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27日 星期四

105-1 學術與文化

同學們:

        因為第三章的內容,讓我私心地和你們討論了一點點中國近代史,一段我當了華語老師後才開始正視的歷史(念高中一類組背都背死了,照樣還給我可愛的歷史老師),起因是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再來就是因為教了「華人社會與文化」及「華語口語表達」這兩門課,而認識更多。

        我是旁門,都能和你們聊不少,那麼專業就更不得了!〈學歷史的大用〉,再次分享。

        祝
多思多想    多活多動

 



2016/10/26 課程紀錄

關於這周的主題,課本的內容實在有夠難啃,難啃就算了,目標還要跟前後的內容連貫,我頭頂白髮又多了好幾根啊!讀了讀,又想了想,居然沒啥特別想法,只好先做「澄清」。

應用華語系(台師大為例)和華語教學研究所(高師大為例)其實要讀的東西可不少,
念高師華研所時,因為我不是本科系畢業,還要補學分,
(30+6)*(18-2)=576小時,外加無數小時的行動研究教學+寫論文。
p.s.選修的課程很多時候是可遇不可求啊!畢竟要看有沒有開課師資,還要看選課人數。

由於課本是考試用書,雖然還是讀歷史,但所讀也是作者所篩選的歷史,在中華民國這一部分,也就是中國近代史(中國其實是個「地理」的概念,誰在這個範圍統治,都是中國的朝代」,只用三面帶過實在不多,然後回想一下「華人社會與文化」的考題,奇妙得很,絲毫不見關於近代史的議題,本周〈學術與文化〉就從這裡開始了。
畢竟華語老師有時候也要處理一下外籍學生好奇的歷史議題,所以對中國近代史,確實需要基礎認識。借用了新唐人亞太電視台的〈今天不設限〉(5)系列00:48-10:38,當作引子進行中華民國a.k.a.臺灣的問題討論。



補充:
真正的國父--歷史課本沒教的國父孫中山 |今天不設限(3)
蔣中正(介石)的歷史跟你想的不一樣 |今天不設限(4)

•Q1.為什麼甲午戰爭在東北打,清卻割讓了臺灣和澎湖群島?
•Q2.建設臺灣的是誰?
•Q3.臺灣為什麼從日本殖民變回中華民國領土?

這三個問題,其實講來講去,都圍繞了一個核心──權力。

日本要走了臺灣和澎湖群島,是因為地利之便,除了是通往南洋地區的要道,也是個更好攻打東亞病夫中國的據點,畢竟目標可是稱霸東亞,成為新龍頭。獲得臺灣之後,既然是個好用的據點,當然要好好物盡其用,第一步就是開發建設,成就霸業,但也加速了對臺灣這片土地殖民剝削。中華民國因二戰勝利,「收復臺灣」,結束1895-1945,51年的日本殖民,但臺灣明明就是甲午戰爭馬關條約割讓的,沒有「收復」的理由,卻因英、美支持,而能拿回臺灣。講明了也是英美擔心日本藉臺灣的地利之便東山再起,與其縱虎歸山,不如就用同盟戰勝的理由,讓蔣收復臺灣,免其心腹大患。

由於我不是近代史達人,所以還是利用了網路力量《故事》給同學參考。

為什麼要抓出來討論呢?
我想論述的是──

1. 歷史,是誰的史觀?
2. 文化,難道一定純正?
3. 資訊爆炸的時代,邏輯、辯證、思考、比較,多練習才不容易被騙喔!

我到高中畢業時,可都還是讀全國統一版本──國立編譯館版,更不用說1995年以前根本沒有網路這種東西,可以說是思想箝制,也可以說是民風純樸啦!所以前2年課綱議題沸沸揚揚,可不是我青春時代會出現的公開討論。
補:課綱之於吾輩,去年聽完人本的演講所寫。

畢竟歷史是種片段的累積,同一段歷史會出現非常多的觀點論述,最終是讀者自己選擇自己的版本。

再來討論的是「學術思想」,這可是我咬著牙唸完的。
但念完,還是不知所云......如果單為讀書而讀,實在很痛苦,所以非常感念高中的歷史老師──孫鳳瑜老師,若當初不是因為太崇拜她的學識淵博,所以自願當小老師,我的歷史成績恐怕更是悽悽慘慘戚戚。

我讀了之後,隱約感受,應該要從先秦諸子百家和兩漢後切開來談,但卻不知怎麼下手討論。現在沒有孫老師,但是有葉老師。我和她訴苦,實在不知道該怎麼處理這些「大家們」?非常欣賞葉老師給的觀點,她用西方科學驗證的方式解釋了東方學術思想。

中國哲學思想在春秋戰國這個亂世完成,各個哲學流派因應社會治亂的現象(觀察),提出自己的看法(假設),進行推廣,以尋求理想的國家格局(驗證)。這些大家,基本形塑了中國後代的思想走向,後代的思想家也都在此基礎上繼續的延伸演繹(再次驗證-觀察-假設的循環)。

右下角的表截自:學術思想流變 https://youtu.be/L9b1QwQFxzA

說明完畢,進入討論題啦!討論題的核心是以哲學思想為主體。

Q1.請整理課文中,「中華文化形成與發展」的重要轉捩點。

第一題,只是確認大家念書了嗎?同時也算是個整理,中國之所以是中國,要歸功於歷朝歷代的貢獻,藉由這種方式,也算是考試筆記啦!原本做了表格,但上課上到一半突然福至心靈,想到Coggle it。利用Coggle心智圖的功能,輕輕鬆鬆,筆記成功,還可以無限上加,更可以互相幫忙分享,超實用。

P.S.同學們在討論區的發表,只有一組接收到課堂暗示〈故事〉「轉捩點」,從每個朝代中找出你覺得影響後世文化的重點,其他組別把我的問題想太複雜啦!還有一組沒上傳??



