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14日 星期五

105-1 華語師資考題分析

親愛的:

         「不要設法改變這世界,而應決心改變你內心對世界的看法。......你寧願自己是對的,還是寧願自己幸福?大部分的人都難免口是心非,嘴巴上說:我寧願幸福;但行動上,卻在顯示著:我寧願自己是對的。這就是小我的自欺手腕。當人們批判別人,並相信自己是對的,當下會產生一種快感,因為他們成功地把潛意識裡的某種內疚投射到別人身上去了。但是隔了幾天,不知所然地,他們的內疚就來討債了。......他們的信念敗在自己的業力之下。」──世間萬象「因果相生」《告別娑婆》

補:〈正義魔人的社會心理學〉〈正義魔人好棒棒〉不讓自己成為箭靶:為了自我感覺良好,你濫用正義了嗎?


    祝
靜好


2016/10/12課程

禮拜一因雙十國慶放了連假,周三就早半小時進語教,處理該印製的講義,自覺還算從容地到教室時,鐘又響起了。

開始上課發現課上又多了兩位同學,少了三位(原來是去拍畢業照),原本暗自竊喜,人可以少一點啊!這次是第四次上課了,學生人數也定案了,組別也確定了,所以調整了教學大綱,也順道推薦科技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補助的語言學門學術研習營──台灣華語在地化,給同學們參考。

第一周0914獻給莫蘭蒂,可能是嫦娥和她交了朋友;
第三周0928獻給了梅姬,可能是孔子和她串通好了。

因為每周日看同學的BLOG,都會看到一些共同的疑問,所以在上課的開頭,都會有觀念澄清時間。上週關於台灣人屬不屬於「華人」範疇,引發迴響,但有些同學認同我說的想法時,我決定要澄清一下個人的意見。我找到上周上課時跟同學們提到的ANTM Cycle 21 Ep.8裡DNA檢測結果的片段給同學們參考。(生活中處處是教材,好吧!我承認我單純是個教學工作狂。)

Lenox是白人代表;Mirjana是拉丁人代表;Raelia是黑人代表。
這三個女孩外型明顯不一樣,最強勢的血統也幾乎可以用膚色就看出來,
但是他們卻有一個Common bond: Asian。
其實ASIAN裡面其實還有很多亞種,他們沒細說,不過這影片中可能最主要要傳達的概念是──
你是否被表象所迷惑?我們是否總以為,「看到的,就是事實。」不然,因為我們常自動腦補很多細節。
甚至到我認為他要傳達的概念,也是我自己腦補解釋的。
同時,這也帶出一點,別人眼中的你,不是全部的「你」。
你透過他人的「眼」認識部分的自己,但不要用他人的「認為」去形塑自己。

用血統論來看,只要沾到邊都算華人,所以上面的三個女孩也被我先歸到華人裡啦!畢竟是Asian嘛!
連原住民都算,雖然不一定混到華人血,但被歸化了,按照文化意識論也算。
不論上面怎麼說,若用國籍來看,我是正港台灣人,中華民國的國民。
但不管用哪個理論看,這格局小了點,管他哪國人,我們都是這個地球上的人。

這次是師資考題分析,進入正題。由於這部分上學年也執行過,所以還是參考了第一次教華人社會與文化的PPT,然後發現人果真會進化,以前的PPT有點凌亂沒章法,現在的還算可以。關於華人社會與文化,前兩周所說的想像和定義都還是小菜一盤,華人社會與文化中的精隨可是「考試」。
這是中國山東省曲阜市孔子文化節的孔子卡通形象4號作品(10號也不錯),我覺得他們好可愛:)
同學們看到孔子的第一反應,都是儒家思想,其實沒錯啦!
而儒家思想從歷代到現世的精隨是「考試」。

