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29日 星期二

109-1 介紹 & 社會與文化的想像

華人社會與文化開成了,灑花轉圈,但這門課也有安心就學方案的學生申請,所以google meet得繼續使用。雖然那位外籍學生一直沒有上線,但我信也寫了,連結也交代了,課程也錄影了,最終還是看學生自己吧!

這門課原本也有一位日籍學生,我鼓勵他留下,因為他能讓台灣同學看到對華人社會與文化的不同觀點,而他自己也能藉由和不同的台灣同學交流,獲得更多不同於老師在華語課能給出的資訊。不過,這門不算在他的畢業學分內,他還是決定退選了。還好我還有另一個港生,能夠提供不同於台灣華人社會與文化的觀點。

退選的日籍學生是我108-2學期另一門課安心就學方案的申請學生,109學年度前,我都是用ZUVIO點名的,而ZUVIO點名會要求學生開GPS定位,所以在地圖上顯示的位置就是他在日本。

108-2在同一班有兩位學生使用安心就學方案。

我說上學期都要線上課很辛苦吧!他說沒有,我是唯一一個要求學生要按照課程時間上線上課的人,其他都只要交書面報告就好。他覺得上學期他一直耍廢,但還是拿了18學分。我因為這個無心的資訊,默默吃了一驚,因為在我的想像中,就是大家都在上線上課啊!不過這個想像,更有可能源自華語教學圈的印象,因為世界各地的老師們幾乎都在進行網課,再加上學校也訓練老師們使用網課資源,我的腦袋就相信大家都上線了。但畢竟我們在相對安全的台灣,而外籍學生提供的現實就是如此,九位老師中只有華語老師在上課時間同時進行實體課+網課,上線的同學也會被我Cue講話,也要和其他同學討論。

這兩週上課也觀察了一下台灣大學生,感覺起來在校園裡戴口罩的人是少數,但進到教室只要人多,大家就還是乖乖戴著,反倒是外籍生,因為課堂人少,然後能來的多半是之前就沒有返國的,或是到台灣已經安全居家檢疫完成的人(檢疫14天+自主健康管理7天),進到教室就不太戴口罩了!我自己是不敢掉以輕心,還是請學生拍照,然後掛著鏡架式全透明防飛沫面罩上課,畢竟語言課還是得讓學生看到我的嘴啊!

學生幫忙拍的防疫用座位照,我的臉上因為面罩有不自然反光。
他們都在旁邊,但因為個資安全就被我切掉了。


2020/09/25

九月的最後一個週末連上了2天課,為的是10月初能放中秋連假啊!兩學年沒上華人社會與文化,一上正課就連兩天,對我而言也是很大的文化刺激啊!不過PPT格式沒什麼大變,這次增加介紹華語文教學學程,這個學程因為併校,原本的語言教學中心被降級,連學程也一併被降級,在高第一時期修完的人拿的是校級證書,但高科大就變成中心證書而已。雖然不少學生是因為學分數不足要湊學分(大一學分不足我很驚訝),但也是有人是因為日後要出國進修,所以想先了解華語教學產業。不管原因是什麼,我都覺得感恩,因為我也是藉著開課的機會,和大家一起學、一起討論。

另外,以往都要求學生要在課前兩天讀完提問,我把大家的提問整理後,一起放進PPT裡。這學年改變決定,要放過自己和學生,只要上課當天中午12點前完成心得回覆和提問就好,上課的時候,直接就大家的留言來討論。 「為什麼你選擇寫這個?」我的PPT當然還是有自己的提問,因為那些是我針對閱讀文章好奇大家怎麼思考的部分。

BLOG還是一直使用,因為我認為書寫是個可以幫助我們清楚看見自己思緒、整理迴路的方法,不過今年也開放大家用IG,只要你不介意無意間就給別人看。BLOG雖然也是搜尋得到,但重點是關鍵字和演算法,多半還是知道連結的人才會看到。準時完成BLOG書寫者是70分起跳,以前是80分,不過因為前面幾年有同學實在太混,寫個2-3行就交差,也有同學是大寫特寫,分數都一樣,我覺得實在不公平,所以改為70分,然後依照下圖寫到的點加分。


這學年練習不貪心,要讓同學中間能去休息,準時下課,所以知道PPT要節制,得有取捨。所以09/25扣著對社會與文化的想像,先從聯想與感覺開始練習。看到這7個問題,你會聯想到什麼?


除了1、6、7題有真正的答案,第4、5題有預設的答案外,第2、4題真的就是憑感覺,雖然我也是有安排。

Q1.林家樹:看到這個名字大概第一反應是林佳龍吧!可能有親戚關係,都是佳字輩,看到樹,直覺就是男性,命中缺土和木。同學們說了不少有意思的答案,不過已經過了3天,我也不記得了XD 只有一位香港同學看了照片之後,想到他是日本有名男藝人,但名字當然不知道,連日本同學也只是說他是彈鋼琴的,他是X Japan的YOSHIKI。 BTW,樹,在中文裡幾乎是男性專用字,但在日文,感覺是男女通用,e.g. NOTAME上野樹里。

