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15日 星期五

華語口語與表達──連音之音讀

同學:

        分享一個有意思的觀點,我在《靈性開悟不是你想的那樣》讀到,覺得是生活的應證。
        「陰陽符號通常被視為象徵著現實的二元本質,是互相平衡的兩種相等而對立的力量,總是和諧,諸如此類。但不僅於此,還有第三元素,『侷限。圓圈,整理。有限性。』沒有侷限的元素,相對的元素就無法存在,更別說保持平衡了,侷限者定義了整體,而黑與白是整體的兩面。」
     
        這就好像我們在找「這、那、哪」和「一」的連音規則一樣,你們要了解「是」,很多時候是先藉由知道什麼「不是」開始。上學期一起上過「華人社會與文化」的同學可能有印象(看看BLOG也行),我們曾經在「哲學組」同學的報告中,討論過二元論。二元──黑白、正反、好壞、善惡、是非、軟硬、鬆緊、難易、虛實、天地、上下、左右等,是我們生活中常見到的概念,我們的生活行事都照著它們走。

        而我們卻不知道原來在二元外,這第三個元素,是定義整體的概念。它就好像我的框架,框住我,所以我幫我選了一邊,給自己一個標籤,待在自己那邊讓自己感覺安心,卻沒發現框框的有限性,待在框裡其實侷限了自己。如果退一步海闊天空,那麼跳出框框,無限無窮。

        祝
無窮無限



2016/04/13課程紀錄

YES,這周沒有課前補充的閱讀,只有課本第八章。
想想,有時給得越多,塞得越滿,只會關注小細節;有時,少即是多,看得更全面。

從上漢語拼音開始又是三周過去,任何事務,如果要熟悉就要去接觸和執行,所以今天從「如何在電腦和手機上更改成漢語拼音輸入法開始」。大家快自己選一個系統改變,練習吧!

目前台灣公立學校的電腦多數都還是採購WINDOWS作業系統,所以我簡單介紹,直接用教室電腦操作一次。
當然也是可以從控制台的「時間和語言」更改。
手機介面,要更改就快更多了,至少我的Sony Ericsson ZL是這樣啦!iPhone和iPad的改法也比較簡易,我推薦學生至少一個系統改成拼音,幫自己熟悉。我自己是電腦用拼音,手機用注音,所以現在用注音輸入就慢許多了。
以前還曾經用行列輸入法,我個人覺得拆解字的輸入法,雖然要先花腦力記一些規則,但是遇到不會念的字時,只要拆字就可以輸入,還是很方便的。

上週冠織補充介紹了《華語雙拼快注音》這一套教材,所以我也在課堂上介紹給其他同學,感覺很好用,因為把注音的形體和漢拼的羅馬字,寫得很像,幫助學生記憶注音。
原本我說要推薦學校圖書館購買一套,後來發現,圖書館已經在2010年採購了,教師版802.48 1053 2010和學生版802.4 1053 2010都有,想了解的人可以去圖書館借來參考啊!

看完了我也好心動,所以我已經從圖書館借走一套教師版的教材了。

該介紹的介紹完了,該上課了,本周講連音之音讀,所以就從篇幅較長,台灣同胞也最不熟悉的「ㄦ化韻」開始。先來看一段影片《最北京》尋訪北京話 京韵自多情,00:46-08:23。


這段影片,除了聽聽北京音之外,還要聽他從物品問問,北京人說話的共同特點為何?
聽北京人說話其實挺逗兒的XD

讓我回想2013去北京順義國際學校實習的時光,每天都處在捲舌和高八度音的說話情境裡,和中文部的校長秘書Ella成了好朋友,那時去實習時中文部的校長,正是馬英九先生的三姊趙馬冰如女士。趙校長雖然忙,但去實習的那一個月,都還是會抽空幫實習老師們做Professional Development(好懷念啊!!以前做華文網線上助教時寫的文章耶!)。

ㄦ化的詞性過六成都是名詞,很多詞性原本不是名詞的(乾ADJ、捲擦貼伴V),一加兒字,就轉性變名詞了。
所以也讓同學們自行寫寫看,同學們想得比我多呢!橡皮擦兒、N次貼兒都出現了:)
ㄦ化除了改變詞義外,也有改變詞性的功用。


這次出題的題目恢復一開始的3題模式,問題結合上週課前閱讀內容──語流音變。
待同學們回答後,我才發現,第二題和第三題是雙胞胎啊!
同學們的答案,大部分組別是一致的。


Q1.ㄦ化韻的變音裡,部分屬於語流音變的「脫落現象」。脫落現象有什麼特色?請以ㄦ化韻舉例。

部分組別同學寫韻尾消失,在兒話韻裡是合理的,因為依照音節結構,確實是韻尾部分的音素被省略了。
但我要的是脫落現象的特色,所以依照張正男老師對脫落現象定義,是「音素」被省略。
p.s.也有人認為鼻化音那組沒有脫落現象〔ng〕是發本音,我想最終還是要算在人頭上,因為每個地方發音可能都會有些不同。


