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
本意女人生的子女,上古時代,人類處於母系社會,「只知其母而不知其父」,子女是隨著母親的姓而改。
※夏商周三代,男子稱氏,女子稱姓。氏用來區別貴賤,貴族有氏,貧民有名無氏。
姓用來區別婚姻,同姓不能通婚,姓同氏不同也不能通婚,而氏同姓不同則可以通婚。
後來在中國一直保持了這種傳統,同姓之人通婚被視為禁忌。
(補:姓是一個家族的所有後代的共同稱號,而氏則是從姓中派生出來的分支。氏會隨著封邑、官職的改變而改變,故說「姓,別婚姻;氏,明貴賤」。補:萬姓同根,姓氏怎麼來?)
名:
古代嬰兒出生滿3個月後,才由父親正式取名(因醫療環境不佳),名為幼時在家供親長呼喚之用,稱小名或乳名。
字:
成年後,取字供平輩或晚輩稱呼的名謂「字」。
男子──二十冠而字(十五束髮)。
女子──許嫁,笄(十五)而字。
(所以沒有許聘者,稱「待字閨中」,若到二十仍未嫁娶,仍需成笄禮。
補:為甚麼古代女子的成年儀禮稱為「笄禮」?)
古人因名稱字,分7類(請見淺談古人的名字):
1.同義互訓:正正得正,名與字意義相同,互相解釋。
2.反義相對:負負得正,名與字意義相反,互相對立(取其制衡之意)。
3.使典用事:援引經史載記。
4.景仰前賢:欣賞前人,因故取之。
5.信奉宗教:因宗教緣故取字。
6.記實志盛:依特定事端所取。
7.原名變化:名做不規則變化,加虛字、變化字型或反切字音(用兩漢字注一字之音)。
號:
為固定的別名,又稱「別號」,是人在名、字之外的尊稱或美稱。號不受字數多少的限制,較為隨興。
參考資料:
淺談古人的名字
姓氏緣由wiki
古人姓名、字號之由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