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16日 星期三

華人社會與文化──大學的意義(思想)

同學:

        今天的報告組別,又呈現了一個不同的報告形式──實境劇。並且該組還利用生活中常見的事物作為報告各個子題的導入,著實有趣。但這裡,在我身上也出現了一個自己沒發現的盲點,也就是最後雅琪的提問,以及六位同學在「建議」中所寫「報告內容偏向抽象思想和哲學,和主題『大學的意義』關係不明確。」

         前三周,兩位男同學都利用週三中午,也就是課後,在教室進行討論。我沒有主動參與過多的討論,但也在教室裡聽著他們篩選、辯論、討論這次報告的內容。我了解這組的設計主軸及目的,所以在他們報告時,我觀察執行/表現方式,而忽略了銜接。

        看著這份報告,我突然想到了寫作文的公式/技巧虎(鳳)頭、豬肚、豹(鳳)尾」,報告何嘗不是如此,每個子題都有鳳頭,也有豬肚,可惜少了一些承上啟下的功夫,2小時對這題目而言又太倉促(意思是還可以更精簡步驟?!),還擔心耽誤同學們下課時間,而沒有統整作結,小小地辜負了這題目的用意,他們確實是希望藉由探討「大學的意義」來討論哲學思想
*【由(西方)價值觀及道德觀選擇切入(東方)行為(儒家中心:仁)影響(大學)生活中最重要的人際關係思考觀功念恩之理】

        祝
推己及人 為仁由己 當仁不讓 成人之美



2015/12/16課程紀錄

如果講者所提,聽者不理解,請務必提問;講者也要適時確認/檢視聽者理解程度。
(我論文的一部分,就是在於教師提問設計的重要性XD 當然學生的主動提問也很寶貴)
提問的重要性,在這門課終於顯現了!關於哲學思辨,就是「好奇心寶寶問問題」。

課堂閱讀,思想組同學整理了四篇資料,先進行閱讀:
1.別被媒體誤導!大學唸什麼科系,比你想的重要太多了
  (報告同學對這篇著墨不多,但聽課的同學在討論時分享。)
2.人文與社會科學:思考與提問
3.觀功念恩的理念與方法
4.孔孟與儒家思想

主題是「大學的意義」,所以同學就以大學生最常用的「圖書館」分類的編碼順序導入。我一開始沒想到這個方式呢!結果是我在回答,不是同學。不好意思,我也把自己當成學生了。

我想目錄若先介紹,同學們可能可以更明白流程及目的,
也會清楚了解「大學的意義」只是切入核心思想的手段。




中文圖書分類法
000是總類,100是哲學,200宗教,300科學,400應用科學,500社會科學,600史地類/中國史地,700世界史地,800語言文學類,900藝術類。我自己最常看的類別是0、1、2、5、7和8的分類,但前面為什麼會記得呢?因為以前在玉中教閱讀課,第一堂課都是要帶學生去認識圖書館場地及圖書分類,教三班,就至少聽到三次。(體育班雖然沒有閱讀課,我還是利用國文課的時間帶他們去了。國文課表現好的獎勵就是去圖書館上課或看書,體育班的孩子因為練習,每周總學習課時都比普通班少10小時。現在他們是亭安老師的學生,我相信去圖書館的比例一定很高。時間好快啊!大家都9年級了!)

題外話:我在高雄市立圖書館的借閱紀錄2013-2015這2年是53本書,平均1個月2.2本。若再加上北圖的、高師大的、高第一的、朋友借的、自己買的,雜七雜八,平均可能增為每月3本。


玉中閱讀推廣教師兼圖書館女僕館長:亭安老師,剛好拿著分類表跟學生說明。
後面美麗的牆壁,是學校的美術老師兼學生活動組長雅慧老師完成的。


閱讀後進行分組抽籤(小紙條),我加入只有2人的第一組再討論,思想組同學針對討論題目限縮成大學。

選擇是由加拿大僑生說明~她下學期又要回去念大學了。














1.決定真有好壞之分? 
 大家都認為沒有好壞之分,但這是理性,真的有後果,感性(手舞足蹈/口出惡言)就會出現啦!

