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一多,就易氣急敗壞;心情一急,就易丟三落四;事情一忘,就易自亂陣腳,反而事倍功半,四處跳腳。事分輕重緩急,但大自然乃不可抗力,故順其自然,即化一切未明。雖然開學近一個月,我們只上了兩周四小時的課,但是你會發現,原本八小時的內容,全部精華濃縮了!放了兩個颱風假,讓我們的備課和上課的功力都精進不少啊!
計畫趕不上變化,不可能也會可能,「事事非常,非無常。」接下來,又是雙十連假了!
祝
連假愉快
2016/10/05 課程紀錄
最近的事情都讓我有浮生若夢之感,時光飛逝,又是多事之秋。
人真是急不得,腦子裡轉的事越多,越容易散神分心,騎車騎著、騎著就騎過停車場,走路走著、走著就多爬一層樓,還好我的下意識仍管用,急忙把我給喚回來。
教師節隔天,看了我的修課名單,從原本名單16人,第一次上課看到12人,暴增到25人......
我驚,除了以往教國、高中課程外,學生人數第一次超過20人。(其他兩門華語課程的人數,也都超過10人,希望來台灣就學或交換的外籍生/僑生能穩定,不是曇花一現。)
一則以喜,一則以憂,喜的是不少同學們認同這門課的進行模式,憂的是人一多,課程品質的維持非常需要同學們的協助。還好這學期有三位上過我的課的同學,可以當一下領頭羊,幫助新的同學們適應上課的節奏。
因為課程時間實在太緊迫,所以我選擇不再說教學大綱,只重提教科書和線上寫作的內容,並請上周來過的同學舉了手,讓新同學去找他們了解一下,當然直接看教學課程網裡的大綱和09/21的簡報也行啦!
部落格是這周的重點交代,因為要讓同學們看到分數。 分數一現身,就有人拿起手機拍照了,智慧型手機在課堂中的使用,已經是個趨勢啦! |
既然要提想像和現實的差距所造成的深刻印象,那當然一定要舉個例子了。
誰沒有被自己的想像綁架過呢?期望落空=失望,就是一個最明顯的想像綁架案件。
這學期,就用收信時,最常出現的失落感舉例啦!
同學們都會問是誰?八卦,乃人之常情,但八卦後,仍是一場空,所以是誰非重點,自己做不做得到不失禮,才是最需要的學習啊!
這是我自己想像的內容。 |
什麼都沒寫,才是現實人生...... |
很多時候,老師最常幻想「大家都會」,所以不會一一檢視學生學習的成效,如果我不小心發揮這種想像力時,麻煩同學們提出異議,但最好是能自力救濟,同學們互相討論,自己找出答案,再來和我「對質」,這樣更能達到教學相長的效果。
正式上課啦!因為這周開始進入課本,所以先來談談,大家對於中華/華人社會與文化」的印象/想像。有同學認為,我們講出來的一定是印象,但......那可不一定,也有可能是你從印象中延伸出的想像。
簡單聽聽大家的意見後,就是換我說說我的,既然是上「華人社會與文化」,那麼就來說一點冠冕堂皇的大話吧!我還是選擇相信部分是屬於事實的:)
左邊,是我從書中內容推論,外加自己的想像; 右邊的綠色字體,來自網路搜尋,更是道盡「中華」文化的包袱。 |
不管有沒有華人,都要先了解社會和文化的定義為何?
再來才是華人的定義。
有同學提到「雞生蛋,蛋生雞」,是先有社會還是先有文化? 也是剪不斷,理還亂,能確定的是兩者密不可分。 |
按照這兩學年來的課本,都看到了中華民族自我感覺良好的一面。 但在何的書中,比較貼近現實,將台灣人對「中華民族」的情感掙扎寫出來,不加以絕對的定義。 |
這周的問題,是和上次上課重疊的,但是加入了新的閱讀進度之內容,所以增加了部分新題。這周雖有新同學,但新同學們沒有讀任何資料下,也能無礙地說出自己的意見和想法,因為開放性的問題,在大家共有的社會文化背景裡,大概都能辯才無礙的表達。不過,上課還是要訓練邏輯與條理,所以內文佐證就相當重要。「答案」,雖不至引經據典,但也不流為空談。
教學課程網的問題討論之答案,讓我能回憶同學們對回答的完整看法, 同時小白板也訓練簡要答題的能力,畢竟那算是報告同學的小抄。 |
事情一急,就會忘記課堂操作的重要步驟──小組報告前,務必要請上台同學先講系級姓名,再介紹一下同組同學。這是對台下同學的尊重,也是對同組同學的感謝,亦是雙方交流。
上課學習很好,能擴展人脈不是也挺棒的。
這樣的報告形式,目前只在師培課執行,華語課反而沒有,倒也不是外籍生不需要,而是外籍生的課,他們會不停地被我點名練習說話/發表,再來就是人數少,大家都認識彼此,然後從華語(一)就一起上課,上了三學期,都熟到開玩笑了XD
同學們講完,就換我提出觀點。
這兩天在寫BLOG時,有種倦怠感,實在很不想把我的上課內容寫成流水帳去啊!
