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10日 星期五

105-2 華語口語與表達——語言規劃/共同語和方言

不喜愛用手機打文章,但這次回家行李太重,背著2包貓砂旅行實在很傻!但米酒不喜歡用豆腐砂,只好扛回台北孝敬雷阿小。

我沒帶著書看,忍不住思考產能問題,因為我一北上就會開啟耍廢模式,什麼事都不想處理,只好就拿著手機打打打,雖然沒有全打完,但也起了個頭。果真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啊!



2017/03/08 課程紀錄

3月初出現了關於「國家語言發展法」的新聞,剛剛好跟本週主題相互契合,並且有鑑於上周一次看兩個短片,大家記憶力不足,所以分兩次看,把國家語言發展法的新聞變成引起動機,並粗略了解法案的小短片。


看完後,就讓大家討論啦!
沒想到PDF檔案切割錯誤,不小心把一部分的閱讀資料切到上週去了XD
這無心的小過失,並不影響題目,畢竟不是沒讀啊!只要喚醒記憶就好。


•課前閱讀:
〈語言的畫與研究〉
從經典著作《語言與人生》看歷史上的方言和共同語
•影片欣賞:國家語言發展法

•Q1.「華語口語與表達」是屬於哪種語言的研究範圍?
A1.根據《現代漢語》一書,語言的研究範圍有三:
一是普遍問題研究,語言的起源、演變、發展、趨勢等,為普通語言學。
二是具體語言的本體研究,涉及漢語本身各方面,包含漢語及方言的語音、詞彙和語法。
三是語言的擴展性研究,將語言和其他學科聯繫起來,形成跨學科的綜合研究,如:社會語言學、心理語言學等。

「華語口語與表達」這門課最主要的核心是語音本體研究的介紹,以及和社會、政治、歷史、文化相連擴展性研究。我在這門課介紹的順序是從簡單的擴展性研究出發,向內探詢社會、政治、歷史、文化如何影響現代漢語語音,以及其發音之特色。


•Q2.語言管理和語言規劃的層級關係為何?
A2.語言規劃在語言管理之上,依據規劃的選擇,進行管理。這題就算真的沒讀資料,要回答也不是難事啦!

搭配著這兩題,是延續上周「語言管理」的討論。在上半部的小組討論中,是要理解語言管理和規劃的關係。下半部才進入共同語和方言。

03/01
•*Q1.課前閱讀文章和語言管理的關係。
•*Q2.從課前閱讀到課中欣賞,語言管理,倒底要管什麼?
•*Q3.語言管理和「華語口語與表達」的關聯。

我把這三題一起說了。下面這張圖其實上一學年就出現過了,但這學期,又有了一些新想法所以一樣放著,作為補充。



走出島國→宏觀(世界)/多音→微觀(台灣本土) à個人語言管理,超微觀。

這個社會的運行,在我的想像中就是微觀與宏觀的交互影響。國家語言管理法是一項政策,有了政策方向後,進行公聽會,聽取多方建議,進行草案擬定規劃,送入立法院立法,各級機關這個政策規劃下,再進行規劃與管理。雖然有層級關係,其實也是上下交相影響。政策→規劃→管理,可以從國家到學校,再從學校到教室,教室到教師,教師到學生,層層間都會一直進行這樣的循環,個人的語言管理是從語言目標選擇開始,不要小看選擇(就是意識型態的運作),個人的選擇會向外影響社會,同時社會的影響也會向下引導個人,所以宏觀和微觀間的交互影響是無窮的。選好語言後,則是語言能力培養,除了語言知識外,其實非學科的學習也很重要,也就是那些隱藏在語言之中的文化細節,並進行比較,訓練自己的溝通表達。所以語言管理,管的是個人語言知識的運用,及其文化思維接觸的同理(語言IQ及文化EQ互相作用),作為客人要知道入境隨俗,身為主人則要盡量讓客人感到賓至如歸,主客同理,互相了解。

上課時問日本學生友哉,在日本可不可以邊走邊吃,出身大阪的友哉說「可以啊!」但就我所知,在日本關東部分地區,是將邊走邊吃視為不禮貌的行為。看來就算是同一國人,在「習俗」上,也是有地區性的差異呀!

