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5日 星期六

華語口語與表達──語言管理

同學們:

        今天是第二堂真正上課,來了2/3的人。選課的時間從03/02~03/07,但為了要搶課,會有人選擇不來,也有人不管要不要搶課,還是來上課,原因是什麼呢?
     
        大學的選課機制總讓人心驚膽跳啊!有時想選的課沒選到,未必遺憾,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呢!

        祝
選課順利




2016/03/02 課程紀錄

OS:啊啊!好怕很無聊啊!

這學期有一半的課程時間要上理論,就是大部分需要記憶的課程,是由很多瑣碎的片段組成。我自己對於這款類型的學習很苦惱,會有這種感覺是因為我的學習方式是TOP-DOWN,然而所有的教科書組成都是BOTTOM-UP跟我的學習模組是相反的,所以在念書的時候就覺得很痛苦啊!!!都得從細細小小,很零碎的知識開始記憶,我反而很難組織和連結。

開始講課前,請同學先拿PPT講義和課堂閱讀,還有名牌紙。請他們做自己的名牌。我先把我自己做的放在桌上,請他們仿作,沒有規定怎麼摺,所以五花八門的摺法出現(下周應該拍張照,看看各式各樣的名牌)。
人之所以可愛就是因為沒有任何限制時,「創意」就會出現。
整個3月都要放是因為我要把人和名字配對,一周只見一次,印象會不深刻。
為什麼要寫家鄉呢?因為不同地方的人會有不一樣的腔調啊!

這門課基於上學期的經驗,以及學生們期中的反饋,所以在這堂就先把規則說了,希望我之後不用再提。

不知道是不是因為選課還沒結束,「課程討論」都沒理會我開討論。
最後學生們自己開,自己回覆:D

說明完教學課程網「課程討論」、部落格書寫,還有簡易部落格(Gmail的Blogger)申請後,正式進入第二周課程──語言管理。

華語口語與表達,依照華語師資檢定的內容,其實只考「正音」;按照耿志堅老師的《漢語音韻及口語表達》一書,卻又教了語音學理論。不管是哪一邊,都過於片斷,所以我從大範圍「語言管理」的內容先著手。

我給同學們兩篇文章,臺東大學張學謙教授的〈多音交響的語言景觀〉和《現代漢語》一書裡的〈語言的規劃與研究〉。原本想使用張老師在臺東師院學報裡的文章《語言景觀與語言保存規劃》,但想到上學期同學們對學術文章的不熱愛,部分同學沒讀就討論,流於空談,實在可惜,所以選了張教授投稿的文章。短文易讀,也符合我使用的意念。104-1有同學說文章頁數最好控制在五頁內,我選之文,雖不中,亦不遠矣。

既然先讀了兩篇,就要有所討論,在進小組討論前,我讓同學們先有個人表達的機會,沒想到問題問下去,大家疑似有些尷尬。雖然有上學期上過「華人社會與文化」的同學,但是多數人還是不習慣上課直接發言,為了營造輕鬆的課堂氣氛,所以改為先討論3分鐘,再請大家來聊聊。

第一題屬於多音交響的語言景觀(層次問題二:文本內延伸問題);
最後一題是語言規畫與研究(層次問題一:文本內問題)。
中間三題是兩篇文章的延伸(層次問題三:文本外延伸問題)。

Q1:為什麼觀光客到臺灣後,不久就會懷疑自己到了「中國城」?

這題同學的回答和我預測的不遠,因為都說中文,地名都是中國名。
我用了高雄車站東北方的地圖,讓大家看看街名,是個巧合,剛好和中國東北方的一些市名吻合。但我也還是提醒,會有這樣的感覺,是對中國或台灣之地理或文化有所了解的觀光客,才會有的感覺,如果不知情,會無感的。

e.g.阿根廷的首都是「布宜諾斯艾利斯」,你不覺得實在有夠長,然後又不太好記。如果你學過西語,你就知道「布宜諾斯艾利斯」是Buenos Aires,代表「空氣(Aires)好(Buenos)」(西語和華語形容詞語序相反)。有這樣的背景後,去阿根廷首都,應該不會期待看到霧霾吧!

Q2:在臺灣通行的「社會語言」有哪些?

有同學說中文,有同學說南部地區是臺語。
這題是延伸題,什麼答案都可以只要說得通。

其實臺灣的社會使用語言一直轉變,從清朝海禁解(前面荷蘭人、西班牙人、鄭成功就不討論了),大批福建沿海移民飄洋過海,可以想像其實台灣社會通行的多是閩南語和客家話,本來就住在島上的原住民用自己的族語。然後日本人來了(日治時期),變日語,還歡迎你改日本姓,這也正是台(式閩南)語中出現日語詞彙的原因,如:拖拉庫(卡車トッラクtruck)、翰都魯(方向盤ハンドルhandler)-->這些卻也是日語中的外來語,在意義上未必對等;再來中華民國政府來了,說台語者罰錢掛狗牌,要求你要說國語,但是外省伯伯的國語,如:我外公(浙江,跟老蔣講話口音一樣)、我爺爺(四川),我其實也聽不懂,一直到戒嚴結束,台灣地區內的方言才明目張膽地活耀起來。

Q3:你的母語是什麼?(為什麼母語叫「母語」?)

