粽子啊!再去搜尋,原來是高雄左營地區的習俗!當地民眾過年,一定要吃粽子,就連拜拜也要拜粽子,當地的民眾解釋說,可能是因為之前物資缺乏,粽子保存比較方便,這習慣才慢慢保留下來。(可見行政人員可能是左營在地人唷!)


                   

         
        臺灣那麼小,習俗卻各地不同,真是長知識了!105-1主題報告四的同學們就以台灣四大族群介紹飲食,主題報告二的同學也稍微提到了夜市小吃的國際化專區。現在的台灣不僅有本省、外省、客家、原住民,還有各國來的僑生、僑民、新住民及藍白領的移工。華語學生的來源五花八門,我的華語教室裡,到底教的是誰的華語、誰的歷史、誰的故事、誰的標準?前一陣子,去聽了某一大師系列,其主張仍是以內城北京話為標準的想像,真的是想像了!臺灣各地口音獨領風騷,如果你說的一口捲舌的中文,才會引人注目吧!馬上問你是不是大陸人?!哎呀!這個大中華文化想像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兒?

        張正寫〈南腔北調才是正常現象〉提到:「『腔調』是有意義的,『沒有腔調』才可怕。『道地』很好,但是,各地有各地的道地。至於『標準』的語言,供在那裏就好,每個人在使用語言時,能溝通就好,既能溝通又能保有特色與腔調,最好。」我的教室裡目前有四種腔調的中文,有腔調,如同張正所說:反映母語的發音與文法,也記錄了每個人的生命歷程。到底我要不要強調發音「正確」,或是讓他留下特色,都是兩難啊!尤其有位印尼學生每次都叫我「嘮死lao2shi3」時,都會有種哭笑不得之感啊!

        到此,深深一嘆,當語言教師真是不容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