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25日 星期五

華人社會與文化──婚禮

同學:

        這是最後一周的報告,我們總共看了7組的同學分享各式的主題。看著最後一組壓軸的同學,聽她們在課前說有多緊張,有一位還差點把早餐給吐出來了(還是真的吐了?),其實我完全可以了解這種感覺,我也是這樣一路「吐」過來的,因為壓力太大了。

        站上台報告、說話、講課,真的是需要一次次的練習。練習多了,不代表完全不緊張,而是可以避免真的去「催吐」。到現在,每接觸一個新課程或新同學,我心裡依舊會七上八下,坐立不安。 Yes, I still have butterflies in my stomach. 其實從這組同學的報告,可以知道她們真的準備了很多內容,但不知是太緊張,還是設計的呈現,讓我有種「消化不良」的感覺。無論如何,恭喜各位完成了你們的主題報告,邁向期末。

        祝
期末考順利



2015/12/23 課程紀錄

這次報告的開場很有意思,婚禮組同學先讓大家吃甜,拿了四種不同的軟糖,請大家吃。
原來是為了符合婚禮有發「喜糖」概念,雖然他們找不到真正的喜糖,所以讓大家拿軟糖來分組。
我心目中第一名的喜糖:掬水軒情人糖
包裝上一定有各式愛心,情人糖外層是糖果,內餡是巧克力,真的超好吃。

話說「吃甜甜,生後生(兒子)」,這次不生兒子,要「長腦子」。
首先,直接就來問題討論:
1.分享你夢幻中的婚禮長什麼樣子?
2.預估這樣的婚禮大概會花多少錢?

這兩題對我而言,好不切實際啊!我從沒幻想過婚禮該長什麼樣子,腦袋第一件事就是公證結婚,大約一萬元(不含聘金),就結束了。雖然自己當過媒人、當過伴娘,但是完全沒有金錢敏感度。所以聽到同學們分享的風格和金額,不得不嘖嘖稱奇。有人要庭園Buffet,也有人要教堂結婚,吃流水席,金額則從50萬到200萬不等。

報告同學給的婚禮預算(不含聘金),但是出處不明。
不知道是怎麼算出來的,上課的時候被金額嚇到,忘記提問了(OS:結婚實在太不經濟)
價錢,其實也可以讓同學們猜測。
























接下來閱讀時間,這次有兩篇文章:
1.台灣婚禮與美國婚禮
2.各國婚禮大不同

讀完後,是問題討論(二)的時間:
生活中多少有一些參加婚禮的經驗請問是否有遇過與一些文章中相同的習俗或有遇過什麼特別的習俗(我照打學生的PPT提問,完全沒有標點符號,在網路世界裡很常見,到了現實報告中,也沒有出現。)

這一題也實在有點難討論,我想即便到我年紀,除非自己結過婚,或幫忙家中親人辦喜事(依宗教不同又不一樣),否則能體驗到的習俗,大概就只有包紅包、喝喜酒、拿喜糖、吃喜餅這種經驗。我建議可以利用網路上分享的婚禮影片(1-2段),先給同學看過後,再來做比較。

根據中國婚俗歷史,中式婚禮分三階段:

1.婚前禮,「訂婚」。
2.正婚禮,「結婚」或「成婚」的禮儀,夫妻結合的意思。
3.婚後禮,「成妻」、「成婦」或「成婿」之禮,表示男女結婚後扮演的角色。

共有三書六禮,三書即聘書、禮書和迎親書:
1.聘書是訂婚用的書,於「納吉」(過文定) 時男家交給女家。
2.禮書是「納徵」(過大禮) 時使用的書,禮書內會詳細列明禮物種類及數量。
3.迎親書,顧名思義,迎親書即迎娶新娘時的書,即在「親迎」時使用。

六禮指納采(提親)、問名(合八字)、納吉(文定)、納徵(聘金)、請期(擇吉日)、親迎(大喜之日)。

我沒真正參加過中式婚禮和美式婚禮,關於中式婚禮習俗了解也不多,但是常常可從以前學生創的摩根影像記錄之婚紗影片中略窺一二。西方婚禮的部分,倒是在宏國時參加了轟姊的民事公證和婚禮,我知道她的婚紗是特去飛去紐約買的。

轟姊的民事公證是在新郎的阿姨家舉辦,只有兩邊家庭的親朋好友,請律師去公證,公證文件上除了簽名,還要壓指紋,結束後再有小小的catering。

這應該算是同學心目中理想的結婚場地:庭院。

女方親友,人不多,因為轟姊是獨生女,而轟媽的姊妹幾乎都在美國。
西方婚禮的Bridal Rhyme:Something old, something new, something borrowed, something blue,我不記得轟姊前三樣用什麼,但是Something blue我記得,就是套在新娘大腿上的藍色襪帶(Bridal garter belt),所以在宏國也依循美式婚禮傳統。

先在教堂辦婚禮,新娘入場,有小花童帶路,父母親陪同。

婚禮禮車!!後面真的掛了一串鐵罐,真的就像電影裡演的!!
宣告新婚,要出發去Hotel Maya吃喜宴。
喜宴中重頭戲之一:新娘丟捧花前,和單身女子們合照。
白色只有新娘可穿,我也是事後才發現的。
轟姊說沒人敢直接跟我說,大辣辣的拉丁人也有擔心文化差異的時候。
重頭戲之二:新郎鑽裙底,用嘴咬襪帶,襪帶則是要丟給單身男性的。
新人們跳了第一支舞、切了蛋糕、丟了捧花和襪帶,賓客們吃了飯、喝了酒,
西方婚禮該有的都做了之後,開趴了!!是嘉年華派對喔!!轟媽很HIGH!
這是我國中同學的美國婚禮,儀式真的辦在戶外庭院裡,喜宴在室內。
除了花童(有男有女)外,還有伴娘4位(伴娘服也是伴娘自己買喔!)。
原本我應該是其中之一,只是她婚禮辦在學期中,我無法抽身飛去。
通常新娘會指定一位當Maid of Honor(Chief Bridesmaid),另外幾位就是Bridesmaid。
伴娘要幾位都沒問題,只要跟伴郎(Best man & Groomsmen)配成對即可。

