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15日 星期四

105-1主題報告(三):盲從正夯,你從不從?(台灣的盲從文化)

        「有一句話說得好,看法可以有很多,事實卻只有一個。看法是對事實的解釋,是建築在事實基礎上的高層閣樓。在事實與看法之間,事實優先。一旦事實動搖,看法必將搖搖欲墜。歷史偵探以為,唯一的事實,是歷史認識的基礎;多樣的看法,只是對唯一事實的不同解釋。如果我們相信人類有遵從事實的共同理性,正確的邏輯關係是人類的共同意識的話,最接近事實的解釋是可以逐步接近的,不同的看法是可以趨於一致的。」《秦迷──秦始皇的秘密》一書中,李開元教授對最終看法的一致性結論是基於事實,而今天我們討論的從眾和盲從的最終看法一致性的來源,則是基於下面三點:人群壓力、公眾輿論和懶惰思考的陷阱。

        台灣大學行政大樓前有個「傅鐘」,每節上下課都會鐘響21聲,據說是因已故台大校長傅斯年曾說過:「一天只有二十一小時,剩下三小時是用來沉思的。」雖然根據三位台大藝術史研究所學生所寫的探索傅鐘〉內的查證,該說法傾向穿鑿附會而來,但無論如何,要傳遞的理念倒是清楚明確,「沉思(思考)」的重要性。所以就算是「專家意見」,也秉持著懷疑的精神詢問「等一下,真的是這樣嗎?」美國賓州大學行銷系教授J. Scott Armstrong在1981年撰寫的"How Experts Are the Experts?"一文中,調查許多專家的預測值,並廣泛分析各領域的情況後,也發現「專家意見與正確性並無關聯」,可見就算是學富五車的學者專家,終究有其侷限性,更何況那還是網路完全寂靜的80年代啊!

        祝
驗證辨論




2016/12/14 課程紀錄

本周上課精神狀況不佳.......每天都被小貓吵醒/咬醒的生活,睡眠品質不太好。

這周主題很有趣,開場也很有意思,報告同學以行動劇的方式開始。老師詢問一位遲到的佩宜,為何遲到?同學說因為跟風去抓寶可夢晚睡,課前又花時間去排了很紅的五十嵐抹茶珍珠拿鐵(疑似還有很多兩、三個橋段,但我真的記不得啊!睡眠剝奪好可怕!)飾演老師的孫靖就已PPT中的「流行」事物為引子,說明人人都有這樣盲從的例子,導入第一段社會實驗的影片《當人面對同儕壓力時,會不會跟著盲從?》0:00-2:28(我看過這影片的原文版)



接著是兩題的討論:
Q1.是否有盲從的例子,有的話請舉出。

第一個從腦海中跳出來的就是排隊,猶記今年七月去USJ的排隊事件,因為實在太混亂,所以看到一列隊伍的尾端就跟著排。除了排隊,其實還有很多啊!如分享假新聞,家中長輩尤其,只因有人說很重要或要小心就轉發,或是奇怪的連鎖信。南部馬路上的紅燈右轉、機車直接上人行道或大路口直接左轉等。還有一個課後才想到的「教育」,因為大學畢業也可不能馬上找到工作,而且很多人都去念研究所,所以我也念一下好了,這種心態也是盲從啊!

Q2.看完影片後,在影片中看到什麼?

我看到其實是,為什麼他們的第一位實驗對象是一位亞裔女性?為什麼不是拉丁裔男性?其實我想看到是不同人種與性別的「第一位」實驗啊!

「看到什麼?」這問題有點空泛,因為每個人「想」看到的會和出題者不一樣啊!像我對女性主義特別有想法,所以我看到的就是他們選女生當實驗對象,而且還是亞裔女性。從這位受試者的口音,大概可以猜測,她並不是土生土長的美國國民,較像是移民。女性、亞裔背景的特色讓她雀屏中選,可能想要展示就算不同人種、不同背景也會想要融入群體吧!當然也可能看中這樣的背景更容易展示出加入群體的快速性。

同學引用的答案,也是這影片的結語──「社會學習,從小認為跟隨別人的腳步就是好的,覺得如果跟其他人所做的不一樣就會被排擠,跟隨別人,就會輕鬆許多。從眾這種社會行為也會讓人染上惡習,從眾不只影響個人行為,也會無形影響個人的想法。」

我想出題可能還要精準一點,可以結合課前閱讀,利用文章裡出現過的概念,當作答案很清楚,也能讓同學學以致用!然後再提供影片裡的額外答案。

討論完盲從,再用一段影片導入「從眾效應」。看完立刻想到日本節目ニンゲン観察バラエティ「モニタリング」的拉麵店觀察:如果拉麵店有奇怪的規矩,你會接受嗎?他們的規矩真很奇怪,但剪輯後的結論是大部分的日本人都會接受啊!


