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23日 星期五

105-1主題報告(四)──上菜溜(台灣飲食文化)

        「由於人類會不斷地遷徙或移居,因此會對各個不同地點產生感情,這是再自然也不過的了,沒有必要固守在一個國家,或者為了堅守某個想法而否定其他的看法。我認為這亦不失為一種觀點,因此,沒有不要緊對一個國家具有歸屬感,只不過,也有人辦不到罷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不僅只有國籍一項而已,還會依據出生的土地、所說的語言以及各種因素維繫著彼此。正如同將七彩霓虹視為單一研社不具任何意義一般,我覺得端看一個人的國籍或護照亦是不完整的認知,彼此的心靈必須有更多的接觸才行,這種聯繫不但重要,也才能成為真正的跨越國界吧。」

        「我心中痛苦至極,大家都是中國人,而且,均是離開祖國在海外求一方生存之地的人,我們只不過希望能夠和居住國的國民一樣住在那個國家,但是卻被拒絕在外......什麼都不做就無法改變這情況,不讓更多人知道,情況就不會改變,這痛苦不只會纏繞你們,還會延續給後代子孫。『各位,請聽我說,我也和各位一樣,在日本經歷了無國籍的生活,雖然我的辛苦和痛楚或許和大家不一樣,但是我想要想辦法改變無國籍的情況。我也可以裝聾作啞,假裝什麼都沒看到;但是,就算是辛苦,就算是難受,我也要張開雙眼,看看發生了什麼事,然後把這些事傳達出去。我要讓更多人知道無國籍的情況,看看能用甚麼方法,讓大家可以更接近幸福、平等生存的社會,我只是想幫大家而已,,,,,,』」

        「被居住的國家說『NO』、被出生的國家說『NO』、還被父母的國家說『NO』,無論何處都一而再再而三地說『不承認你這個人』,我想任誰都會失去冷靜看待的耐性。那感覺就像是在自己眼前有一道牆,往旁邊一看也有一道牆,上方下方也都是牆,讓人甚至懷疑──我為何活著?在無國籍的現實狀況中,存在著這種空虛的感覺。」

馮秋玉(譯)(2016)。陳天璽(著)。無國籍:我,和那些被國家遺忘的人們。新北市:八旗文化。

由住在巴黎戴高樂機場的Alfred Mehran《安妮的日記》作者Annelies Marie "Anne" Frank來窺看無國籍一事,和陳教授的個人經驗,她認為「決定個人的國籍以及法律上地位的總是國家政府,換句話說,個人人格形成重要基礎的法律地位或歸屬,常常被國家所操控。然而,將一個人的國籍決定在國家這個框架之中這件事本身,到底可信度有多少?」就算無國籍,也是一個活生生,有血有淚,站在你面前的人。「原本,人的寄託就不在於國家或是制度,人的寄託在於滿滿的愛或身邊最重要的人。部分充滿矛盾的『制度』與人類的脆弱,或許才是製造出不必要『差異』的原因。」
當我感覺無國籍這件事應該離我很遙遠時,在其他國度卻硬生生地發生著拿著中華民國護照的台灣人被註記為「無國籍」的居留證(我的冰島居留證被打上「無國籍」──海外台灣人總是第一線面對血淋淋的現實),中華民國政府的特殊性,也不是一通川蔡通話就能帶過的,也並非向外籍生解釋兩岸的愛恨情仇史能改變的。在海外工作時,中華民國(台灣)雖然非一時半刻能說明白,但食物卻是認識台灣的最佳媒介之一,做吃的和朋友、學生分享時,也一解自個兒的鄉愁。做過粽子、綠豆凸、牛肉麵、滷味、鹹酥雞、水餃、蘿蔔糕......食物的力量很驚人的,只要能夠買到食材,就會想盡辦法變出來。變不出來的,就花一點錢去中國餐館解解饞,最喜歡去吃港式飲茶啦!