跟葉老師聊了之後,決定要隨興之所至發揮,寫自己目前有感的。
一張一張PPT寫,實在過累,因為裡面有些觀念,其實在去年的華人社會與文化討論過,對我而言,「新鮮感」是很重要的,所以還是寫寫我覺得跟之前不同之處。
這堂課名雖相同,但操作還是不太一樣,主要在於部分教材不一樣,學生也不相同。
這一次是從了解文化認同開始,再進行定義,目的是先讓同學們知道,雖然在相同社會文化背景底下,每個人的認同還是絕對的不同,所以定義時,不可能100%一樣。
所以我丟出了這個問題:「你是否認同台灣屬於「華人」範疇?」
我想設計中,還是缺少了一個引題思考,以至於每組同學的回答,都按照課本,一致同意。
原本還有一題,是先從原生家庭開始,「你認為家中每一個人都有一樣的認同嗎?」
我想答案絕對見仁見智,家庭凝聚力強的家族,可能對某些事物的相同認同感很高,但也不可能達到絕對一致的境界,如果同一個家庭中的人都未必如此,那麼在這題裡,全部在場的22位同學都贊同的情形,也很值得思考。
(更不用說當我聽到「中國13億人口都支持一中」的反應──參考:外交部臉書播ICAO文宣 )
在這堂課裡的目標,就是要挑戰從小到大被培養出來的慣性,孟子說「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雖然在上課時我說大家都受儒家遺毒,但可不是說「儒家」思想糟,壞的是後世慢慢加油添醋,把儒變成「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這種恐怖精神。
一本書,說的是一個人的觀點──「作者」,不管再怎麼客觀地寫,也都一定有他的主觀。你若與他價值相符,也不可能完全同意他全部的觀點,因為全認同了,就代表你沒有自己的觀點,乃「學而不『多』思」,這個慣性要被打破。你看的書,我說的話,都是可以質疑的。
104-1的班,因為選材的關係,有人開始懷疑「台灣人到底算不算是華人?」
105-1的班,因為選材的關係,全體一至認同「台灣人是華人」。
而我這次,依照著課本定義,把台灣歸到「海外華人」這一圈。
「若居住在中華圈的人民,包含中國、台灣、香港、澳門等,自然稱為華人,但在這些地區外,則一般稱為海外華人。海外華人的部分,有些仍保有中華文化思想,甚至用漢字、講中文.......廣義的族群概念來看,中國人大約和華人的涵義是接近的。」
何老師在寫中華圈時,沒有把中華圈寫明,按照文意,其實只要受中華民族文化影響的區域和種族都算,定義不明確。再來,「中國、台灣、香港、澳門」中,台灣(中華民國)是有自己獨立政權的國家,雖然不在聯合國內,但也有邦交國,並不像香港、澳門,是中國的特別行政區。
依循書中邏輯推理,中國人(中國、香港、澳門)=華人,台灣不是中國的一部分,所以台灣為何不是「海外華人」? (我知道也有為數不少的香港和澳門人,不認同自己是中國人,抱歉了!)講這麼多,其實在中文裡,講華人、不華人的爭論實在也是無關緊要,因為英文,華人就是Chinese,海外華人就是Overseas Chinese,但你問問現代哪個台灣人會說自己是Chinese,沒有啊!只有Taiwanese!
在宏國,走在路上,我常聽到宏都拉斯人指著我叫「chinita(中國小女生)」,但不只我,日本志工、韓國使館人員,大家都有這樣的經驗,雖然不舒服,但我和日本人、韓國人都一樣,常常無視,偶爾也會告訴他們,我們是台灣人、日本人、韓國人。我們也知道,並不是宏國人故意無禮,就像我在上課最後提的「每個人會因為自身背景、習慣、角度的不同,僅能以自身所在之處,給予定義和解讀。」在這些人的認知中,黃皮膚的就是中國人,因為那裏中國人真的不少。
「我不同意你的觀點,但是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
Je ne suis pas d'accord avec ce que vous dites, mais je me battrai jusqu'à la mort pour que vous ayez le droit de le dire.
「(言論自由)行使時必須尊重他人權利或名譽,確保國家安全及公共秩序不受影響。」
「語言學門學術研習營」-臺灣華語的在地化
對台灣華語演進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報名參加唷!
本課程主旨在於論證「台灣華語」是戰後新生代發展出的「第一語」,類似克里奧爾語(creole),成為下一代的新母語。然而台灣華語並非外省族群的母語;不僅「四大族群」已無法從語言上界定,而且無論是從語言、血緣或文化的角度,外省族群也已無法界定,僅存有主觀的認定。其縱有「原罪」,在族群稀釋、母語及原生文化已在其族群中消失、以及融入台灣社會等因素下,應已得到洗滌。台灣在積極振興本土語言的同時,應接受「台灣華語」為新的本土語言。在這個課程裡,我們從語言、歷史與人口結構等面向,透過事實的建立以及邏輯的論證來驗證台灣華語的本土地位。先就純語言學的層面,驗證台灣華語不同於「國語」的人為標準、不同於北京話。接著再從歷史的層面,追溯台灣華語的起源,檢視其發展的時空背景與人口結構,證實其在地化歷程。
講師:國立政治大學語言學研究所 何萬順 教授
時間:105.11.14(一)上午9:00~12:00;下午1:30~4:30
地點: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文學院 3421教室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