再接著兩題討論:
Q1.請問從眾和盲從的差異在哪裡?

我的想法是從眾,就是有人數壓力,如四個好友,有三人想吃泡菜鍋,一人想吃鐵板燒,會因為對方人數多而傾向也去吃泡菜鍋,畢竟自己吃泡菜鍋自己也沒有損失;而盲從則是缺乏個人想法,如:去餐廳點餐,若點餐當下,沒有特別的想法或意見,就很容易照著店員的推薦點,這是我上週六去銀座杏子吃飯的經驗啊!我平時喝飲料都是去冰的,但那天點餐時,沒注意到自己點的套餐附飲料,所以店員一提,附餐飲料幫您做少冰可以嗎,我當下的反應就是直接說「好」啊!

韋伶提供的答案:
從眾:指個人受到外界人群行為的影響,而在自己的知覺、判斷、認識上表現出符合於公眾輿論或多數人的行為方式。 (在南部多數人的紅燈右轉可算是從眾嗎?!!)
盲從:不分是非的附和。→我的反應完全就是盲從啊!!

Q2.外國人是否一樣有從眾或盲從的行為?

當然嘍!只要是人都有可能啊!第一部影片已經實證了!
然後我被Cue回答,因為我有海外生活經驗XD

韋伶提供答案:從眾或盲從都是屬於個人行為,所以各國都有盲從或是會從眾的人。


報告同學從這題延伸,從台灣出發到海外,看看他國的三則新聞,來舉證。不過開始前,志豪還是先問大家知不知道例子?我當下只想到陸客去深圳掃奶粉,文昇提供的比較貼近,陸客去日本掃電器。台灣人也是啊!我妹也帶了一支吹風機回來,但功效是啥?我不太清楚,不曉得是負離子還是膠原蛋白的XD 我知道很多人帶的還有水波爐,有兩三個友人買了,我也還是不清楚實際功效。

左:食鹽囤積,311大地震核電廠輻射外洩,有民眾誤信謠言,以為食鹽含碘,能抗輻射。
中:1995年日本東京地鐵沙林毒氣事件,始作俑者為當時的新興宗教奧姆真理教。教主麻原命令信徒在地鐵散布毒氣,導致13人死亡,六千多人輕重傷。
右:冰桶挑戰是一項慈善活動,目的是讓大眾關注一種罕見病: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但後來這類影片被質疑因是以「趕潮流」的心態去參與,也有不少人認為該行為不能夠達成對患者表達關心的目的,其實也是對病人的一種冒犯,和鬧劇無異。

倒數第二部分,進到小組討論時間:
有位傳教士在路上向路人傳教,路人因此真的相信此宗教。
Q1.承上,請問路人這是屬於從眾行為或是盲從?還是兩者皆非?

我的反應是資訊太少,我無從判斷,所以應為兩者皆非。
但聽完舒涵的回答,確實也沒錯,按照題目的邏輯,這個人的確有盲從的嫌疑。

報告小組也是提供了,兩個答案──
從眾:路人認為有許多人相信此宗教是有原因的,而且傳教士講得很有道理,認為能改變生活品質,所以也加入此宗教。
盲從:因為很多人信仰此宗教,所以就也直接加入此宗教。


Q2.如何避免盲從?

我覺得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思考並查證。
但非常喜歡俐尹所述,如果是食品,其實跟風試試也無妨,但我認為事後不要抱怨不好吃、不好喝、花的時間不值得,因為那些也都是你學到的經驗啊!

最後,玩了一個心理測驗「盲從指數」,討論那麼多,到底實際上,大家心裡怎麼想呢?

題目:參加霹靂夏天祭典,進入死國鬼屋參觀的你,陰森恐怖的氣氛讓你很害怕,這時你會怎麼做......

選項:
A.要求死神多點一些鬼火,照亮鬼屋。
B.為了獲得天者贈送的勇氣獎金,硬著頭皮走。
C.找來帥哥天狼星陪你一起走。
D.一點都不覺得害怕,自己一個人繼續走完。

答案,我選A啦!