2.為什麼做決定這麼難? 
因為要承擔後果啊!所以猶豫不決。大家做決定前,都很喜歡詢問意見。雖然心裡已有定見,但是還是很需要聽聽有人贊同背書,或是有人反對理由,最後再來決定。通常十之八九,都還是原本自己決定的想法。那麼,我們到底為什麼要聽意見呢?(跟蓋吉士戒指的道理類似,觸類旁通:有信心可成事;無信心易敗事。所以到底是害怕失敗還是缺乏自信心啊?可能都有,也可能只是其一。)

3.你的人生由誰做決定? 
原則上,國三前很明確的大事是由父母親決定,但是我的父母親真的算明理(我也算聽話,老大性格),也不特別強要求課業名次,還是才藝學習,連生命中唯一半年的補習也是自己說要去的。然而,人生中最大的分野是在2009返國後,長期離家/離開台灣,才發現我絕對不是自己所認為(或被洗腦)的樣子。

4.如何做決定?
某天我也不知道是什麼啟發,沒有所謂最好的決定,只有當下自己認為「可行」的決定。"No perfect decision for life, just right choice for the moment."


因為主軸在大學上,所以請大家分享了「選擇念大學」的經驗。我聽到兩句關鍵話──「基於現實妥協」、「興趣不能當飯吃」。我立刻想到在一篇文章讀到的概念,「小孩不知道什麼是困難,困難是從大人來限制,套在孩子身上」,但忘記題目找不到了。雖然沒有那篇文章,但在生活裡還是有實例可循,如:患有海豹肢症的乙武洋匡力克胡哲,這兩位的父母親並沒有把他們的天生殘疾視為缺陷困難,而是特徵,他們自己也沒被社會價值所綁架。When people try to tell me that I can't, my only response is "Why not?" 「為什麼不?」跳脫框架,共勉之。【看到力克胡哲和一群台灣身心障礙的孩子共游,想到2007台北市第四屆中小學網界博覽會,大安高工的泳士隊:泳士中的勇士。】

現在是大學升學率近乎100%的時代,大概學生們很難想像沒學校念的感覺。我是大學聯考末代前一屆(2000),當時升學率近六成,就是1/2可以賭上,沒上就只剩1次大學聯考可以試了。我父母親的年代就更刺激了,升國中要考試(1960年代)、高中也要,大學當然不用說,只有越考越競爭而已,同時間,我的外公資助舅舅出國念研究所,而媽媽不能上大學,原因是「女生不用念那麼多書」,還要工作幫助家裡和在國外念書的舅舅。時代變了,雖然女權地位提升,但還是有不少無形與無知的打壓。




我是我現存家族裡,唯一念到碩士的女生(不含姻親)。然而,現今研究所大學化大學高中化的現象,短時內無法逆轉,多數人也未能學以致用(我算幸運,,薪資不高,但可餬口)。我猜這也就是,報告同學利用台大開放式課程共通教育中心,簡旭伸老師〈人文與社會科學:思考與提問〉PPT中表格的原因,只是沒有詳細解說就帶過了?可惜啊!可惜!雖然是借用,這可算是亮點之一。

創用CC:內文和表格形式,出於簡旭伸老師〈人文與社會科學:思考與提問〉教學PPT
楊德畫了,卻沒說啊!

他們前面先提價值觀,接著進入道德觀。
同學簡單的講完蓋吉士戒指的故事,這個故事是電影《魔戒》的原型故事(隱形的概念可以推及至哈利波特的隱形斗篷)!講到原型故事,就推薦念應用外語系的同學,看看Thomas C. Foster《教你讀懂文學的27堂課》,我自己因為要教營隊文學課,也讀了《教孩子讀懂文學的19堂課》,而寫了〈讀懂文學的10個小筆記〉

道德觀,學生利用柏拉圖《理想國》中「蓋吉士戒指」的故事導入,並利用下面的問題提問:
可惜,PPT講義裡,已經出現答案。
當下,我利用「中大樂透」來問:如果有錢人和普通人中樂透,個人會不會有行為改變?
同學們都說「會」,行為上會改變,然而,這個「會」改變是因環境而變;
而「不會」是體現的是個人信念本質。
ppt內容出自慈濟大學林建德老師整理的〈道德異言堂──為什麼我要道德?〉



















現在回溯同學的講義,因為Claucon所指,大家都會做想(內在)做的事,而不會應該(外在)做的事。意思就是「人乃隨心所欲」,正義者會持續做正義的事;而不正義者,依舊是做不正義的事,所以不會改變,這正是因為內在的個人本質與信念。