問題討論完畢,婚禮組的同學放了一段YouTube影片
「WTO姐妹會 我的天啊!!霧煞煞!! 各國習俗"妙"不可言!!」(21:25-30:31)介紹了一些外籍配偶對台灣結婚的印象與感覺。其中,我看到一個我不知道的習俗,就是訂婚宴男方賓客吃到魚時要先離席,而且要默默地離開,不能說再見。我真的吃了很多訂婚宴,但都是拿喜餅的女方賓客,所以查了一下原因。

原來有些人是限定男方賓客吃到倒數第二道菜,就得離開;有些地方是「魚」這道菜出來,男方就要走,不管是哪一種,都是象徵男方將來不會把女方這邊「吃夠夠」、「吃到底」,至於 吃到魚就得走,也是要讓女方那邊「有餘」, 意思是類似的。至於默默離開,不說再見,則是因為「再見」就是再來一次的意思,「有兩次婚」的隱含,當然不能說再見。但是以上這兩點還是要看各地風俗,也有人不介意。

在外國人眼中,台灣人結婚很辛苦,一早要起來要做很多事情來準備迎娶。喜宴裡,新娘要換2~3套禮服,不能好好吃飯,賓客要包紅包(韓國白包),但是有表演可以看,遊戲可以玩,很有趣。類似的婚宴,我也確實參加過,還可以順道同學會XD 現在婚宴多是辦在餐廳哩,路邊的辦桌/流水席婚宴近年來少了許多,但還是很懷念,小時候那種快樂的感覺。

 看完影片,報告同學紮紮實實的介紹了9國的婚禮習俗,光聽確實很有趣,但實在太多了,超過我的腦袋負荷,聽完的瞬間也就忘記了。這是可惜之處,如能聚焦在2-3國婚禮的有趣習俗或跟台灣類似的風俗做類比,如:流水席/披露宴、紅包/禮物、撒米/撒水,會更有印象。畢竟學校有應日、應德、應英系,其實可以請該系同學先說說看,也可以讓象牙海岸的僑生說說她在當地看過的經驗,或是讓大家連連看配對。



法文,學生不會念,這事前可以查,也可以當場請僑生念。
上台後,展現的就是,你在調查報告過程中,對這個主題的認識。

再來,又是一題討論題,分享自己聽說過或經歷過何種婚禮禁忌?
1.結婚前不可以看到新娘穿白紗。
2.結婚當日到婚禮時,不可以看到新娘
3.婚禮日,賓客不可以穿深色。(我知道西方婚禮,賓客原則上不可穿白色,但東方沒有特別顏色的禁忌嗎?日本是不是也不可穿白?會和新娘的日式禮服白無垢撞色。)
4.如果新郎有姊妹,新娘入門時,大姑小姑都要迴避,不能入新房,因為「姑」音同「孤」(新娘的有嫂嫂也不能送她出門,音同「掃」)。
5.屬虎的人也不可進新房。
6.婚禮不辦在農曆七月。
7.結婚不可吃李子,音同「離」。
8.好日子結婚,可能會有不同新人的禮車相遇,媒人要放鞭炮或交換花,以喜沖喜。

報告同學,整裡的東西方婚禮禁忌給大家。
中式第一點,男童一定要屬龍。
西式第一點,不能穿紅鞋,可能也是要看人,
因為我看電視節目就有美國新娘穿紅鞋結婚,她原本要買整套紅禮服。
但有部分原因沒有說明。

最後,玩了一個小遊戲,讓大家猜是哪國的婚禮和習俗。我覺得這個遊戲,比較適合導入時玩,先讓大家配對後,再來一一介紹各國習俗,這樣的連結會比較快速,印象也比講授過深刻。

菲律賓:放白鴿,表長久平安,幸福美滿。
韓國:新郎送新娘野鵝或鴛鴦雕刻品(原送丈母娘活體),為「忠誠、一夫一妻」的信物。
巴基斯坦:雙方都在花環。
波蘭:賓客可塞錢給新娘,跟新娘跳舞。
阿拉伯:顯示財力,至少三天,但政府規定要環保,所以一天不可超過三小時。
法國:泡芙塔。
印度:新郎的鞋會被新娘的姊妹偷走,小惡作劇。
日本:白無垢,頭巾表「遮住新娘的菱角」,要圓滑。
在各國習俗中,還是會看到打壓女性才有的習俗意義。


補充:
1.WTO姐妹會 20140226 婚禮創意無限大?! 各國花樣大比拼?!
2.2014-12-04 WTO姐妹會 台灣媳婦女婿怎麼當?! 各國新生來報到!!
3.0825明星夢幻婚禮超瘋狂 各國習俗好好玩 超視《2分之一強》

婚禮可談的子題,實在太多了!!要連貫起來介紹,確實需要花一番功夫。

4.婚禮組同學省思──偉心函蒨
5.民國105年1月1日,在電視台上看到這一部《大囍臨門》,裡面不僅演了臺灣古禮,也介紹了滿族婚禮。

6. 乙未年(2015)年末,看到518外包網寫的婚禮儀式習俗大彙整,有男方女方,但讀完後發現沒有差別,這大概也是宣示婚禮習俗的精神>按照古法實踐,任何習俗都會因應時代潮流改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