我的母語是華語,就算我的奶奶是本省人,小時候也常對我說台語,但我都忽略她,逼得她只能跟我說國語(當然還有因為爺爺是外省人),現在反倒是奶奶的國語很好,我的台語很爛,都向她請益。

同學們有人說他的母語是華語和台語,或是客語和華語,都是穿插使用。我問了個問題,誰可以流利地使用台語/客語溝通?沒有人,大家可以用國語辯才無礙,但換成台語就不是。
說穿了,「母語」是什麼?問了同學,大家都很緊張講了道理,但其實就是媽媽的語言。因為孩子在學語言的關鍵期,都是和媽媽在一起的啊!此題又可涉及,在台灣許多的外配,都認為孩子不需要會講自己的母語,會講中文就好的窘境,這好可惜啊!

這題承接上題,連結下題。如果台語是社會通行語,為什麼小學課程裡要有「臺語課」?但是到中學後,又被丟棄了耶!
(其實沒問的還有一題,為什麼我們從小學到大學都要學國語課?

Q4:為什麼小學語文課裡會有「臺(族)語課」?

這其實反映的是,台(族)語正在凋零的現實,越來越多人不會說,沒有辦法用這個語言和文化來表達自己的意見。語言是文化的載具,當一個語言邁向死亡時,就代表有一種文化及其思維走向滅絕。
你多會一種語言(方言),就代表你能多用一種思維思考,你的思考面向就多一片不同的視野。

《語言的死亡》一書中提出:「生態學的一整套觀點,可以直接引申到這裡(語言)來:支持生物多樣的論述,可以套在語言學上。其實,大部分的人,現在都接受生物多樣於人類有益,應該加強生物多樣的保存工作......保存語言多樣的面貌,便是人類茁壯下去的必要條件,因為語言正位於在人之所以為人的中心點上......因為文化傳承,以話語和文字為主。所以,語言的傳承一旦中斷,語言一死,人類的知識遺產,損失大矣。」
(參考資料:搶救瀕臨滅絕的語言)

我跳過介紹「2/21世界母語日」,因為很怕超時(結果還是超時),世界上僅有一人會的語言,台灣的語言也上榜了!

Q5:「華語口語與表達」是屬於哪種語言的研究範圍?

在〈語言的規畫與研究〉一文中,語言研究有三種類型:
1.語言普遍問題研究──語言產生,普通語言學
2.具體語言的本體研究──語言的語音、詞彙和語法。
3.語言的擴展性研究──跨學科研究,社會語言學、心理語言學、語用等。

多數同學同學回答本體研究,因為這是最顯而易見的。
我認為除了本體研究,也就是語音學的理論知識外,還有「表達」的課程。個人的語言行為(如招呼、回答、勸說)的文化準繩與發言規則,會依照所在地、對象、題目而有所改變。還有在華語教學中,面對不同國籍的學生,在不同的文化之間也有其約定俗成、客套的對話,即便是中文,不同地區也有不同的用詞差異,為了避免文化交流中,因為語言規範的差異而在交談之中產生誤解,也是表達的一門學問,所以語言的擴展性研究也屬於本課程的範圍。

個人意見表達結束後,當然就換小組討論啦!人數少一點,聲音就多一些。先讓同學討論,自行分工,再上台說明,這次是11人,所以是三組。

想像一詞又出現了,為什麼用想像呢?
因為課前閱讀,其實稍微偏頗,不是直接討論「語言管理」的文章。

上半部是第一部分小組討論;下半部是第二部分小組討論。
第一部分的資料屬於宏觀角度,也就是從國家/社會來看語言管理;第二部分屬於微觀角度,是從個人觀點出發。
只要聚焦於個人,和個人經驗相關範圍的討論,學生的感覺就比較貼近實際人生,但是明明社會/國家也是人生的一環啊!

這是我的說明XD。
Q1:你對「語言管理」的想像。

這題因為是想像,所以怎麼回答都可以啊!
我自己其實沒什麼太大的想像,因為我們其實一直在實踐語言管理。
你的家庭用語用什麼?你怎麼學習說話?你主要的溝通語言是什麼?你思考時用哪種語言?
你所在的社會會不會影響你的選擇?你的語言選擇會不會影響社會?