永遠記得,剛到宏國不久,但已開始想念台灣,剛好使館秘書Nieves邀志工們去她家玩,當她問我們要不要吃粽子時,我點頭如搗蒜的樣子。殊不知,此粽非彼粽,她說的是拉美的玉米粽Tamal,而不是我想的糯米粽Zongzi,看到時大吃一驚啊!吃下去也大吃一驚,原來沒退冰成功,外熱內冷,讓我一開始對Tamal的印象極差,還好後來有轟媽扭轉了我對玉米粽的觀感。從一人的飲食習慣,可以窺探他的生活時代背景、成長區域,甚至連性格都可以略推一二啊!


2016/12/21 課程紀錄

今天先從識菜開始,不是試菜,是認識而非嚐試啊!但看圖就流口水,先讓大夥兒猜猜哪些是台灣菜。筒仔米糕荷葉飯梅干扣肉四果湯和芒果冰,我倒都還聽過也吃過,但「西魯肉」是第一次相見!西魯肉是宜蘭地區常見的辦桌菜,類似「白菜滷+肉羹」的餐點,內含蛋酥讓口感提升,加入瘦肉、蝦仁、香菇、紅蘿蔔跟各式蔬菜一起勾芡烹煮。
也許下次去宜蘭可以嘗試一次,但畢竟我討厭勾芡食物,如果沒有驚為天人,不會再續碗的!

第四組的PPT封面時太可愛了!筷子的位子太厲害!


因為本周主題是討論台灣飲食文化,所以從食物開始著手挺不錯的,但即便只是猜測是不是台灣的食物,也還是會想聽到一個簡單的結論連結影片,否則第一個活動本身就與其他部分失去關聯。


下課後才知道原來上課播的《飲食亞洲:台灣》是俐尹已經剪過的12分鐘版,原版長達45分鐘啊!除非影片本身有很多同學們需要知道或本身不知道但有興趣的資訊(例如和後面問答有關係),否則太長的影片都不太適合引發動機(我記得我的羅慧夫醫師有人看到睡著XD),會有人因為時間過長而分心,尤其是這部是關於台灣飲食的影片,當上課的人都是台灣人時,有些部分確實會因為知道就不聽了。

不過,我自己還是邊看邊做筆記,這種影片還蠻適合作為食物冷知識補充站。
1.真正台灣食品,原住民的小米,野菜和番薯(靠山吃山、靠海吃海)
2.台式生魚片大塊(俗又大碗);日式生魚片重部位和刀工
3.1949年為分界,前多吃米食,後加入麵食(蔣的軍隊撤退)
4.眷村飲食是各省縮影。
5.酒家菜受日系菜是影響─冷盤彩色精緻好看

看著影片就想到之前和老葉討論為何日韓菜系都如此精緻,小疊小盤分裝,而咱們都是一疊一大盤分食。聽完老葉分析也覺得別有一番道理,日韓菜系是從宮廷傳入民間,那他們的宮廷從哪兒學,日本有遣唐使,韓國也一直受中國影響,若是官人到訪,想必中國朝廷為了宴客肯定也是準備的精緻且豐富。從有名的宮廷宴「滿漢全席」可一窺究竟,樣式多,但也非全大盤,種類多,但多數量不大,看來豐富,也可嘗嘗新奇。當然以上是個人猜想,有時候這樣推理玩玩,也挺有趣的。真要知道得去看韓國、日本的飲食史料才行!

看完影片後就是用Kahoot回答問題啦!Kahoot果真深受應英系同學的熱愛啊!這網站和PingPong蠻像的~~沒想到全班登入玩一玩居然我是最高分啊!很可惜玩完之後,題目沒有放在PPT裡一邊講解一邊討論,因為題目並非所有的都和《飲食亞洲:台灣》有關係,所以題目出現的講解頗為重要。

同學們將台灣飲食依族群分為四類:外省人、原住民、客家和閩南人(本省人)。之前去代課的玉里鎮因地理位址特殊,臺灣光復前,玉里鎮居民以原住民為大多數,並以阿美族為主,平埔族、布農族則散布各村落;閩客族群於清末大量遷移進入,外來人口逐漸平衡各族群勢力,直到臺灣光復後,大陸撤退來台官兵進駐,形成外省籍、閩、客、原住民四大族群融合體,可稱為四合鎮。所以在玉里也是可以吃到各式各樣不同族群的食物。

四大族群每一族群皆介紹烹煮方式、飲食特色及常見佳餚。

外省食物用南北分,還是太簡略了,西方被忘了,中原不上不下應該很難過XD
不知為何上課時我們談到了麻荖,這是我媽媽最愛甜食。

原住民才真正是台灣島上正港台灣人。
去年有機會帶著外籍學生的營隊去了台東的電光部落,前年自己也住玉里,認識很多很可愛的原住民朋友。
現在原民會正開始進行原住民族土地及部落範圍地劃設,希望與原住民族協商劃訂,而不是政府自己劃喔!


