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23日 星期五

20140521〈謝天〉與鄭捷

上周三第二次段考結束,這兩周開始了第三次段考範圍的課程,第一課就是陳之藩先生的〈謝天〉

這次的課程雖然沒有像含迎老師一樣,製作講義重點給學生們,但我也轉變了授課的方式,以往都還是我主講主問,他們回答抄寫,這次我再將教師本中含有補充的詞彙、重要意涵及修辭的句子,抄寫在黑板上,依據段落內容多寡,決定小組討論時間,時間到,請每組學生解釋(看情況,這不強迫):
1.詞彙意義(原意及文中引申義)
2.句意
3.段落意
(原本是一組一組問,後來發現太耗時,只好抽一組,他們回答,若他組討論出來的意思一樣,就舉手;沒舉手的組別再個別發表意見)

我的工作則是統整他們的意見,若與教師本解釋有所出入時,則作補充抄寫至黑板上。段落與段落的連結,目前我自己先處理,待他們習慣這樣的上課方式時,段落間的邏輯連貫工作也是學生要討論的。

雖然耗時,但好處絕對多。文意經過學生自己統整,印象較為深刻;教師已將重點詞彙、句子寫在黑板上,增加上課發呆小孩做筆記的習慣,多數學生也較不會遺漏老師補充的資料。

對題育班的學生則反其道而行,因為多數孩子的閱讀理解能力不強,課堂安靜的自制能力也比較鬆懈,每周課時數也比一般班少兩小時。我對自己還沒有足夠的信心,我想我無法單獨面對討論吵鬧、產量又不足的課堂而不生氣,所以在體育班上課,我不抄寫課文詞彙、句子,我邊請學生念課文段落(每次一段),我邊抄寫該段的詞彙意、句意在黑板上。他們唸完,我就請他們找出該段相對應的詞彙和句子。

〈謝天〉的段落不長,學生可以簡簡單單的找出相對應的意思,增加他們自己對學習的empower。目前為止,感覺起來比以往自己講自己的上課方式還有效率,同時,因為讓他們又念、又找、又寫,所以跟以往相比,體育班的課安靜了些,我也不用一直碎碎念了!!

2014/05/21(三)我的三個班級都教到〈謝天〉的尾聲,也就是重點段第18段:

幾年來自己的奔波,做了一些研究,寫了幾篇學術文章,真正做了一些小貢獻以後,才有了一種新的覺悟:即是無論什麼事,得之於人者太多,出之於己者太少。因為需要感謝的人太多了,就感謝天罷。無論什麼事,不是需要先人的遺愛與遺產,即是需要眾人的支持與合作,還要等候機會的到來。越是真正做過一點事,越是感覺自己的貢獻之渺小。

四點多,當孩子們在教室中,上著第八堂昏昏欲睡的課,台北捷運卻發生了首宗駭人聽聞的隨機砍人事件。我的消息慢了,到晚上九點論文告一段落,開了臉書,瀏覽了一連串的洗版新聞,心中不安,但當下沒有多想,星期四早上到圖書館時,看到報紙頭條整版新聞都是鄭捷的資訊時,我與含迎就決定需要將時事融入課程,而鄭捷捷運隨機砍人的事件剛好也可以和〈謝天〉一文做個反向結合。

每次上課,我都會在黑板上寫出該節課的時間分配,今天我帶著某報的頭版進每間教室,每堂的前10分鐘,都是「時事」。

第一件事,我拿起報紙問學生知道發生了什麼事嗎?有人聽了新聞,有人渾然不知。我沒將報紙傳下,僅請知道的同學分享他們所知的訊息。有的說他喝醉酒,有的說他小時候就要做大事......基本上新聞媒體能說的,他們大概也都說了。我的第一步就是先提出,為什麼鄭捷明明沒有喝醉,報紙新聞在事件開始卻是先臆測,標題寫著
時間是事件發生後,半小時。截圖來源:「捷運江子翠站醉漢砍客 4死22傷

有的孩子沒聽懂我的問題,直跟我說:「不是啊,他沒有喝醉。」我接著請他們想想,對啊!明明鄭捷沒有喝醉,為什麼媒體要這樣寫?孩子們說因為就是要驚悚才有人要看新聞,但是,砍人這件事本深就已經夠驚悚了,為什麼要寫他喝醉呢?