以英語為例,因為實在很多爸媽太焦慮。很怕輸在起跑點,所以常常說話中英夾雜。
寶貝,桌子的英文是什麼?「Table.」哇!好棒喔!
這不是真的雙語,小孩沒有真的學會用英語溝通說話,只認得單字而已。
這種認得單字的能力,還沒翻轉成像新加坡或加拿大的雙語政策。
我更要想要說的是:先把母語學好更為重要,一昧地強調外語的重要性,其實容易兩頭空。
再來,台灣也早就是雙語國家,只是官方語言只用「國語」,多數人的第二語是「台式閩南語」。
(參考:被犧牲的「方言」:從歐洲看回台灣的「雙語」困境)

Q2:兩篇文章和「語言管理」的關係。

由同學們的回答,可以發現,我們大多時候,還是很習慣從文本裡找答案。
只要給出答案後,就不用再做延伸的思考。
這是不是一個考試制度下,訓練出來的習慣?較難抽離現實文本,架空去看討論的內容。

我說我給的文章偏頗,是因為這兩篇文章都是從民族/政治角度在談論語言管理,屬於「宏觀」的概念,不是個人自身出發。但不管是哪個問題,我其實想要表明就是你怎麼做「選擇」,這與你會怎麼管理有直接相關。

好吧!這裡也是個實驗,到底是你選擇,還是你被選擇。對!你選了這門課,但這門課的內容是我選擇,你是被我的選擇主導,還是你有你自己的選擇?
(千萬不要以為我在上哲學課,其實你的生活就是一門哲學啊!)


討論完宏觀的語言管理,不能放過「微觀」的語言管理。先讓同學們看一段FB上的影片。
(有同學找到YouTube連結,我就直接用了。這也反映我有點僵化了啊!!應該去各大影音網站找找啊!)


為什麼要管理語言?(每次用FB的嵌入影片都只有連結,從來沒成功嵌入過,WHY?)
【Motion Graphics時間】又是動畫的時間~這次是與跨界將才合作的「語言管理」影片。語言,比如英文,常常只是考試科目中的一種,但若換個角度,把它當作一種「資產」來經營與學習,或許會有與以往截然不同的熱情出現呢!若對「語言資產」有所興趣的話,也不妨來看看吧:)由圖文不符貼上了 2016年1月25日


看完之後,課堂閱讀陳超明教授寫的《語言管理:面對世界人才大戰的台灣策略》第一章〈走出島國舒適圈 面對挑戰〉的部分內容之後,進行的第二次小組討論。
參考:一生英文學習計畫: 語言管理的理論與實踐,這是書籍的超級濃縮版。

Q1:為什麼他們都只討論英語?華(母)語呢?

大家都說英語是國際語言,但我想問的是,為什麼當我們說「語言管理」只談英語的管理?
我想是我題目問的方式不對,所以流於表面的討論,華語的回答就變成「中國崛起、中文熱、使用人數最多」。當下我沒有拿出來再說,因為上課時間不夠了!

語言管理,可以做的最根本正是個人的母(華)語管理,也就是認識母語的文化和思維,表達其之美,利用其溝通,才會進一步延伸到你所會的其他語言,在第一語中有的知識,可以有效地利用到第二語、第三語......。

Q2:什麼是個人的「語言管理」?
同學們看完陳教授文章,都說「語言證照加分&個人資產&生涯規劃」。這絕對無庸置疑,你所使用的任何語言,都會幫你的能力加值。但會說一種語言,不代表能有效溝通,重點在於「建立多元思考模式,擁有多元文化認知能力」,才能成為一個多元文化的人。


用這張PPT作結。
不管宏觀或微觀的語言管理,其實都是無限迴圈,互相影響,就在於「人的意識型態選擇」。
從(右方)個人à家庭à(左方)社會à國家,我覺得很像《禮記》「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概念。

身為華語老師,我教的不僅是語言,更是文化的意涵。
我所有的語言能力(英語/西語/日語/台語),可幫助我自己梳理中華語言及文化的特性,也了解部分外籍學生的思維/思考模式。

語言是文化的表現,也是其社會思維的展現方式,所以我們不僅只是教學生發音和說話,我們也是文化的展示。這樣的展示,顯示語言管理的重要性,我們當然也要協助學生有這樣的概念。Bottom Line是希望學生不是只學了發音說話,但不會溝通,要有永續經營的理念,成為個人資產。


最後,我知道大家對於英語有什麼檢定(GEPT/TOEIC/TOEFL blah-blah-blah )都很清楚,但是肯定對台灣島內的語言,有什麼證照都不明,所以放了一張表格,歡迎大家考考看耶!

CWT全民中文能力檢定感覺實在太FASHION啦!
分「初等」、「中等」、「中高等」、「高等」及「優等」五等級 ,
「語言素養」和「寫作測驗」 兩部分紙筆考題,還會有獎學金耶!
是不是該叫「華語口語與表達」的學生一起揪團來考考!


關於上課超時這件事,我思考了一下,當我越害怕這件事,我越賦予它力量,使其成真。
與其害怕超時,不如肯定自己「一定可以在時間內完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