只要講考試,大家都不喜歡,但是卻無力回天。
所以我也用考試來開場啦!順道問問同學,誰看了〈華人社會與文化〉2014-2016的考古題?
果真看的人是少數,老師快要習以為常了,怎麼辦?可上我的課,真的需要大家帶著想法來,沒先看過上課內容,該怎麼討論呢?上課的時間很短暫,只有2小時,沒辦法給多餘的時間,此時想到吾爾開希在〈今天不設限〉裡說的:「我們對荒謬不要因為習以為常,而見怪不怪,甚至覺得天經地義。荒謬在習以為常,它還是荒謬。」不要落入習慣的陷阱裡。

依照你的「印象」,回答下列的問題:
1.考古題的題型,有哪幾種?請說明。
2.考古題的類型,有哪一些?請說明。
3.華語師資〈華人社會與文化〉是考哪一科的內容?

第一組:民間風俗信仰、文化、國文、歷史
第二組:歷史。習俗。文化。飲食。國語。繪畫。宗教。地理。著作
第三組:國文,社會,中醫學,宗教
第四組:國文、歷史、地理、時事、鄉土、中醫
第五組:歷史(人物),風俗習慣,宗教,文言文,語意差別
(直接引用同學們在教學課程網裡的答案了,雖然我其實拍了照。上課時太執著於小白板,讓大家都不好做事,只能寫小小字。真是抱歉!)

因為〈華人社會與文化〉是華語學程的課,所以我自動會把來上課的同學設定成為要去考華語師資的人,但做過題目就可以了解,這科沒有範圍,只要是華人相關的都可以變成考題。
所以讓同學們自行整理類型,以後要考試,就會有印象和準備考試、以及整理內容的方向。
但可能第3題混淆了大家的想法,所以在類型上多數組別是以高、國中的科目名回答,第五組的就貼近科目裡的細項類型。

還是給大家看看補教界的分類,然後是教育部的出題分類,確實也可以被分為物質、精神和社群三面。
教育部的出題類形是下次上課討論的範圍。
做完了華語老師的考題,就要看看外籍學生的考試考什麼?
從華測會下載了閱讀的免費試題給同學們做。然後討論下列兩題:
Q1.請從免費試題中挑選,具有華人社會與文化的題目分享,並說明其考題特徵有何華人社會的隱形文化? 
Q2.華語教師和外籍學生的考試都有社會與文化的內容,差別在哪裡?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差異?

這是同學們的小組答案。

其實從討論和報告的答案中,甚至是我在聽到大家討論的那個瞬間,我和多數同學一樣,依舊認為華人社會與文化確實很值得一批。有太多值得詬病的隱形文化默默荼毒我們(從小就學習成為受害者),但轉念一想,其中難道沒有善嗎?一定也有潛移默化的美好,只是我們的社會告訴我們,要「謙卑、謙卑、再謙卑XD」。大家都知道要隱惡揚善,但謙虛過頭,連善都隱了。

這社會上有正義魔人,強力勸說和撻伐,然,逞了一時口舌的正義(?),對社會到底有沒有幫助呢?我們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這社會(世界)需要更多的愛及同理。這時候又想到周震宇的〈好聲音溝通力〉演講裡提到溝通的4F:Fact, Feeling, Finding, Future action. Finding是你對Fact事實的定義,定義來自於你的認知,認知常常和事實有巨大的落差,所以大家得練習辨識這兩者的差異,免得被自己的認知綁架,誤認事實。

聽完同學們說,我也拿出閱讀題分享一下我看到的隱形文化,只是自己覺得很趕,所以直接口述哪些題目有,這樣就不太好辣!明明知道視覺型的學生應該不少,應該把TOCFL考題檔直接打開來講才是,印象也深刻很多。

「學用落差」到底會不會是問題?我確實覺得華語教師的考題太死板了,
這些不需要考,但當有教學需要時,老師絕對要能會找資料備課。
或是反過來說,這種考試確實是一種知識儲備力,備了,用不用就要看課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