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25日 星期五

華語口語與表達──聲音的屬性

同學:

         希望關於語音物理屬性的舉例,還有前面語音成分的例子與討論,讓你們更清楚也更了解漢語的奇特之處。每次上課都再次證明只有經過自己思考的內容,才會留在記憶裡。

        祝
順心



2016/03/23 課程紀錄

有鑑於上周課程,部分同學們的BLOG反應還是不太懂語音成分,也有部分同學沒有順利地使用Cogg了心智圖,所以這周先從重點整理、複習開始。

有些時候,可能是師生默契還沒建立,有些時候,可能是出自老師性格,總是忍不住會來碎碎念一下。
最喜歡說的就是要問「為什麼」,獨立思考的來源就在此。
Coggle嵌入BLOG一事,每一組我都開一位同學的網頁給大家參考,順道看一下每一組畫圖的情形,其中政耀把心智圖放在部落格首頁介面,而非文章內,跳脫了我原本的設計思考,天外飛來一筆,出乎意料,但方便大家直接閱讀,無需去找文章。

接下來進入複習再說明的時間,如果說了很多,卻是貪多嚼不爛,消化不了,趕進度也是無用,樁打不穩,上面不管要蓋豪宅還是茅屋都會塌。

語音的成分,大家都說得出來。但是名稱為什麼不又不同?
子音、母音是英語的翻譯,在台灣使用,中國使用輔音和元音。
這個問題本來是可以略過的,因為沒人真的提問,但是課上完後,我還是覺得得釐清這三組之間的異同,所以請同學們再來討論一下。光看這個不準,請他們連下一張語言學定義的音節(音素改變)的PPT一起看,應該可以看到差別。


過了2天再寫,果真都不太記得那些同學說了什麼,只記得是郁恬說出來的,韻母裡還會有輔音的成分在。韻母分三部分──韻頭、韻腹和韻尾,韻尾可以是輔音,所以──

音節=聲母 + 韻母
          子音 + 母音
          輔音 + 元音

在多數的例子裡可以成立,但是漢語的音節只要有主要元音就可以成立,聲母在漢語裡也是看字才會存在,如:我愛雲(ㄨㄛˇ ㄞˋ ㄩㄣˊ),它們都沒有聲母,此稱為「零聲母」。
再來,若韻尾是鼻輔音ㄢ、 ㄣ、ㄤ、ㄥ時,如:安全/很棒/共同/總統等,上面的公式就不成立,所以韻母和元音(母音)不能混為一談。元音是性質,而韻母是功能,性質是不會改變的,功能則依放的位置而角色有所變化。

例:我是雷雅安(不變),父母面前,我是女兒;妹妹面前,我是姊姊;奶奶面前,我是孫女,以此類推,輔音和元音在音節裡也是這樣。
位置:聲母──音節前/韻母──音節後;角色:聲母/韻頭(介音)/韻腹(主要元音)/韻尾。

音節再語言學裡的定義──單個或多個音素所組成的最小語音片段,也就是說換掉音素,聲音就會改變。

這裡又讓同學自己再寫一次語音成分表格,鬼ㄍㄨㄟˇ和毀ㄏㄨㄟˇ ,一念也知道,是ㄍ和ㄏ不一樣,只是不知道這就是語言學裡音素的概念罷了。後來想想,應該改成用絎ㄏㄥˋ和恨 ㄏㄣˋ ,這樣音素的概念會更明確,很怕大家以為只是換掉聲母,或換掉韻母的差異而已。正是因為這樣,所以我用英語的語音成分舉例,會看得更清楚:
me & be / tip & top / deep & deer

因為聲調(音高)是漢語的特色,外加上周有同學分不清,立安提問輕聲,決定還是先簡單地講。

先讓大家猜平仄,多數都記得平是1、2聲,仄是3、4聲,那麼平、上、去、入分平仄,卻遲疑了。分法很簡單,平仄的平,就是平聲,其他的上去入,就是仄。漢語入聲音因滿族發不出來而遺失,但發入聲的字都在,方言也照念(這就是唐詩,老師要我們念台語的原因),只是現代漢語已經入派三聲,都分配去了其他三個聲調。

輕聲真是特別,沒被問,我也沒去查,但查了就覺得有趣。我總以為輕聲比一聲還高,這是不對的!如:聽著/走著他的/我的,不細聽,沒感覺不同,但注意聽,確實有音高的差別,原來輕聲的念法也是要看前面跟了幾聲的字,輕聲是隨著他們變的。漢語的語句中本就有重音和輕聲(音強)的概念,可以區別語義。

講完複習部分,剛好半小時,和我估算的時間不遠,就開始進入本周的主題──聲音的屬性。

廢話不多說,直接討論問題。
問題是從《現代漢語》〈與音的屬性〉的三種分類(物理/生理/社會)出發提問的。

同學們在討論時,我放了原本要拿來當第一題音色解答的音樂給大家聽,各放兩遍剛好也是討論時間20分鐘。

 

〈風のとおり道〉是電影《となりのトトロ》龍貓裡的配樂,我個人偏好的是大提琴版本,低音,低沉的聲音更像沐浴在風中啊!備課的時候也一直聽。

從部分組別的回答可知道,還是有不懂題目的疑惑!
黑板寫得好滿啊!第一題,我真的只要例子,但少數組別不約而同還是先解釋了定義。

Q1.語音的物理屬性有四要素,發現生活周遭的例子並說明。

我舉了例子,讓同學們推測。同學們上台報告時,都舉了例,但有些不明顯,如:音色,
每個人的聲音都不一樣。這樣的例子,沒有辦法告訴我為什麼不一樣,從課堂資料裡已經有例子了,但從生活中,舉例是為了讓自己更清楚音色的差異在哪裡,而不是只從課本裡背答案。

