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個焦慮年,因為COVID-19,從年初到暑假不知道聽了多少場的線上教學講座,108-2真的進行了一整個學期的線上+實體教學。109-1大部分在海外的學位生都先回來台灣,所以我只有一門有線上錄影給在日本的學生看,不過這位同學選了課卻自始至終都沒出現過,所以錄影就是個備案,以防萬一。
2020暑假到2021寒假,拿了個筆記本記錄自己參加的講座,一算不得了7個月聽了23場關於教學、性別、動保的講座和工作坊,寫到這兒才正式確認,過去這兩年真心的焦慮。不過焦慮這件事,是上課也焦慮,放假也焦慮。上課要擔心進度、學生學習狀態,邊上課邊修正,當然要焦慮。放假,因為是兼任講師,一放假就沒有任何薪水進帳當然也會焦慮,尤其這兩年是沒有任何營隊的狀態,焦慮到爆炸也無可奈何。
~~~~~~~~~~~~~~~~~~~~~~~~~~~~~~~~~~~~~~~~~~~~~~~~~~~~~~~~~~~~~~~
《 心理師,救救我的色鬼老爸!》書摘
價值觀創造了對錯,分別心激化了對立, 對立激起了防衛,防衛造成的僵化,僵化導致關係斷裂。我們都知道維持關係需要能力,但其實斷裂也需要能力;但奇妙的是維持關係並不一定能促進關係,反倒很多時候斷裂所表達的是希望建立關係,卻因為缺乏能力而無法建立,意思是雙方並非不要關係,而是沒有能力建立容納彼此的關係。
在諮商歷程中,採取「能力建構」的方法,可以跳脫因為價值觀不同而引發的「二元對立」窘境。 在其中的人都必須看見,此刻的困境是因為彼此缺乏能力而共同創造出來的,而非在這裡質疑愛。
心理諮商跟性諮商, 就是要協助人們全面地建構人生所需要的能力,因為有能力才有新的可能性,讓你跳脫舊模式的無限循環。
「能力是中性的」,聚焦在能力可以跳脫對立,依著當事人的希望去鍛鍊、增進他的各種能力,同時在增進能力的努力中,讓彼此看見善意與心意。 不過最後仍由當事人來決定如何運用能力作出他心中「最好的決定」。 無論結果是什麼,我們都知道它的來源的不是「痛」,而是「愛」
行為表現無法定義一個人的內心世界,行為只是這個人從內在出發,嘗試與世界溝通的語言。
~~~~~~~~~~~~~~~~~~~~~~~~~~~~~~~~~~~~~~~~~~~~~~~~~~~~~~~~~~~~~
回頭來看色鬼老爸的書摘,是個提醒,我的焦慮是否是呈現了我想改變現狀卻做不到的情況,沒有找心理師的情況下,也只能亂槍打鳥式的先聽聽課,建立一些不知道的能力,也許它們能在需要的時候破繭而出也未必。
~~~~~~~~~~~~~~~~~~~~~~~~~~~~~~~~~~~~~~~~~~~~~~~~~~~~~~~~~~~~~
《當身體說不的時候:過度壓抑情緒、長期承受壓力,身體會代替你反抗》
「身體所發生的大小事是一種流動的概念,有輸入、有輸出,沒有人可以掌控所有面向。我們得了解這種流動,認清有些事物可以掌控,有些無法。這不是戰爭,而是尋求平衡和和諧的拉鋸過程,目標是把各種衝突的力量加以調和。」
英語中「治療」一字的古老字源乃意指「整體」,因此完整也有健康的意思。治療就是回復成完整的狀態。
原本完整的個體變得有所缺失,可能原因有2:失去了某樣東西,或是個體內在過於憂鬱,因此原本順暢運作的部分出了問題。我們已經知道,壓力是個體對威脅的反應,原因包括基本的需求遭到否決,而這會擾亂身體內在的平衡。身體飢餓是剝奪的一種形式,不過在現在社會中,剝奪通常來自心靈,例如缺乏情緒養分,或是心理和諧的毀壞。
獲得完整、健康的潛能就在我們自己手中,就像疾病與不和諧也是自己造成的。疾病就是不和諧,更準確地說,疾病是內在不和諧的展現。如果把疾病視作外來勢力,到頭來我們可能會向自己發動戰爭。
回歸健康的第一步是拋下所謂的正面思考。對付極端樂觀,我的解毒劑是負面思考。「我真正的意思是,我相信心態的力量。」一旦我們以正面這個詞來形容思考,就排除了現實中負面的部分,多數信奉正面思考的人都是如此。真正的正面思考必須含括現實中的所有面向,首先我們要有面對全面正向的自信,不論那是什麼模樣。
強迫樂觀是約束、逃避焦慮的方法之一。這種形式的正面思考是遭到創傷的孩童的應對機制。未意識到自己創傷還未痊癒的成人,會讓這種殘存的防禦機制變成一種生活原則。
負面思考並不是把哀傷悲觀的想法偽裝成「現實」,而是代表我們願意思考,什麼地方出了問題?什麼面向失去平衡?我忽略了什麼?我的身體對什麼發出抗議之聲?如果不自問這些問題,那就永遠無法找出導致失衡的壓力來源。更根本的問題是,不願捫心自問本身就是一種壓力。,首先,「正面思考」背後無意識的信念:是我們不夠強壯,無法面對現實。讓恐懼握有主導權會引發童年的擔心恐懼感,無論個體是否意識到這種擔憂心態,都會帶來壓力。
誠實的負面思考無可避免會帶來我們不樂於面對的痛苦與衝突,但這是必經過程。我們已經了解,他人的期望和意圖並非壓力來源,我們自己的感知才是。
我們必須先承認,我們並沒有自以為的那麼堅強,堅強的人也會需要幫助。
七A療癒法則--培養情緒能力:
1. Acceptance 接受
給予自己同理心,不代表要喜歡自己的每種特質,只是把自己也當成其他受苦、需要幫助的人,給予一樣不帶批判的接納。
2. Awareness 察覺
學習認識自己感到壓力時會出現什麼徵兆,瞭解當意識忽視壓力源時,身體如何向我們傳遞訊息。
3. Anger 憤怒
不要壓抑憤怒的體驗,視情況需要,選擇以語言或行為表現怒氣,但不必以失控方式發洩出來。在健康的生氣過程中,掌控大局的個人,而不是不受控制的情緒。健康的憤怒與有害的情緒和肢體暴力之間的差別在於,前者尊重界線。為自己挺身而出,並不會侵犯他人的界線。
4. Autonomy 自主
免疫系統混淆時會導致疾病,反映出身體無法區分自我與非我,同樣的道理,治癒的先決條件是建立或奪回自主的自我界限。界限和自主對健康很重要。我們透過身體來體驗生命。如果我們無法訴說生命經歷,那麼身體會代替心靈和嘴巴表達出來。
5. Attachment 依附
依附是我們與世界產生連結的方式。不論哪種疾病,擁有真誠的情緒支持的患者,其治療的預後較佳。親密的連結需求不被滿足,這是所有怒氣的背後原因。
6. Assertion 自我主張
對自己與世界宣布自己存在,我就是我。挑戰的核心觀點是:「我們必須有所作為,才能顯現存在的價值。」自我主張可說是行動的反面,不僅在狹義上拒絕從事自己所不願做的事,更進一步是「放下該做些什麼的想法」。
7. Affirmation 自我肯定
第一種價值就是創造的自我,實踐創造的衝動。第二種價值是宇宙本身,也就是與周遭一切連結。健康有三大支柱:身、心、靈。忽略任何一面向就只會招致不平衡與疾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