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3日 星期五

105-2 華語口語與表達──語言管理

同學:

        105-2上課方式有所轉變,原本105-1中間不休息,現改為休息10分鐘。和葉老師討論,她認為大家需要「休息」的程式設定,精神才能再繼續。至於吃早餐,原本都沒討論過,我不會不准吃,但更希望能在課前吃完。一是基於生理現象,吃完食物都會食睏,上課精神會渙散一陣子;二是基於尊重,不僅尊重講者,也尊重和你一同上課的同學,更是尊重自己。再來是上課方式,我決定不要使用小白板了,畢竟已經要求同學們在課程討論版回答,所以小白板這學期就休息吧!嗯!好像還有一項,但是我忘了,看來不是很重要。

        上周和應日系同學們聊天+吃飯,知道了兩處餐廳──初肉燒及森川丼丼(口語Dong4,但拼音是dan3),這學期一定要去吃吃看,還學會了傳LINE的好友資料,媒合桃園地區的華語老師和外籍學生。果真,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不管跟誰都可以學!!

         突然覺得禮拜三的課好重啊!上午是師培理論課,下午是外籍生實作課,人都不少。難怪禮拜三下午課後都有強烈飢餓感啊!



03/01課後開始加退課,祝大家搶課成功。





2017/03/01 課程紀錄

雖然105-2和104-2的閱讀資料沒有差太多,但調整了一些閱讀上的順序,所以我自己也要重新備課調整,也還不知道這樣的順序對理解上會不會有太大的影響,只能且戰且走。上週是課程介紹,所以簡單地說了該做的事,原本預期這周會遇到多一點學生,沒想到是多一個而已!哈!然後因為228連假,大家都開心地過完假期,但忘記讀課前資料啦!!


先把遊戲規則說清楚了,這樣才好玩下去啊!
需要使用的資料都先讓學生自己摸一模,數位原民食帶的小孩應該可以很快上手。

好吧!我承認畢竟有2/3是跟我一起上過課的同學,所以就輕忽了連假的威力,沒預想到閱讀資料都沒看的事,那麼就只好當場讀了。當老師就是要不停地訓練自己彈性調整的能力,更好是能在設計課程時,也要預留突發狀況的空白時間。

課前閱讀:
〈走出島國舒適圈〉
〈多音交響的語言景觀〉2007-02-22

看完後,先來進行個人意見發表──
—Q1.為什麼觀光客到臺灣後,不久就會懷疑自己到了「中國城」?只到了中國嗎?
—Q2.公共標示的語言是為了誰?
—Q3.在臺灣通行的「社會語言」有哪些?
—Q4.你的母語是什麼?為什麼母語叫「母語」?為什麼要上母(族)語課?
—Q5.你是幾語人?為什麼你需要多重語言力?

Q6.台灣「原住民正名」之路從1984年開始,〈多音交響的語言景觀〉寫於2007年,今年2017年,這麼多年,原住民正了什麼名?【隱藏題,後來決定不問了,畢竟和主題〈語言管理〉的關係遠了些】


即便是我自己,時隔一年再讀,同樣的文章,卻也有了不同以往的發想。教課第一年是被教材內容引導,被作者想法啟發;教課第二年,學會看著作者的想法,進行不同角度的客觀思考。→永遠別忘了問「真的是這樣嗎?」我真的和她/他認同的相近嗎?

五題中,只有Q3和Q4保留一模一樣的問句(Q4要修正,連2年都有同學不懂「為什麼母語叫母語」→為什麼是母語而不是父語?/為什麼母語叫「母」語?),Q2和Q5是新的提問,Q1增加後半部提問內容。我就按照題目順序來整理一下自己出題的想法。以前出題只照著文章出,摸索作者的想法,這次是找出與作者不同的想法。

各地地名或街名代表了,從那兒來的人到臺灣這塊陌生的土地上,
為這地取家鄉的名字,開始建立情感。
(日據時代,日本人來台可是要完全拋棄家鄉的一切啊!)

