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5日 星期六

105-1 語言教師的文化素養

同學們:

        岸見一郎的《面對父母老去的勇氣》,禮拜三中午我借的書,當天睡前看完。以下是我自己的一點筆記。

「我認為用生產力判斷人生價值,是錯誤的想法。......我們評斷人的價值時,不應以做得到什麼為標準,而是著重對方的『存在』。......接受現實的雙親(自己),而非理想中的雙親(自己)。換個立場來看,別人眼中的自己,也可能只是對方腦中的想像,和現實的自己有很大的差距。(舒涵的同學問:你們老師上課都怎麼晚來嗎?站在她旁邊的我:恩?我來了啊!
這證明了上述這段想像是事實無誤XD)

......人生,不論什麼時候,都無法帶給他人幸福,也無法透過別人獲得幸福。......因為人活在
世上,不能只做會做的事,做不到卻不放棄,努力練習到會做為止,可以讓人感受到活著的喜悅。......覺得『自己對而對方有錯』,便已陷入親子間(親密關係中)的角力,而解決權力鬥爭只有一個方法,那就是放棄鬥爭。......如果想要和父親(對方)打好關係,最好放棄大多數的抗爭。就算感情不會因此變好,至少不會白白浪費力氣。......如果想和他人建立良好的關係,不能拘泥在對方表面的言行舉止,而要努力看懂背後的良好立意。

......我們總是戴著面具生活,英文『Person』源自拉丁文的『Persona』是面具的意思。只要戴著特定的面具,便無法轉換成其他身分或關係。......親子相處時,父母或子女其中一方,最好是雙方,都能戴上朋友的面具,說話方式也會因而改變。如果眼前的人是我重要的朋友,我就會知道該如何對話與聆聽。我不會干涉對方決定,也不會冷漠地拋下對方說:『這不關我的事,是你自己的功課。』

我突然覺得這段路程就跟人生一樣。假設人生是一條有起點也有終點的道路,有效率的走在這條路上──換句話說,有效率的過日子,然後死亡,根本沒有必要也沒有意義。途中不時得繞遠路,有時候甚至走點回頭路,玩到忘記時間,或是等到發現時已經不知不覺走得很遠,也是人生的常態。......未雨綢繆不是壞事,但是不到當下,無法知道究竟會發生什麼事,放棄預測也是一種生活方式。......如果把人生視為當下可以完成的動作,那麼無論幾歲都可以享受人生。......想做的事要趁能做的時候馬上做,絕不要拖延。」

The Ancient One:"Surrender to gain control."
禮拜三吃晚餐後看到Dr. Strange的影評,禮拜四晚上就去看了。特效驚人(2D就很厲害,3D很寫實,3D IMAX應該石破天驚),寓意更好:擺脫二元的控制,質疑現實,做出改變。




        祝
See beyond



2016/11/02 課程紀錄

萬物相生相息,我希望看似獨立的主題間,也呈現連貫性,因為人生(華人社會與文化)說穿不就是個「基本文氏圖」概念,你是核心,你有不同面向,每一部分都代表一部份的你,每個面向都有關聯,但不管從那個面向看都不能代表全部的你(瞎子摸象/以管窺天)。
五角型是核心,但你「真的」知道核心在哪裡嗎?
還是也在外圍的面向看自己。

這不算新課,但是要怎麼把上了四小時的課濃縮成兩小時,並且結合新的閱讀資料內容,對我才是挑戰。這兩、三周的主題都讓我花了3-4天才找到「如何論述」的感覺。無關教課,就是單純地把稍微平衡的觀點說出來,都不容易啊!畢竟沒有所謂客觀,只有接近現實(事實)的主觀,因為都是從人口中說出來,腦裡思考過的啊!

去年用了「學校公用腳踏車」起頭,今年也一樣,只是加了更多張照片:

1.學校公用腳踏車小黃被亂放(上禮拜用的照片)
2.在飛機地毯上尿尿的小女孩
3.看電影講手機
4.西方人到台灣朋友家不脫鞋就上床
5.中國人在日本邊走邊吃

這次請同學們憑直覺看照片,判定照片內容是沒有素養,還是沒有文化素養。回答完畢後,討論「素養」和「文化素養」的定義到底是什麼。沒忘了提醒,定義會因人、事、物、狀態而有所改變。(應該要錄音的,同學們這麼寶貴的思辯和論述過程,結果自己忘了XD)