我姨爹也是客家人,去他們家開的餐廳都會吃到超好吃的客家封肉啊!
到上了同學們的課後,才知道原來酸菜肚片湯和豬血湯是客家菜色啊!

原來清粥小菜屬閩南式早餐啊!
我不知道原來閩南菜系偏酸,偏甜我是很清楚的,因為在南部連雞排都是甜的......
後來同學們出一題:
臺灣菜口味重鹹,這能由清粥小菜中的豆腐乳和與醃菜等觀察出來嗎?
答案是NO,但這沒有解決台灣菜重鹹的問題啊!


接著就看了兩部影片後進行小組討論:
1.台灣食物大考驗
2,紐約的台客廚房│A Fine TAIWANESE Restaurant in NY│老外看台灣│
台客廚房,我還曾推薦給住在紐約近郊的台灣友人知道呢XD

Q1:單看「雞仔豬肚鱉」的菜名,這道台灣傳統宴會菜,你覺得主要用到什麼食材?在宴會中代表的意義又是什麼?
顧名思義,一定有雞、豬肚和鱉肉,因為是用豬肚包起來,所以明柔猜是圓滿之義,但其實是福、祿、壽,原來是祝壽菜(見影片)


Q2:請舉出三個有用到「勾芡」這個烹調手法的三道料理?

勾芡:是用芡粉加涼水攪勻的液汁。帶湯的菜,將要出鍋時放入。

肉羹不可少,還有酸辣湯以及台式玉米濃湯啊!
同學們都說了不少,其中糖醋排骨最讓我印象深刻,因為講到勾芡都會自動想到湯,菜還真的比較少,另外一個以勾芡著名的就是「蚵仔煎」啊!

Q3:如果你有外國朋友來到台灣,你會帶他們去吃什麼家鄉菜?

我是土生土長台北人,台北吃的很多,有名的也多,但到底什麼是道地台北料理,我還真說不上來......勉強說可能可以是吳兆南的「蒙古烤肉」吧!若是在我家附近,那就是饒河夜市代表美食──東發號肉羹、麵線和油飯;福州世祖胡椒餅。和同學們討論,他們說一定要帶去吃火鍋,我也這麼覺得,火鍋真是深得我心啊!

云華是基隆人,她推薦魚肉漿「吉古拉」,我看了半天覺得不是竹輪的長相(日語ちくわchikuwa)嗎?原來是基隆地區特有的講法啊!我去基隆夜市怎麼都沒注意到過!
再來是琬柔說的台南關廟肉粿(guo3),我真的沒聽過、沒看過也沒吃過。馬上引起我的好奇心,立馬google,煎的肉粿看起來好好吃喔!高雄都沒有耶!!另外查到的是在屏東東港!

這幾天剛好有位台南在地人的研究所同學借住我家寫論文,我下課回到家就問她吃過沒有!她說她家(永康)附近也有啊!很常吃!決定了等她下次休假回台灣,我要去她家玩!

Q4:如果你和影片的台灣人一樣到國外賣台灣料理,你覺得賣什麼最能代表台灣?為什麼想賣這個料理?

我大概會賣刈包和炒米粉吧!因為我真的超愛吃,每個禮拜二家教下課後,不是去興中夜市買刈包,就是去光華夜市買炒米粉。

現在在美國有一位賣刈包賣到超有名的Eddie Huang,他的故事還改編成電視劇《菜鳥新移民》。他的刈包是美式三明治,明柔則說台式漢堡(後來想想台式漢堡真有其物啊!早餐店賣的都是唷!)。



寫了好多吃的,看了好多美食照,我要去吃晚飯了!!