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來了12位。有六位是上學期修了華人社會與文化的同學,出現了五人。
周一的時候,華語(二)的學生一個一個來,來到了第三位,是個美籍大叔,在台灣教英文教了五、六年,今年52歲。
我們談及了台灣學生第一周不太會來上課的情形。
我分享最近讀到一篇商周文章:
〈一個上海女孩眼中的台灣:不是年輕人太草莓,是台灣不夠窮〉
安大叔認為在台灣受教育太過便宜,所以學生無感。在美國,高等教育付出的學費是高昂的,學生無法說「沒關係,如果當掉,再重修一次。」
再修一次,一樣要付出驚人的費用,所以不太有人願意浪費時間。
(Tuition Fees at the World’s Top Universities歐美頂尖大學年費)
除了課程介紹外,我也和華語口語與表達的學生談了第一周上課不出現的情形。
有同學認為是懶惰,還有一些意見,但是隔兩天寫BLOG就已經忘光光了!!
我認為的是「對學習不好奇」,不在乎上什麼,不想知道同學有誰,老師又是誰?
以前我喜歡別人給答案,現在我知道答案,自己找最快,學會思辨,提出問題,與人有針對性的對談,更容易找到自己不清楚的迷思。
當上學期知道要教這門課時,我又自己撞牆撞了很久,因為這門是有點空泛的課。
如果看過華語師資認證的「華語口語與表達」考題就知道,如果是上這個,那麼就是正音班。但如果看過相關參考書籍內容就了解,是枯燥的理論,但對於教外籍生發音課程上,是有絕對幫助的。所以這樣看來,這堂課是助人利己,但要怎麼操作呢?除了按照新的教學大綱走之外,我還是會繼續走閱讀/補充資料,討論的模式,持續摸索下去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