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10日 星期一

Love, no matter what.


Love, no matter what.

前情提要:刻板印象與霸權

《背離親緣》頭尾書摘
    2017/07/09上下看完

〈孩子〉:「在人類潛意識的幻想裡,孕育後代之所以難以抗拒,常是因為我們希望看到自己的生命永遠存在,是自己,而不是某個有獨特性格的人......從一開始,我們就哄著孩子模仿我們,滿心期望孩子遵循我們的價值觀,認為這就是對我們人生最大的肯定。雖然很多人會為自己不像父母而自豪,孩子不像自己卻是我們一生的痛。」

Koster說:「我無法忍受那種狹義的愛。愛一個人就要全盤接受,不能只愛光鮮亮麗的部分。」

Taylor說:「愛與關係的基礎並非一個人脫下衣服的樣子、用男性或女性代名詞、給自己取什麼名字。我和Dolores的愛與關係取決於,她是什麼人、我對她有什麼感覺、我是什麼人,而她對我又有什麼感覺。」

*文意用字遣詞所指,雖有性別,但也超越性別(Taylor是跨性男,而Dolores是跨性女)。  


Anna Cole說:「人人都與眾不同,對吧?」別人的與眾不同,可能是可以踩著滑板橫跨美國,或游泳半小時不休息。我與眾不同的方式,就是性別可以流動。如果人生是足球賽,我不是守門員,是中場球員。我就是我,這就是我。」


Vicky說:「他還小的時候,我真的搞不懂。我們(父母)一直以為他(孩子)是什麼人,就反映出我們是什麼人,而我們真正該搞懂的,是如何不再這麼想。」


〈父親〉:「承認差異並不會威脅愛,事實上,會豐富愛。唯有允許生具水平身分的人不改變自己,他們才有可能變得更好。每個人都能成為更好的自己,但沒有人能成為另一個人......我不信愛需要競爭搶奪,只相信愛是加成。」

*愛人,如是,如實。


垂直身分:
身分會一代傳一代,大多數的孩子至少有部分特質和父母一樣,這些是「垂直身分」。氣質和價值觀一代代由父母傳給子女,不只是藉由DNA鏈,還透過共同的文化規範,比如種族就是垂直身分。(有色人種的自我認同,語言、宗教也是)


水平身分:
某些人身上有父母所沒有的先天或後天特質,必須從同儕獲得身分認同,也就是「水平身分」。水平身分反映了隔代遺傳的基因、隨機突變、孕期影響,或是孩子和家中長輩相異的價值觀或喜好。同性戀就是一種水平身分。同性戀孩子的父母大多是異性戀,雖然性向並非由同儕所決定,但同性戀的身分認同卻是來自觀察、參與外界的次文化。肢體殘障大多是水平身分,神童也是。病態人格也常是水平身分,罪犯很少由歹徒撫養長大,惡行都由自己首創。


這是一本宣告「愛的多樣性」的書,雖然有十二個主題,但最能感同身受的是引言〈孩子〉、第六章〈跨性別〉和最終話〈父親〉。

在性別和性教育、兩性關係及權威(愛自己還是聽從權威)的議題上,雖然看似風馬牛不相及,但其實都在生活脈絡中糾結不清,我超級有感。

補:林奕含已经离去,而这6个关于性侵的重要真相依然少有人知

多數女性有被性騷擾/性暴力的經驗(去參加通譯工作坊,就是要協助外籍移工性騷擾和性暴力案件),而我也不例外。國中校園外圍走道坐著暴露下體的阿伯(至今我仍記得在哪裡,從兩旁看他是穿著褲子的,但中間挖空露出性器官,只有走經過就有可能看到)、補習班理化老師課後甜言蜜語,及不時讓人覺得遊走在法律邊緣的觸摸(這是到林奕含案發生後回想,我下意識用了讓「人」覺得,而不是讓「我」覺得,大概潛意識還是很想抽離吧!)

性教育退出校園 將製造更多性侵案例〉一文中,社工師劉信詮提到:

■要崇拜有成就的人,要聽他的話

這裏要強調的是「聽話」。在兒童青少年受到性方面的侵擾,通常都是因為孩子不知道這樣做對不對,而相對人(侵害行為人)是一個我們被教育要聽話的對象,這就是所謂家內性侵、熟人性侵的危險情境。

換句話說,越聽話的孩子,越是對自己的身體無法意識到「自主權」,從未被培養過自由的思想,連「拒絕」的自由都沒有,怎麼可能意識到「自我」呢?更何況對方是父親、是長輩、是老師。父母不從小就教我們要尊敬長者、崇拜成功的人嗎?孩子會為了得到青睞、為了得到愛與關係,而不得不放棄自己的意志。這就是要求孩子聽話就好的後果。

上述多少就是我的寫照(也是很多人的),我大概到25歲前都沒有叛逆期,重要他人的權威崇拜,這點還在練習盡量不受影響。

我25歲也不算真的叛逆,因為教師實習時,體認到教育體制完全不顧慮「人」的需求,就為自己的前途出國當志工啦!當然媽媽一定要極度反對,才不會愧對這個角色演出戲碼的重要性。(很多人都是被自己的角色設定綁架了,我也是,只有極少時間可以跳脫一下XD)

不管你的生命經驗如何,love yourself, no matter what.



補:什麼是性別光譜?學了就要選擇性向嗎?

性別光譜,介紹生理性別、性別認同、性別氣質、性傾向

生理性別─我生下來是100%雌的。
性別認同─我覺得我是70%女生、30%男生。
性別氣質─我看其來像60%陰柔、40%陽剛。
性傾向─我喜歡的是60%男生、40%女生。

如果我國中寫了性別光譜,會改變我是什麼樣人嗎?

我會從溫暖變冷漠嗎?
我會從認真變逃避嗎?
我會從負責變隨便嗎?
我會從OO變XX嗎?

天生或認同哪個性別、有哪種性別氣質、喜歡哪個性別,不會改變人的本質與所是。
請大力地喜歡自己,也愛護他人。



*2017/07/12刪除手機照片前,瀏覽一下內容,補貼國立成功大學醫學系副教授王秀雲所講的主題〈性別平等教育—該退出校園,還是走進心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