剛好課後,報告的同學主動撿了很多張掉在地上的分組小紙條,撿垃圾的同學說「其實不撿好像也沒關係,因為等下會有人打掃。」我說不不不,不做就違背自己的信念。這正是上面故事的應證,會把紙條帶走處理的人,恆會帶走,不會的人橫豎都會留下垃圾(作業也是同理可證)。後來,同學也要擦黑板,我說沒關係,打掃的人會處理時,好像違背了這個信念。但這是我說不用處理,同學還是依照他的信念做,我說沒關係,是因為我看過打掃的同學做事,他不是只擦黑板,而是會把板擦清理過後再擦黑板。對打掃的同學而言,我擦不擦黑板,不會影響他做這個整理工作的態度(因為我也是下課會自己擦黑板的老師,偶爾也會請學生幫忙XD)。【一切在己

為了表達Claucon的意念,思想組同學邀請每組一位同學,利用實境劇一起表演基督教新約聖經路加福音10:30-35好撒馬利亞人」的故事。

對以猶太人為主體的聽眾來說,撒馬利亞人一般說來含有貶義。因為撒馬利亞人(北國以色列)受宗教的約束較少。他們崇拜偶像,與異族通婚,南國猶大王國的人不認同這樣的行為。他們雖然是兄弟,但因為數百年的分裂、競爭、甚至戰爭,早已變成了仇敵。在民間,撒馬利亞人與猶太人互相不交往長達數百年。居住在北部的猶太人,如要到南部耶路撒冷聖殿守節期朝拜神,走捷徑要路過撒瑪利亞,只要三日即可抵達。但是猶太人寧可繞遠路,避開撒瑪利亞,經過約旦河東邊,這條路線長度是原來路線的兩倍。

這個寓言說明,鑑別人的標準是人心(內在本質)而不是人的身份(外在環境)。猶太人自己的祭司和利未人雖然是神職人員,但見死不救。反而原本是仇敵的,卻成了見義勇為的救命恩人。

「想一想」問題設計同樣出於林建德老師所篇ppt。















有些同學提出在報告中沒有多元文化呈現,但這個實境劇其實就是,西方經典文學──聖經,所呈現的道德觀,同時,蓋吉士戒指也是。只是他們呈現的方式並非同學們習慣的對比方式,他們直接用西方文化呈現價值觀及道德觀的教學。但不是每位同學都特別接觸過西方哲學思想及聖經,也許換個生活中的例子會更實際。如:一個外國人在台灣,他說他的錢包被偷了,你會不會借他錢呢?或是,你看到一場車禍,會不會去幫忙呢?

可惜,因為時間的關係,所以沒有真的讓大家討論問題。
接下來從西方道德觀推至東方傳統道德觀,先以東方儒學代表人物「孔子」的畫像切入儒家思想,再進儒家思想的核心「仁」
描康軒版的孔子,外加水汪汪大眼XD
「仁」字在字形上看從「人」從「二」,表示人與人之間的一種社會關係。。「仁」在儒家思想為五大層面,層層推進。
1.推己及人:將心比心;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2.為仁由己:由自己開始做起。
3.當仁不讓:不管是誰,做對的事,仁是規範。
4.行仁政的條件:足食、足兵、民信。
5.成人之美:君子與人和諧相處。

受限於時間,報告同學稀哩呼嚕的講解完,其實可以讓已經閱讀過資料的人來說「仁」的五層意涵,不僅是活動,也可以同時確定同學門的理解程度。

接著,報告同學由最後一層「仁」成人之美,與人和諧相處,拓展至「人際關係」。
什麼樣的人,會成為我的朋友,出發點在於「好感度」。












同學們分享了幾點:
1.相處起來輕鬆
2.不說話也不覺得尷尬
3.有信任感
4.互相體貼、可靠
5.相同價值觀及興趣

提問的階級要講的就是遠近親疏,用馬斯洛的人類需求五層次理論(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來導入概念,因為是層遞性質。再藉由互動的討論,進入觀功念恩的思考。














同學們提到;成為好朋友一定要有互動,但有互動未必能成為好朋友。
除了共同話題外,要能有價值觀和道德觀的共鳴,才更容易產生相互認同感,進而建立起好的人際關係。人脈廣(social)和好朋友(越親近越無禮)多,未必是天秤的兩端,而是交際的彈性,如同前一次討論送禮的文章所提:「任何習慣,只要成了一種禮節,都會帶有一定的虛偽性,或者反過來說,都是一種善意的表現。」【禮是仁的客觀表現

既然是善意的表現,那麼觀功念恩【體諒他人,心存感恩】的理念,就值得推廣了。
謝謝同學介紹,我也是第一次認識。
補充:
1.我覺得艾倫‧迪波頓的TED演講〈一種更寬容,更溫和的成功哲學〉,頗適合這次的主題,從大學衍生到社會角色。




2.思想組同學省思──宗庭楊德、疆牧











2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