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1日 星期三

差異化教學

在夏令營結束隔天,06/27/2015我跟朋友們,一起參加了高師大實習與就業輔導處舉辦的「差異化教學」教育專業實務國際研習──差異化教學在教室實務之應用研習。

我們就是一群好學、為教學而努力的人啊!在各式各樣的教學過程中,我和多數的行政人員都配合地相當愉快。良好的行政支持,成為老師和學生的後盾,所以我一直相信好行政讓大家上天堂

我在某次工作經驗中,被凹過頭,一天有18小時在處理行政,當小隊隊輔及配合行政工作,本行華語教學都顧不了了。參加該工作前,雖然已經備課,但是在不知對象年齡及程度的情形下準備,上課時必定有多數需要變動之處。我已經盡量修改課程,但對自己的授課表現不是很滿意。我把這段時間,當成我人生的修行,一定是我還有「功課」要學,才會有這樣的人生導師出現。(這一段只是我的murmur,但有興趣的人,可以參考此篇文章:教師為什麼不想兼任行政工作?還有這一篇:行政主管荒,學校運作停擺


講者為美國德州大學奧斯丁分校教育學院特殊教育學系的James R. Patton教授,這位教授從正規國中小的教師起家,然後進入了大學場域任教。

差異化教學(Differentiated Instruction),可分六面向作調整:

1.環境setting (教室座位安排、禁區、學生動線、移除干擾物)
2.課程/內容 content(依照難易度給予學生)
3.教材 material(內容加強、重點標示、替代教材)
4.教法 instruction(結構、明確、重複、節奏)
5.行為管理 management(削弱、增強、溫和介入)
6.情意 affect (尊重個人背景)

可以去J. R. Patton老師的個人網站去挖寶 Learning for Living




圖片出處:《能力混合班級的差異化教學》
除〈高年級國語差異化教學實力應用分析〉外,我也借了五南出版的《能力混合班級的差異化教學》,並閱讀網路資料──〈適性教學的典範:差異化教學法〉
在《能力混合班級的差異化教學》一書中,差異化教學流線圖很清楚地寫明教師的角色是輔助者,對於課程內容、過程及結果,最需要了然於心的是學生在學習起點、學習興趣及需要上的差異,以利差異化教學的進行。

差異化教學的實踐,對教師最大衝擊有三:
1.    結構及意義化教學:避免學生累積大量資訊記憶,聚焦觀點或概論核心,並與真實生活經驗相連結。找出學生的長才,運用不同人才之能力,在小組內互相學習。

2.    逆向式設計:依照學生最終學習的知識、理解或技能,根據學生能力、任務難易度、教室環境設計階梯式課程與評量,清楚告知要學習之內容、要進行的任務,吸引學生參與,並與學生合作,產生多方溝通與教學管道。

3.    批判及創意思考:學生依照教師引導的過程,論述表達個人觀點,並依喜好進行與同學合作的任務,教室不再是教師獨大決定一切。

在〈適性教學的典範:差異化教學法〉一文中,實踐大學應用外語系講座教授陳超明也指明最簡單的差異化教學範例,先運用前測以了解學生程度,在進行大班教學,如發音、字義、閃卡教學等,接著使用小組教學活動,如最常見的角落教學、個別閱讀、學習社群等,最後後測來驗收成果。老師於課前,可利用「階梯式課程設計表」,以「目標、內容、進程、成果、評量和資源」,設計出針對低、中、高學習者的課程。差異化教學等同解放了進度,因此教師須充分認識學習者學習起點、學習風格及需求,必須明確定義學習者的核心學習與延伸學習的內容,並設計與建構適切的評量方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