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31日 星期六

105-1 主題報告(五):消失的節慶

        真沒想到我是在2016年的最後一天寫網誌,然後要在2017年的第一天看同學們的網誌。很快地,一學期過去,一年也會在12小時內結束。昨晚看完了《魔幻中南美》有感,「書」,有的都是一種(作者的)刻板印象,看越多書追求學問,也不過是看了很多人的刻板印象後,再形成自己個人的偏見。真知灼見好似幻象,其實大家都一知半解,我們都是盲人摸象,依自己的方式敘述世界。

一個真正見過世面的人,因為見過山外的山,人上的人,反而會覺得自己的渺小,從而形成一種謙卑和恭敬。

當你明白無常,你就不會張揚。今日華麗風光,明日可能狼藉一場。
當你明白無常,你就不會悲傷。今日愁雲慘澹,明日可能滿天陽光。
當你明白無常,得,有什麼喜。失,有什麼傷,得失在不停轉換中。

當你明白無常,一切都覺得正常。」摘自:見過世面的人到底有什麼區別?
補:很剛好,"See the elephant"正是「見世面」或「第一次上戰場」的意思。






2016/12/28 課程紀錄

第五組消失的節慶,是從小短劇開始,這兩周都很喜歡演戲啊!
娜仁高娃同學飾演外國人(本來就是XD),被同學帶回家過農曆新年。其中講解了一些過年習俗,部過是錯誤的。文昇做了開頭的解釋,但我覺得這時應該是讓同學們來挑錯才對啊!剛好檢核一下,有沒有專心看表演XD

再來黃薇介紹了過年必吃的食物和禁忌,這裡也是稍微可惜,其實可以採用問答式進行,畢竟也做了PPT動畫,就不會落入講課的習慣了。

八樣必吃的食物裡,我奶奶家的餐桌上一定會出現的是火鍋,還有沒寫到的「魚」,還有一個甜品八寶飯。
小時候都是除夕當天回去奶奶家,每一家都要帶自己碗,奶奶備料,
所有小孩要做帶回家吃的,我是長孫女,所以我做全家圍爐吃的八寶飯。
奶奶家的餐桌上沒有元寶,也沒有包子,我爺爺是四川人,我奶奶是高雄阿蓮人,
所以中國北方的小麥製品吃得比較少。
禁忌,在我家也很少談,同學們提的,我只知道初五前不打掃,要掃也是由外往內掃。
補:第一個鍋從哪來?火鍋起源歷史悠久-從前從前系列之火鍋起源

講完一般台灣人過年的習俗後,換娜仁高娃上場了!她給我們講蒙古的過年習俗。

蒙古的過年餅是鹹的,會吃全羊大餐(水煮)。
我覺得各種口味的沙拉很有趣XD

餃子是通宵包完,不用擔心吃不完。過年期間天天都會有親朋好友上門拜訪。

看完影片後,我實在忍不住想問問題,所以就強制高娃來個Q&A(原本也沒有安排啊!可惜可惜!做個對比會更有趣)。原來蒙古的傳統服飾,是人人應該都有一件,主要在蒙古新年及七月節(應該是指國慶節?)時會穿。蒙古有自己的蒙古曆(亦說按藏曆),蒙古年節的白月有時和中國農曆同時,有時不是,但是問了兩個蒙古學生她們都不知道為什麼XD 灑奶茶是舀一匙敬太陽(往太陽的方向),拿布條親臉的習俗也只有過年時候才會。過年時不可以講壞話,因為一講,這一年就會實現。

接著就是年節最後一天的元宵燈謎。有聽課同學覺得太簡單了啊!看到燈謎就想到以前亭安老師超熱血,把全校老師的名字串成春聯,然後還設計燈謎,我只能感嘆才女難得啊!

原來這組同學不只講春節,連不同節日都說,現在寫BLOG才看出來安排並非依照節日順序,只是要做「只過節不問原因」的引導,但因為轉場不明顯,上課時讓我有些疑惑。

雙十國慶指的是1911年10月10日的武昌起義。
中秋烤肉則有二說,一是烤肉醬廣告,二是烤肉架出口滯銷轉而向內促銷。
與其說大家對西洋節日記得比較清楚,因為西曆是日常生活用,不如說不管東西方,商人最清楚有什麼節日。不過,會放假的節日,大家都記得,這樣比較靠近事實。我個人其實常常分不清萬聖節和感恩節的日期,七夕的牛郎織女我比較認識,但San Valentino很不熟。節慶有中秋,中秋吃月餅是源自朱元璋先生的起義,但我聽了半天還是不懂為何要講鳳梨酥,莫非有人分不清? BTW,額外補充12/25聖誕節不是耶穌基督的生日,是太陽神的生日被移花接木了!

除了過節不問原因外,還有一個重點「過節的方式改變了」。應該要聽到這個才對,但看同學的報告,重點是除了傳統節慶外,台灣人很努力「造節」,再來才是「過節方式的改變」,或說是「節日的安排方式」。先跳開邏輯,我覺得資料很有趣,比較想知道數據出處是哪裡?如果引用的是別人家的資料,要附上來源啊!

台灣創造了很多觀光型節慶,主要目的是要吸引遊客,促進當地經濟。

桐花祭大家耳熟能詳,但其實是2002年的被創造出來的。
對客家文化有興趣者,可以參考客委會委託TAIWAN BAR製作的「客客客棧」系列。
課前閱讀:

最後是針對課前閱讀及上課內容的小組討論問題:

Q1:你覺得在台灣慶祝各個節慶的方式會逐漸改變的原因是什麼?

這次跟第六組一起討論,大家認為是科技發達,工作、生活型態轉變,再來就是商業行銷手法。


Q2:為什麼在蒙古和越南過年的氣氛還很濃厚,會願意花時間去準備,而台灣卻慢慢地消失了這個氣氛?那你覺得台灣這樣的轉變是好是壞?為什麼?

家庭成員改變(小家庭)、情感疏離,長輩態度傳承。
我覺得有好有壞,既然有好有壞,對我而言就是無好無壞,就是一種符合台灣社會的轉變。



Q3:台灣傳統節慶慶祝的方式逐漸轉向方便簡單化,你覺得這樣的轉變是在破壞傳統還是在用另一種方式把節慶的文化保留及傳承下去?為什麼會這樣覺得?

破壞:因為不知意涵,徒留形式,不看精神,可能是因現代人工作繁忙,時間不多,被壓縮。
保留:化繁為簡,符合現代人的需求。




前幾天剛好是聖誕節,我也跟外籍生簡單介紹了怎麼說,但我告訴他們,在台灣,很多人不過聖誕節,雖然我們有很多聖誕促銷,有聖誕樹、有交換禮物,但是不是真的在過節。聖誕節,如同我們的春節,雖然兩者日期不同,慶祝的方式不一樣,但它們的精神都是家人團圓。


節慶,大家常常談,這組反向操作消失的節慶文化很值得我們深思,在全球化(?)的影響之下,什麼都逐漸西化的我們,到底該如何面對節慶習俗文化的轉變。然後同樣的,在我們慶祝西方(歐美)節日的同時,別忘了,很大部分也都是媒體/商人的操作,很多時候我們是被洗腦的(如果真的是全球化,你應該在這塊土地上還要看到埃及的節慶、土耳其的節慶、俄羅斯的節慶,緬甸的、阿根廷的、吉爾吉斯的、印度的......)。黃老師(11:20-13:23)說文化不應有位階高低,只有差異,但有時我們的教育/媒體其實都默默偷渡高低概念給你。







JC Clase español 1 de ene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