多數同學認為1~3屬於沒有素養;4~5是沒有文化素養。
果真大家被照片引導,認為文化素養都是跨文化中才會出現的概念。

自己挖坑,就要自己填好。

婚禮的核心穿著正式,新郎及雙方父親都是西裝,新娘穿新娘禮服,雙方母親不是旗袍,也是長禮服。但去參加的賓客的部分,問同學們會怎麼穿?女同學多半說穿小洋裝,男同學就有不同版本了。

我覺得文化素養是個很寫實的隱形文化資本,賓客裡有人會穿半正式服裝(Semi-Formal),有人穿休閒服(Casual),下圖新娘右側是Semi-Formal代表,左側是Casual代表。


其實,PPT問題,我不該寫「沒有文化素養的情形」,因為這確實和你家裡社經背景地位及學校教育相關。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文化素養指標,別人有或沒有,也不是自己隨便就可以說嘴的。(也許再出一次題,可換成有素養和有文化素養的辨別。)


教得越多次,越能體悟,若有實務的狀況題,越能應用得宜。所以我出了一題「如果你是在臺灣教書的華語教師,你知道有一位宏都拉斯籍女學生(30歲)要參加一對臺灣友人的婚禮, 」
Q1. 你覺得她自己會怎麼穿? 
 Q2. 你會建議她怎麼穿?

Q1我用現實照片,Q2華語教師還要確定一下她跟台灣友人間的關係,以及她對自己文化的想法和對台灣文化的了解,再推薦衣著。

左:轟姊結婚宴客時照片,女性幾乎都穿晚禮服(少數平口過膝)。
中:若她和台灣友人熟識,也認為可以展現自己文化的話,平口小禮服是不錯的選擇。
右:如果跟友人不太熟,想展現對台灣文化的認識,保守一點的小洋裝很適合。
中文裡的洋裝,名稱也是萬萬種,英文裡更多了。
補:實用時尚英語/Little Black Dress(LBD)



課前閱讀(這次不是課本中的主題):
〈Teaching World Culture〉  一般(教學)報導
〈教師多元文化素養〉 期刊論文
《華語文跨文化溝通教學:理論與實務》Ch1緒論 教學書籍
課中閱讀:華語教材──L2我的家人對話二


Q1. ①是以母語教學為主發點討論文化議題,這六個觀點在海內外華語也絕對可以採用,但第四點跨學科領域的文化教學要怎麼執行(以課中閱讀為例)? 

語言部分,還有同學提到角色扮演、看影片等練習方式。
不得不說看影片這點,老師變成在自己看影片時都要隨時注意才行,否則臨時要找可未必能成功。
云華那組還想到了延伸的生物(自然),從父母親算血型機率:)

Q2. ③和課中閱讀,作者的書寫方式偏向哪一家思想?從哪裡判斷得知? 
Q3.課中閱讀,在③文中,屬於哪種模式?該課文有什麼中華文化內涵?這種內涵要如何轉化為動態的跨文化應用能力? 

同學們的法家,和我舉的例子不同,同學們都提出「引用證據(文獻)」。
這點不是我沒讀到,而是因為寫之前論文寫到太習以為常,引用文獻變成理所當然的事情了XD
Q1~Q3算是系列題。動態的跨文化能力,除了教師引導外,學生的主動出擊練習,也非常重要。


Q4.根據②文〔二、教師自身的多元文化素養是否足夠〕這一段,你認為作者是否展現多元文化素養的精神?為什麼?

我想很多教師都認為多元文化素養是對不同國家的文化,表達認同、包容和理解。
卻忽略了,就算是自己國家中,也會有很多不同的團體,也會有很多聲音與想法,和你所認同的不一樣。
不講別的,最近台灣很火紅的「同性婚」議題,就很明顯!
台灣法律承認或不承認同性婚,其實無關已有很多西方國家認同,也無關聖經說不行,
這僅關乎人權,異性戀是人,同性戀是人,雙性戀也是人,大家都是人,就只是人權,沒有誰高於誰。
多元文化的精神,根本地說,是認同、包容和理解和你想法不一樣的人→ㄟ.....是同理心耶!
同學們的回答,為什麼第五組出現了Coggle it??


因為剛好文提了越南鴨仔蛋,所以我也提了一下它的故事。

如果你敢吃烤全雞或北京烤鴨的話,為什麼你會覺得吃鴨仔蛋很「刺激」?
當你津津有味地吃著皮蛋豆腐和臭豆腐時,也是有台灣人覺得很噁心啊!
這不就是習慣差異嘛!
補:特派員筆記:越南美食 鴨仔蛋/蛋蛋家族─從鴨仔蛋談文化理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