Q2.指稱詞「這、那、哪」連音音讀,屬於語流音變的「合音現象」,只出現在特定對象和數字「一」連用時變音。但其實也有接數字「一」變音的情形,試舉一例,並說明原因。

這題最快的方法,就是去google「這一、那一、哪一」出現的句子,每一句來念念看,哪個不連念,就是例子,難點難在要說明原因,不過看了第三題後,也不難了,因為只要不符合特點的,就不會連音。

再來,也可以從「一」下手,每個前方加「這、那、哪」,你會很自然地發現,只有配形容詞「單個」,會出現音變。

根據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一」的釋義如下:
[名]
自然數的開始。如:「一、二、三……。」大寫作「壹」。阿拉伯數字作「1」。
姓。如明代有一炫宗。
二一四部首之一。

[形]
單個。如:「一人」、「一物兩用」。
相同、一致。如:「一模一樣」、「大小不一」。
專注的。如:「一心一意」、「專一不變」。
全、滿、整。如:「一身是汗」、「一屋子人」、「一身是膽」。
每、各。如:「一班五十人」、「一頁六百字」、「共派八隊,一隊二十人。」
一次。如:「一而再,再而三。」《禮記.中庸》:「人一能之,己百之。」
另外的。如:「蟬,一名知了。」、「番茄,一名西紅柿。」

[動]
統一。《孟子.梁惠王上》:「不嗜殺人者能一之。」

[副]
才、剛剛。如:「一聽就懂」、「天一亮,他就起來。」
偶然。如:「一不小心」、「一不留神」。
表示加強的動作或突然的現象。如:「把頭一扭」、「用手一摸」、「天氣一涼,就感冒了。」
概括。如:「一般來說」。
每每、每逢。如:「一想到那件事,她總是笑個不停。」
放在二疊字動詞之間,表行為是不費力或嘗試性的。如:「雙手動一動」、「問一問」、「隨便說一說」。
事物的某方面。如:「一則以喜,一則以憂。」、「一不沾親,二不帶故。」
竟、乃。表示事出意外。如:「一至於斯」。《史記.卷六八.商君傳》:「嗟乎,為法之敝一至此哉!」
皆。《荀子.勸學》:「端而言,蠕而動,一可以為法則。」


[助]
表程度,加強語氣。《文選.古詩十九首.西北有高樓》:「上有絃歌聲,音響一何悲 。」《戰國策.燕策一》:「因仰而弔齊王桉戈而郤曰:『此一何慶弔相隨之速也?』」

[連]
或。《莊子.應帝王》:「泰氏其臥徐徐,其覺于于,一以己為馬,一以己為牛。」
(「一」字單用或在一詞一句的末尾,念陰平聲;在去聲字前,念陽平聲;在陰平、陽平、上聲之前,念去聲。)  上聲變調→這是詞典裡補充的,但我懷疑沒念過音韻學/語言學的人,誰還會記得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啊!

好吧!其實是個冷笑話,因為「連音」,音同「聯姻」XD
所以才會有「心有所屬」和「共結連理」出現。
然後,上課的時候,真的一直鬧笑話。首先是左右不分,再來就是把李蓮英寫成
一人之「上」萬人之「下」啦!

Q3.指稱詞「這、那、哪」連音音讀,只出現在特定對象和數字「一」連用時變音。請觀察課本P168-170的例句,找出其共通點。

這一 →這zhèi 
那一 →那nài/nèi
哪一 →哪nǎi/něi
上面三字是分別與「一」字合成一個字而變音的,合字後,字義也從「代替某些確定事物的代名詞」,變成兼有「指示詞」和「數量形容詞」的雙重意義啦!
課本例句一列出,就會看到「這、那、哪」的連音都是配著「量詞」和「專指一」出現。
你會發現,明明有些不該音變的,如:Q2的「這zhè(一)會兒」,既然它不是單「一」的意思,就應該不起合字音變才是,但還是會聽到有人念「這zhèi會兒」,這其實是變音結果的使用範圍擴散(有種「人多勢眾」的感覺)造成的。話說到底,也就還是老話一句「語言是活的」嘛!



課堂最後,接著補充一個日後進行華語教學一定會需要使用的內容,就是如何在Office內標注繕打注音和拼音,因為不是這門課重點,有需要的人就自己參考台東大學連育仁老師的教學視頻吧!若對對外華語教學有興趣者,也可以去全球話e視野-華語文數位教學FB按讚了解喔!










補充:北京人說話特色《雜談北京話》→相聲實在很有意思。


1.吞音吃字(說話太快)
2.部分字讀音與普通話不同
3.ㄦ化音(捲舌音)→我覺得把課本的ㄦ化用法和習慣講得頗清楚。
4.好聊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