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19日 星期六

華人社會與文化─想像

我親愛的學生們:

        對於這堂課,身為老師,我也有我自己的想像。與你們上課的過程,我也在整理我自己的思緒,甚至在上課時,我推翻我自己在備課時的預設(不曉得你們發現沒),因為跟你們一起討論(或著強迫你們說意見),激發了我不同的想法。

        我從沒教過這門課,所以你們是我的實驗對象。但是從出生到現在,我跟你們都一直在華人社會與文化裡學習、成長。與其說是我教課,不如說我是探險隊隊長,你們是來自台灣各地的隊員,裝備著你原生家庭裡的華人社會與文化,無論你是否以後會不會從事華語教師一職,我們聚在一起,用每個人不一樣的角度和觀點重新認識我們自己的社會及文化。

        祝
靜好如意
       
                                                                                                   雷雅安老師


20150916課程紀錄

要談想像,就一定要先講講什麼是印象?
印象,按照教育部重編國語字典的定義:感官受外界刺激而留存於心中的意象。
那跟記憶有什麼不同呢?記憶是心中所記;腦中所憶,這樣跟印象似乎有些重疊。

只要背過書,我們都有一樣的經驗,看到考題時,會有一種似曾相似感,「這個我在地理課本看過,我記得在右邊這一面,但是回想不起來是什麼。」

在「右邊這一面」是印象;「回想不起來」的是記憶。所以我一開始將「印象」定義為模糊的記憶。你覺得考試很難,是考題給你的印象,但你大概說不出來全部的考題,因為你只運用瞬時記憶,而不會把這些題目放進你的長時記憶中。

利用台灣地圖及填寫縣市名稱帶入記憶及印象之別;把Shangri-la Taipei的廣告去頭去尾,問學生看到什麼,再次強調印象為意念;而記得影片裡出現的物品是瞬時記憶,過1小時再問,只剩大概印象。
六組學生畫的台灣地圖。同學們都自動把外島畫進來,雖然我沒有特別強調。

       

原想讓來的18位學生,按照台灣北、中、南、東四大區分組坐,討論各區的印象,但我們少了東部代表,就讓學生用88風災滅村的小林村,寫下他們對小林村的印象/想像,多數組別都寫到了山、原住民,還有人寫了純樸(我忘記了還是生活簡單呢,這就是從原住民印象發展成的想像)。但是大家都沒去過,怎麼有辦法想像呢?

這裡就要提想像的定義:
假想。對不在眼前的事物,利用過去的記憶或類似的經驗,構想具體的形象。

心靈形成不曾經驗到的意象過程或是,少部分是不曾經驗到的,以不同的組合方式形成意象的過程

我把想像與印象的差異訂為:真實接觸與否;一位同學提出「腦袋內外」的界線,我覺得也很不錯。雖然想像與印象,都是腦袋裡的想法,但印象形成要有腦袋外的真實世界接觸,而想像雖是自己的假想,但也要有印象做基礎發展,以不同方式組合起來。

這樣的想像,運用到日後授課、交友及生活,我畫了張二元圖,這是我一開始的想像。
然後我請學生解釋,點了2位,都照著我的圖講,講的都一樣時,我突然質疑我自己畫這張圖不對吧!因為是我的想像啊!所以當場推翻了我自己畫的圖,其實我們都不該被現有圖像或意識形態綁架才對啊!
我先用coogle把圖畫好了,請學生解釋這張圖。

講了這麼多,重點在於,身為人,就是會「想像」,日後遇到的任何人、事、物,我們也都會帶有自己的想像,對方也一樣。

這門課是給華語學程學生的華人社會與文化,我們(華語教師)該如何幫助對方(外籍學生/僑生)理解想像的華人社會與文化及華人生活與文化的真實結合在一起,也算是這門課的重點之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