臺灣怎麼會只有中國城的樣子,臺灣本來就有原住民,再因地理位置特殊,西班牙、荷蘭、日本、明鄭、滿清、中國都曾經在同一時期或不同時期,前前後後參一腳,所以不僅是中國城,還有日本(台東、高雄......)、西班牙(三貂角)等地的地名,展現多元文化的影響。如果地名本身就多元,相形之下我們的公共標示就稍嫌狹隘。我同意張學謙老師所提:「公共標示使用的語言幾乎清一色使用華語,語言景觀呈現單調乏味的畫面。」除了給本地人看的中文,大部分會放的就是「國際化」的英文了,忽略這塊土地上,除了有說國語、看國字的國民及英美人士外(除去觀光客,這些人其實也是外籍移工,只是英語跟其他外語比,語言文化位階高),有需要復甦的原住民語,亦有岌岌可危的台語及客家話,更有許多新住民和外籍移工的語言(同學們分享在桃園地區就有印尼語、泰語等標示)。除了華語、台語和客語外,在路上也常常聽到東南亞語言,在台灣通行的社會語言比公共標示的語言多元化許多,為何會有這樣的落差?可能與本位意識、崇洋媚外情結、語言文化位階(強勢語言)、政治勢力、個人選擇等有關,無法一言蔽之。

不過話說回來,在母語這個問題上,其實很明確是媽媽的語言,孩子從在肚子裡就是聽媽媽說話,在社會期待下,也都是母親帶小孩,你會說媽媽的語言是再自然也不過的事,然而確實也會因為上述的原因,變成「父」語,或說環境裡的強勢語言,自然而然,某些語言說得流利的人越來越少,這也是母語/族語客會開始的原因。在台灣,原住民語、台語、客語正在逐漸凋零中(別殺死你的語言),東南亞語學習正在興起,但這幾者都是因為華語這個強勢語言而受到壓迫,所以納入課程中,讓下一代能持續語言及文化的傳承。不管我們是幾語人,我們都會面臨從語言產生的文化接觸,一種語言就代表一種文化,你會的語言有幾種,就代表你有幾種文化思維(學習的過程中,就是自我進行break down and build up),而轉換不同語言的溝通,需要創新,例:你無法直接把中文的撒嬌翻譯成英文,英語中沒有這種概念,對西方人是一種文化障礙,你必須轉化文化概念,建立多元思考模式,再利用英文輸出,達成意見的交換與溝通,這就是管理多元語言力的重要之處。
(根據上述理由,我才希望不同科系的人同一組,因為同科系思考模式類似也相近,但不同科系就不一樣了,為了進行溝通,會更有效的說明想法與概念。)

討論完畢後,立馬看兩部語言管理相關短片。看完之後,我檢討了自己一下,影片還是不要一次看兩部,因為後面的一定蓋掉前面的記憶,大陸妹還是說明就好。這次班上有一位日本學籍生友哉,真是我的活教材。PPT設計是把圖片全部蓋掉的,問他大陸妹是什麼,他真的認為是中國妹妹啊!嘉佑主動翻譯也是Chinese girl,很好!完全符合我的期待XD 但大多數同學一聽到大陸妹,第一反應就是一種「青菜」。台灣人看菜單上的名字,完全不會有辨識問題,但是沒有圖片或奇怪翻譯的情況下,就算只是中文,抽離菜單的情境,會中文但沒有文化概念的外籍人士,真的會誤會大陸妹和娃娃菜的意義。

【語言管理新顯學】不只是學科,原來語言能當作「資產」來經營!
大陸妹英文怎翻?Chinagirl網友笑噴
補:当老外遇到翻歪掉的“中式英语”后

課前閱讀看完,也欣賞並討論兩部影片後,進入分組討論。

—Q1.課前閱讀文章和語言管理的關係。
—Q2.從課前閱讀到課中欣賞,語言管理,倒底要管什麼?
—Q3.語言管理和「華語口語與表達」的關聯。
由於時間的不足關係,我只讓同學們討論,這堂不發表,直接回覆在討論版內,下堂待續:)
至於我的答案,也只是我的想法而已,我的問題偏向開放問題,很多時候是沒有標準或正確解答的。對了!!這學期開始也有另一個轉變,就是我不再把自己的解答放入PPT中,因為既然沒有標準答案,也就不需要老師的答案了,大家自然揮灑吧!

搶先看同學們的答案。

這學期另一轉變,補充不在硬塞入課程分享了。
以前都很擔心大家聽不懂,但現在發現少即是多,想學的人就自己開始吧!

1 則留言:

  1. 語言政治學http://newsblog.chinatimes.com/mingyeh/archive/17192
    水果攤國際觀http://blog.yam.com/kevinattitude/article/69272089
    用多語言跨越溝通障礙 謝智翔 TEDxTKU https://youtu.be/DJs4ztDpXFo
    從國小開始教就夠了嗎?看看紐西蘭的母語教育 https://youtu.be/Y25liY5xUMo
    我們能把語言純化嗎?-中文裡頭的「和製漢語」http://uegu.blogspot.tw/2015/02/blog-post_25.html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