影響音色的因素有三:
1.發音體:鐵琴/木琴,一個鐵,一個木頭。
2.發音方式:鋼琴/提琴,一個用琴槌敲,一個用弓拉撥。
3.共鳴腔:提琴/二胡,一個用多種木材組合,一個用單種木材,形狀不同。

音高,我用了一首多數外籍生都耳熟能詳的歌〈對不起 我的中文不好〉。
歌曲前的對白(00:00-00:25),和歌曲中的一部分(01:39-01:57),就道出了音高中,聲調引響理解的實例。

 

音強和音長,關係緊密,我用了冉天豪的TedTalk〈好好說話和唱歌〉(04:15-)06:45-07:58來作例子。這篇不僅僅可以讓外籍生看,本籍生看了就更有感觸,因為我們能立刻了解音高、音強和音長的重要交互性。


Q2.將人類的發音器官(生理屬性)依決定音色(發出聲音)的因素分類。
這題又能分為兩小題看,一是人類的發音器官有哪些?二是決定音色的因素有什麼(這是第一題的延伸)?回答後,幫這兩者分類配對。有的同學讀懂了,有的沒讀懂,出這些問題討論時,也是考驗我出題的功力啊!


Q3.為什麼語音存在與變化有一條「約定俗成」的原則?
出這題,我想多數同學一定覺得很奇怪,這不就如此嗎?為什麼要問?因為我看不懂下面這串話啊!應該說我了解語音的社會屬性,指的是人類的發音器官所發出,代表社會習慣意義的語音,但是不能解釋下面這段話,我知道可能是因為某種語音流失,但僅用約定俗成帶過實在太簡陋了啊!

當立安告訴全班,她是歪著頭唸完課前補充時,只能微笑已對啊!
歪頭念,脖子和眼睛也太辛苦了啊!PDF檔案可以旋轉喔!!「檢視」裡的「旋轉視圖」。
WIN 10 Edge雖支援開啟PDF,但不支援旋轉,還是預設PDF瀏覽為ADODE ACROBAT READER比較方便。

在漢語的定義(二)中,其實已經有所解答,這樣子的「約定俗成」是有脈絡可循的。最有可能是因為部分人的生理因素,他們發不出來某些音或不擅長,而可以發出來的人屬少數, 少數服從多數,在溝通上並不影響認知,就變成一種約定俗成,也可以說是不求甚解,最後積非成是的約定俗成。光看這裡的例子,實在不準,就拿生活中的來說吧!


砧板的「」,是念「真」還是「沾」?
正解:讀音同「真」,但是說「沾」的人一堆。
便宜行事的「便」,是「便宜」還是「方便」?
正解:讀音同方「便」,但是大家一看到「便宜」,就自動打折了。
用到了教育部的重編字典,我才跟外籍生說「你們不要再用中英字典了,不然都是在翻譯,翻譯幫不了中文的寫作結構。要開始用國語字典!用中文認識中文。」我才介紹給他們,教育部的重編字典就被罵了(窘變囧)。

中文裡最常用「有邊讀邊,沒邊念中間」的習慣,是有跡可循的,畢竟漢字中有近八成的字,都是「形聲字」。那麼不只語音,詞彙也是如此,原本要舉「每況愈下」和「每下愈況」的混用,但後來看到功夫熊貓(三)的預告片,例子就變成可愛的熊貓了,因為它又可愛,當例子又明確。我只給大家看圖片,「請問牠叫什麼名字?」來了,貓熊和熊貓都出現了,大家還開始爭論。我推薦竺家寧老師寫的〈是熊貓?還是貓熊?----論中文詞彙的構造〉,說得一清二楚,還舉了更多的例子。

不管是不求甚解,或是積非成是,還是約定俗成,這都證明一件事──語言是個有機體,是活的,改變是唯一的不變


最後,是關於語音社會屬性的補充──Mark Pagely〈語言如何改變人類〉。
快下課了,沒播,有興趣的同學可以自己看,儘管如此PPT裡還是問了2個問題:

Q1.為何語言的產生可以解決視覺竊取的問題(00:00-09:37)?
Q2. One world, one language, is it so?
第二題是講者的明示,英語已經是最多人使用的語言了,為促進溝通的交流和便利,(可能)會是未來的唯一語言。這我實在是不能了解,看了三遍還是不懂,為什麼一位演化生物學家可以得出這種結論?然後,他所指的未來,是多久的未來呢?也沒提。




題外話:
依照最近才看完的書〈前世今生來生緣:穿越時空的靈魂之旅〉,心電感應會是未來的溝通方式。


我還帶了一本很有趣的書《台灣人也不知道的台式國語》,台灣的漢語,其實混了很多不同語言進來,不是只有台語,還有印尼語、日語、荷蘭語、西班牙語等。高雄市立圖書館沒有,我剛好回台北,是從台北市立圖書館借來的,看完真的長知識。

-->Google試閱版










1 則留言:

  1. 周震宇老師.好聲音溝通力-把話說好,讓溝通更有效率
    https://youtu.be/Gsgui1CC37I
    →聲音的物理屬性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