Q2. △:警示標誌、三角飯糰、卡通人物。
Q3.紅色:危險、熱情、節慶……
Q4.字音,ㄌㄧ_____ㄒㄧ_____/li___xi____:兩個拼音系統都放,我沒有預設,也沒有先說我的答案是什麼,就是這樣出現很多有趣的詞彙,如:離席、利息(行銷系的小孩說的)、菱形、靈性......這些詞彙其實都和大家的背景,還有常會接觸的議題有關,我們的生活真的很切實地在型塑我們的認知。我的設定是連著Q2和Q3一起的,三角形、紅色+li____xi_____,我念了「liu2xin1」給大家聽,但不少人覺得我念的是liu2xing1,台灣人的en/eng不分,雖然常見,大家容易誤以為我們常說的是en,但如果念念「我很高興認識你」,就會發現,其實是eng比較容易聽到(以舌位看)。

Q6.台語白話字,媠:這個字在華語是嫷(tuo3)的異體字,台語音是suí,有同學將部首和偏旁聲符分開來看,憑感覺猜中真不是簡單。
Q7. Jumanji:這個也沒有台灣同學知道,但我覺得他是部還蠻有名的電影啊!只有香港同學知道是電影,但中文不清楚。《野蠻遊戲》是已故影星Robin Williams的名作之一,大概20年後The Rock和Jake Black參與翻拍演出,我覺得都很好看。

討論完7題後,給大家一點時間思考這些問題與答案,和社會文化的關係是什麼?
最後當然還是每次都用的影片,讓大家思考看到什麼,想到什麼?讓大家在google classroom裡先回答。

我用的是Sight,他們後來還有其他系列──

Shangri-la Taipei _ The Five Sense Series - Sound
Shangri-la Taipei _ The Five Sense Series - Scent
Shangri-la Taipei _ The Five Sense Series - Taste
Shangri-la Taipei _ The Five Sense Series - Touch


2020/09/26

和葉老師討論了25號的課,她認為我的提問引導比較偏向敲邊鼓,沒有碰到紅心,所以我就在26號課堂一開始點一下這些題目和社會文化的想像的關聯。因為我出的是聯想,你會聯想到什麼,其實就和你的日常生活接觸有關,會說出的那些答案都是我們習以為常的反應,如果三角形是三角飯糰的話,我大概知道你很常去便利商店買御飯糰吃,因為我也是。這個意思就是我們的腦袋已經有固定迴路幫我們自動化生活反應,除非有什麼意外,否則我們很容易跟隨同樣的迴路行動(舒適圈、框框),不容易做出改變。而這堂課想做的,是引導大家換一條路走,開發新路,用不同的眼光看世界,大開文化之眼啊!

再看一次影片,但網路既然不給力就直接讓大家憑記憶回答,微笑、業配、觀光、散播歡樂散播愛……,大家都認為這是看完影片的印象,那就讓大家來說說想像和印想的定義吧!我也給出教育部字典的定義,這不是我自己編撰出來的啊!雖然想像的部分,我認為「構成具體的形象」和實際討論的想像有點距離,也為了要和印象做個對比,稍微改了句子。看完定義後,再讓同學們想想,大家的答案到底哪些是印象,哪些是想像。而差異的部分,我也改變了答案,以往是只有真實的接觸,但接觸的次數和深度,會直接影響印象和想像的比例。接觸越頻繁,想像的空間就會變少一點,但絕對不會沒有想像空間,因為我們永遠都無法成為他者。

在正式進入緊湊的討論前,我請大家先想想以下的問題,不要求答案,但希望日後能帶著意識往前直行。

這週還是整理了同學們的回覆和題目,3-4人一組,採用旋轉梅花座保持社交距離,這當然是理想,我用的教室桌椅擺得滿滿滿,連移都不能移,只好用組和組間保持距離,而且因為無法成為圓形,所以換位置時,還有人跑錯組。下次再執行,一次請一個字母站起來移動,可以更適合。

這個名字是改自學思達常用的微型咖啡館,不過操作類似,最大特點是保持社交距離。
2020的暑假是個焦慮的假期,上了無數的線上課,也參加了好幾個實體課程和工作坊。

不管到底閱讀了沒,就先用同學的部分暖身,因為我也有我想討論的觀點。看大家講得欲罷不能,還是給出下課時間,大家要自己控管生理需求啊!

一篇文章一題,也出了6題,但討論時間不太夠啊!

每一題,我也都有自己的答案,但剩下時間只有10分鐘,就是匆匆帶過,無法細講。這學年開始也改變給講義模式,以往會將自己的想法也放在一起,讓學生看。但這學年開始不放了,好處是可以先將PDF檔丟進google classroom,壞處沒有。因為我上課時也是分享了我的想法和結論,重點不是我怎麼想,還要要求上課的人要全吸收,而是從閱讀與討論中更確立自己關心的、想認識的主題,彼此分享想法,交換意見,從他人和自己的認知中,再形成一個新的偏見(想法大誤),並達成一個文化傳播的使命(也是大誤)。

Q1.我的文化認同如何形構?白話文就是──我對文化的認識並同意,是怎麼形成建構的?也就是我怎麼長成了現在的我的樣子、這樣的行事作風、這樣的習慣反應等等?這問題可以一直不停地問自己,學習觀察自己和認識自己,真心重要。

我在第4題和結語各推薦了一本繪本,分別是《被貼標籤的鱷魚》《鴨子 ?兔子?》,從這兩本繪本,多少也可以窺見我自己如何在社會與文化處理認同的流動,還有處理觀點的同理吧!

事實上,不管哪一題,我都想問的是,這些和我有沒有關係?我能否在其中連結到我自己生活的現實。從這個角度發想,透過和他人討論與敘述自我,試著珍賞自己生活的社會文化,抑或是發現這個社會文化中是否有需要改變的一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