課本裡沒寫,但是我還是列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畢竟談中華文化,怎麼能不談一下長達10年【文化大革命】對中華文化的衝擊。

講到中共,就想到老外看中國的影片。
一定要看到最後啊!中國歷史學家辛灝年在澳洲的演講,實在太火了!

Q2.你覺得你比較認同哪一家的思想?

道家的無為,我雖崇拜,但對我而言是最難的,因為我總是陷入「認同」的狀態,認同了就是「我的」,我的身分、我的地位、我的名譽、我的面子、我的想法、我的車子、我的房子、我的......,越抓越緊,越抓越多,牢牢不放,成為「我執」的囚犯。墨家人飢己飢、人溺己溺,身體力行,是大同世界的美好表率,偶爾會因為良心不安,所以做些看似對他善,實則為己安的好事。

課堂裡雖然說多數時間,我執行法家理念,尤其是課室管理,採取的是法、勢、術中的「術」。身為老師,在儒家裡,已經屬「勢」,而「法」則可算是自身的道理、原則,有了「術」才不致於刻板而不通達。中華文化講究情、理、法,在生活中,其實也偏向「情」這邊,人情,果真有壓力啊!原來我是骨子裡的儒家,是萬萬沒想到的,因為超級不喜歡某些儒家的添加概念,但葉老師卻一針見血點破,還說出一番道理啊!



Q3.學校停車場內出現一輛腳踏車(如圖所示),身為先秦學術四家(儒、道、墨、法)代表的你,會怎麼處理這輛腳踏車?
去年也用這張照片,但討論不同議題。
學生以為這是我自己故意移的,不!不!不!故意就不順應自然了!
它出現在那兒,對我來說,是為了提供我上課的想法啊!


第三題,同學們對墨家和法家的看法算是相當一致,但儒、道的看法出現歧異。
我自己覺得可以歸因於墨、法兩家重在執行面(墨:解決當下問題/法:解決問題發生的根源),很好應用;
而我們浸潤在儒家知識裡太久,有很多觀念可以選擇,
道家理念「非常道」則是甚少討論,抑或是討論了也沒有所以然,所以有了歧異,




上面這張表,原本墨家我寫了「批評」,但其實墨家不會批評,法家/儒家才會批評,因為這兩家是講究秩序規則的,要先辨識清楚問題,再作解決或改變。
我把這裡的儒學,開玩笑說成「暗黑儒學」,根據我們一直以來所學,都是讚揚儒家的「仁」、「禮」,但這一套從另一角度看,就是在「界定人際關係」,你要學會看「人」、看「場合」,進行詮釋運用。所以我是骨子儒啊!對我而言,人際關係就是生存互動本能啊!

這一題,以儒家的角度來看,很好處理,只是一輛腳踏車停在不該停的地方,旁邊沒有人,就沒有所謂的人際關係,那麼放著就好,反過來說,如果旁邊有人,你還要看那人跟你的關係遠近,決定下一步的動作。所以很多時候,結論就會變成「不做不錯,多做多錯」。其實,孔子的出發點可是立意良善,聽聽卜學亮的〈子曰〉就知道了──

孔子的中心思想是個仁   仁的表現是
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達而達人 己所不欲 他勿施於人
如以仁為本體 表現在具體的行為上 
Come on everybody一起來   
對父母為孝 對兄弟為悌 對朋友為信 對國家為忠 對人則有愛心

大家只要盡本分,自然會形成一套有秩序的社會模式(克己復禮曰仁),大家都遵守秩序(盲從?),美好的家國社會唾手可得啊!然而回到第二題的概念,人有不同的認同,就有不同的我執,「克己復禮」就變成當今社會的課題了!(......墨家的沒落不言而喻啊!)

補:心理學實驗 - 當人面對同儕壓力時,會不會跟著盲從?


課的最後,我期許諸君,以「亮子」的中心思想──WHY,來立身處世,時代進步,觀念也是不停止的改變啊!

我 亮子的中心思想是個why why的表現是
搞不懂就問人 搞得懂就答人 沒有人懂 還可以問神
如以why為本體 表現在具體的生活上 Come on everybody一起來
要懂得推理 要心存懷疑 要充滿好奇 要鉅細靡遺 要打破砂鍋問到底


P.S.當我們討論哲學時,常常都是蘇格拉提、柏拉圖,,,,,,但東方明明也有如此多的大家,我們卻只把他們當成考試人物。若回顧歷史,有不少技術是中華文化向外傳播(東學西漸)。後來蒙古帝國(元)奠定今日中國版圖,但疆域之大,卻也難以治理,清朝後期沒落,成了東亞病夫的形象,從洋物派人士「主張師夷長技以致夷」開始,到後來民國初期的「新文化運動」,內有動盪不安的國家民族,外有歐美列強、日本革新的優越,造成的崇洋媚外、重科技經濟、輕人文素養之深,是當初始料未及之事。





3 則留言:

  1. 讀者投書的這篇文章也點出了華人社會與文化傳統的惡性循環,值得大家參考。
    http://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52/article/169

    ps.感謝裘雅馨同學的連結分享,此連結出於http://oginokana.blogspot.tw/2016/10/1005_16.html

    回覆刪除
  2. https://buzzorange.com/2016/03/23/anti-chinese-nationalism/
    大中華主義退散!台灣人可是混搭各國文明的文化混血兒,誰跟你是中國人?

    回覆刪除
    回覆
    1. 因為講「仁」→鄺雋文:同志婚姻會令「中華文化」毀於一旦嗎?
      http://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52/article/5164?utm_source=facebook&utm_medium=social&utm_campaign=daily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