靜默一片,我只好拿我自己舉例了,「如果平常笑嘻嘻的雷老師,平常連你們考不及格都說沒關係的雷老師,突然上課上到一半,拿刀砍你們,你們會怎麼反應?」
沒有回答,每一班的反應都是哄堂大笑。我沒板著臉,只繼續問,「你的反應是什麼?」「你覺得老師這樣做合理嗎?」
「不合理。」
「那麼,你會怎麼想?」
「老師應該是壓力太大。」
「可能是我們考不好,老師受不了。」學生們的回答也是純屬臆測

那麼「為什麼同學要找理由幫老師解釋呢?」
我說:「因為你們要為生活中不合理的行為找到藉口,否則你就無法理解為什麼。」
同理可證,「喝醉酒的人砍人比一個心智正常的人砍人來得合情合理。」所以第一時間新聞媒體有了這樣的推測。
(後來看到這一篇報導:捷運隨機砍人,嫌犯一定有精神疾病?科學:錯了!)

但接下來的時間,出現那麼多的報導,「到底要相信誰?」
「誰都可以信,誰都可以不信。」我用學生們常聽到的話舉例。
不管是老師或父母、任何的大人,跟你說:「我是為你好,你應該怎樣?你該如何?」
「也許所有人的出發點都是好的,但是那是他的經驗法則和價值判斷告訴他的,你未必適用,現在的你則要尋找你自己的。不是要你叛逆,什麼都反對,也不是要你照單全收,而是思考,你所收到的資訊,到底是不是你需要吸收的。」那麼對於媒體的報導,也是如此。

接下來,進入正題,「為什麼老師要把〈謝天〉和鄭捷放在一起說?猜猜吧!」
我最喜歡某個孩子的回答,因為他把國文課所學的修辭說了出來,「映襯啊!」
(映襯:把相反或相對的兩個觀念或事實,放在一起比較、襯托,使所要表達的意義更加明顯的修辭方式。)

我笑了出來,花在修辭教學上的時間沒有白費,而這也是我提出問題的目的,讓同學們說說看為什麼鄭捷是〈謝天〉一文的反例。
「因為他沒有謝天。」
「因為他亂殺人。」
「他濫殺無辜,和沒有謝天的關係是什麼?」
一片寂靜,推理和批判性思考,確實也是這群國中七年級的孩子需要開始拓展學習的。
「鄭捷21歲,他平平安安的活到這個年紀,可以宅在家打電玩,可以唸兩次大學,你們認為是靠他自己而已嗎?」
「不是。」「有爸爸媽媽。」「有老師。」
「他沒有懷抱著對他周遭人事物的感激,讓他能健康長到21歲。」

新聞媒體報導鄭捷喜歡玩殺人格鬥的線上遊戲,但一個轟動社會的事件發生哪能單單歸因於此,他從國小就有「想做大事」的念頭,在他一路成長的過程中,一定也有人發現了這個現象,「但你認為關懷他的人夠嗎?」「不夠。」身為教育者,我覺得最難過的莫過於此,明明有機會,可以幫助、關懷他,卻錯失了時機,造成無法弭補的遺憾(當然這不僅僅是教育者有責,周遭所有的人都有責)。
(後來看到這一篇報導:落單的社會,游離的靈魂)

講到第三個班,已是下午第六節課,學生說他們已經聽到煩了,我淡淡地問他們,「你們認為為什麼每科老師都在談呢?」
「老師很八卦啊!」
「因為這個新聞很大啊!」
「正是因為這則新聞影響了整個社會,讓我們所有的人都很不安,所以我們需要討論,更何況這則新聞和我的〈謝天〉有關呢!」

我想孩子們是累的,畢竟都是第六節,他們已經上了至少六小時的課程,但我同時也難過,難過他們的冷處理。這種行為是看來的、是學來的,當這個社會所有的環節都在教你冷漠、忽視,而且身為大人的我們,在某些行為也都默默透露著這樣的訊息,該怎麼樣要求未來的大人,也就是這群小孩,學會「愛與溫暖」呢?
(後來看到這一篇報導:為孩子,一起做真正的 「好大人」吧!)

我與他們講到此處,小小哽噎,情緒滿滿的,誠如大支的歌──〈兇手不只一個〉,但更盼好人多於一個,勇伯、雨傘哥是我們的榜樣
逝者已逝,用美麗回憶追憶,醜陋仇恨隨風而去。






*2015/03/11發生了一件事,讓我徹底醒悟並嘲笑2014義憤填膺的自己。我是個早睡早起的人,但今天我失眠了。原來,真的有人清楚自己有情緒障礙且矛盾時,卻不願意接受別人的關心,把他人善意的溝通視為有意的攻擊,把自己視為受害者,強烈的受害妄想,他人都是要佔他便宜、要凹他的洪水猛獸。

我想鄭捷周遭被責備的師長、家人的感受大概就是,「不是我不願意幫忙,而是他不願意接受幫助。」他拒絕幫助是他的選擇,但他必須因為使用言語或暴力傷害人,付出他的代價。*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