「華語口語與表達」這門課,在語言知識上,是要透過認識華語的發音規則和概念,協助學生自己,以及未來他們自己的外籍學生,進行母語及華語(普通話)的比較,了解異同以利發音學習。文化意義上,是要大家小心使用語言(Mind your language 注意所表達的內容),教師使用語言知識進行文化的溝通與理解,然而會因為聽者文化背景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解構。也就是說者無心,聽者有意的狀況。

有一位使用中文溝通無礙的外國學生,他說要去旁聽華語二的課,因為他想要多聽課再選課。我告訴他那門課是Beginner的課,對他而言很簡單。他的第一反應是「喔!他們的水平不好。」在這個情景中,身為教師我並沒有做出程度好壞的判斷,而學生因為自己所學較多而下了評語。再來,台灣不用「水平」(友人聽到第一反應是水瓶XD),用「程度」。我個人聽到水平的第一個反應,感覺對方品行、品格(水準)不好,這也是我的聽者有意啊!畢竟,口音一聽就知道,這位學生學的是中國的普通話,而非台灣的華語。不過既然都到了台灣,就了解一下台灣的口語發音及用詞吧!(他用我的教材會稍稍辛苦,因為都是繁體字。)


中場休息前,先讓大家聽聽中國方言,比較特別的是看第一遍,是遮著字幕看的,遮著,很多聽不懂啊!第二節開始在完整看一次有字幕的。



後半場,加入本週的兩段影片,再一起討論。
•課前閱讀:
〈語言的規畫與研究〉
從經典著作《語言與人生》看歷史上的方言和共同語
•影片欣賞〈落實語言平權 文化部推國家語言發展法〉
                 〈你是哪裡人〉

•Q1.為什麼有的方言很難懂?方言間的差別v.s.語言間的差別。
A1.有的方言難懂是在於語音差別,就算說漢語,也極易帶入個人方言特色,但在方言間,書面語很大程度相通。語言間差別是不同語言的語音、詞彙、語法自成系統,不相通。

但韓語/日語,西班牙語/義大利與/葡萄牙語,明明部分語音、詞彙、語法都很相似,卻被視為不同語言呢?政治意識形態和國族情懷有絕對的影響。其實不要看別國,華語和台語,也是異曲同工啊!麻瓜語言學在〈台語是不是「方言」?〉〈被犧牲的方言:從歐洲看回台灣的雙語困境〉的兩篇文章中,也提出討論,值得參考。

Q2.現代漢語(共同語)和漢語方言之別。為什麼需要討論方言?
A2.方言之間的差別。因為有不同方言阻隔,所以才有共同語溝通的需求,在共同語中會有不同方言區特有成分。我覺得共同語是龍捲風,把輕的捲入(易懂的、流行廣),重的(困難的)留下。

•Q3.共同語與時俱進由全民主導,除播音員、節目主持人、老師、記者外,1990後什麼(職業)影響力顯著?
A3.原來班上同學都是90很後面的小孩啊!90後網路興起,BLOGGER/網路鄉民的影響力大增,連新聞媒體的用詞也受到其影響,資料來源就更不用說了。如:台中永采烘焙坊歇業藝人吳宗憲抱怨高鐵WIFI,居然行政院跳出回應,或是美國第45任總統TRUMP當選等,都可以看出網路傳播速度,由量變成質變的影響。關於網路鄉民,翟(zhai2)本喬的TED TALK很有意思:)




•Q4.台灣屬於移民型態多語社會,根據作者有四波移民?你同意嗎?
A4.我不同意,1895-1945 日據時期(日語)也有一批移民(還有荷蘭的、西班牙的,其實或多或少都有影響),只是不是從中國來,這一波的移民也出現語言影響,和製漢語在那時也留下痕跡,如:國語(也是外來語進入共同語的例子)。在明清時代,共同語稱為官話,而非國語。

•Q5.這陣子又討論起《國家語言發展法》(源自2003年語言平等法),這項法案的推行和台灣地區國語擔負共同語的角色是否有所衝突?
A5.其實完全不衝突,但在二元論的觀點裡,如果要保台語(或其他)就是要丟棄國語(中文),就很容易被誘導誤會。不要陷入二元價值觀點,沒有非黑即白,這兩個端點中間,顏色可是很豐富的。就算現在還有國際漢語熱,但不代表漢語(中文)獨大,正因為形勢比人強,更要保護其他勢弱的小語種。這個延宕十多年的《國家語言發展法》蠻適合參考加拿大的政策。

補1:說話的政治、語言的認同:魁北克的法語與政策》
補2:語言和認同政治,看完這篇,想分享一篇看似課程題外話,但卻又實實在在道出語言在政治、社會、文化、歷史和情感中複雜的〈厭中情結〉。語言本身是空白五線譜,使用者的意識為其加上不同音調色彩,共譜出一曲美妙旋律吧!

p.s.從上一周開始就要畫Coggle了,希望大家不是只聽完就結束了XD







1 則留言:

  1. (土耳其)凱末爾的語言政策http://tkturkey.com/%E5%87%B1%E6%9C%AB%E7%88%BE%E7%9A%84%E8%AA%9E%E8%A8%80%E6%94%BF%E7%AD%96/
    一條手帕竟是一代人被「語言屠殺」的傷痕:談《國家語言發展法》的應行正義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28294
    五大方言PK https://youtu.be/QKj_wyWnQLk
    【網絡】大陸常見用語with方言https://home.gamer.com.tw/creationDetail.php?sn=2501157
    【女子方言3】全国47都道府県の女の子がそれぞれの方言で「大好き」 ご当地 関西・東海 https://youtu.be/yxenQi95fro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