A.你的盲從指數50分
了解自己的你,樂於學習各種新知識,懂得吸收他人的建議與優點,轉化為自己的風格。在別人眼裡,你是個相當有特色的人,不會盲從於周遭大眾意見。

然後我又被Cue上台了!我覺得很有意思,本周主題是盲從,而早上看到公視的《世界這Young說》第63集前半部,也是在討論類似的議題(網路假新聞),所以看完才出門,也順道分享一下裡面的資深鄉民的查證技巧。然後現在來補充一下,其實任何教育都是為了幫助人了解自己,認清自己所謂何來,要能不斷地詰問,反覆地練習、嘗試,才會認識自己、知道自己真正的熱情所在、喜歡什麼、討厭什麼、想做什麼。教育不是囫圇吞棗,你真的認為老師塞什麼給學生,學生就會吃下去嗎?
(還在國小及以下的小孩是例外,他們的學習是還在模仿、建構自己的世界,所以小孩會模仿大人說話的行為喔!參考:漢語文、教育和社會觀的Children see, children do.)

補:根據皮亞傑(J. Piaget)的認知發展階段論,個體的思考及推理能力,需經過一 系列不同性質的階段才會成熟。11歲以上青少年期的個體已進入形式運思階段, 代表其思維能力已達成熟階段,已能有系統的假設、分析、比較與組合。在形式 運思期的青少年會思考事物的可能性,而非依據直覺或經驗,思考不侷限於具體 的事物或問題而能進行假設性或抽象性思考,是依照「邏輯原則」做思考運作, 尤其是條件式推理「若( P 則 Q」)的思考能力會隨年齡增加而增加(張春興,1996; 黃德祥,2000;黃德祥譯,2006;林生傳編,2007)。 ←這是我碩論內容啊!哈哈哈哈!


我認為最後一題小組討論,可以和時下的新聞做結合,如:婚姻平權的議題,因為裡面有極多盲從的人無視事實,是一群為了反對而反對的人,無法就事論事,就算一直開公聽會,兩群在不同Level上的人還是沒法有共識。摩天輪和蟑螂都不是人為什麼要討論,領養真的是另一個議題,不要再因為自己的恐懼扯進來瞎說了。

光一個同性婚可以吵成這樣?那麼像「筑位」這麼特殊的情形,反LGBT者又有什麼話可說呢?(其實誰想被貼標籤?貼標籤是為了區別不同者,這就是這個社會現在在做的事情。)
昨天看完《筑位》紀錄片,裡面有個公所行政人員說的話,看到不知該說是辛酸還是現實,「只要戶政系統能登錄就好」(現行是身分證字號要為1和2能登錄),這句話不也正是現在婚姻平權的簡單訴求嗎? 參考:獨立特派員475集〈結婚同異嗎?〉

其實不管是異性、同性、雙性、跨性、泛性……不管你我是哪性,僅求別抹滅人性。若真的是「愛」,給的就是祝福,自在做自己,不是上絕路(凱道挺同婚遭家人囚禁 驚傳女同志輕生亡→希望這是假消息,如同呂麗絲所說:「轉發這個訊息,引起這麼大的反應,背後隱藏的的信號是什麼?是一種長期以來的霸凌,所帶來的絕望,輕易的讓一則尚未證實的消息,成為網路上的重要新聞。」)

台灣有多少人因為歧視、霸凌而死,爆出來的都只是一小角而已,世界上有多少人因為無知、謠言、疾病、性別、種族、戰爭而遭歧視、霸凌,甚至殺害的,有多多(如:馬拉威白子獵殺印度性侵案猖獗戰爭難民歧視等)。請記得「愛」可以從我們開始
(婚姻平權公聽會:陳南州牧師釋昭慧法師)


雖然沒有《筑位》的紀錄片,但他們兩人也上了《誰來晚餐》。
很欣賞位子的結語,要加油的,是不懂得欣賞、認識、理解的一群啊!
所以,就算教育不是教了就懂,但不教就真的不懂啦!#性別平等教育




2 則留言:

  1. https://womany.net/read/article/12038
    【祁家威專文】我的同運四十年,還不到放棄的時候
    https://www.twreporter.org/a/lgbt-rights-activist-qi-jia-wei
    從1個人到25萬人 祁家威的同志運動長跑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